李金祥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信息技術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
李金祥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急需運用發展新理念,創新農業信息技術,破解農業發展難題,推動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為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撐和技術保障。
當今世界,信息技術突飛猛進、日新月異,不斷改變著生活方式、生產實踐和人類思維,成為傳統社會邁向現代社會的不竭動力。
信息化是現代農業的制高點,對于加快農業轉方式、促進現代農業建設具有重要的牽引和驅動作用。信息技術的全新概念和理論方法以及單項技術或技術“組合拳”能夠形成新的契合點、融合點和觸發點,可以驅動解決供給側的產品質量、品質、效益等一系列問題。
農業物聯網在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技術優勢。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需要實現從“田頭”到“餐桌”的全過程追根溯源。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可以驅動解決農業降成本、技術裝備智能化、農業質量安全確保等相關問題。
近年來,我國電子商務迅猛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原動力。按照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的客觀要求,大力推進農業電子商務發展行動計劃,如能力提升行動、平臺對接行動、電商拓展行動、網絡集貨行動、產品推介行動、信息共享行動、質量監管行動、渠道延伸行動、市場轉型行動、模式創新行動等,促進了產品雙向流動、供需精準對接、新型業態培植、農業新動力激發。
據統計,2014年我國農產品網絡零售交易額突破1000億元。針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電子商務可以驅動解決短板補齊、一二三產業融合、農業經營增效、農民收入增加、農村全面發展等相關問題。
隨著“互聯網+”上升到國家戰略決策層面,其彰顯著巨大生命和無限發展潛能:積極推動“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著力培育智能化、精細化、網絡化的現代“種養加”生態農業新模式,全力打造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精準化農業生產方式、網絡化信息服務渠道、農副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重點突破農業農村電子商務、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農業大數據工程、農業信息進村入戶等發展瓶頸,并進一步拓展“互聯網+”在農業農村的新領域,如農業普惠金融、農民發展服務、農村高效物流、農村綠色生態等。
針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互聯網+”可以驅動解決城鄉深度融合、生產經營方式轉變、管理服務模式創新、種養加一體化發展等相關問題。
1000億元
據統計,2014年我國農產品網絡零售交易額突破1000億元。針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電子商務可以驅動解決短板補齊、一二三產業融合、農業經營增效、農民收入增加、農村全面發展等相關問題。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大舉措,迫切需要現代信息技術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農業信息技術的創新,需要走強化應用研究、加強自主研發、推動開放共享、加快科研體制改革等多措并舉之路。在我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偉大歷史征程中,亟需新的現代信息技術源源不斷地注入到農業生產實踐過程之中。
加強農業信息技術自主研發,提高農業信息化創新能力。要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農業信息技術的需求和問題導向,積極推動自主研發、集成創新,形成全鏈條、一體化的創新布局,推動創新引領,從根本上提升我國農業信息化創新水平。
農業大數據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新的技術和方法。目前,應在推動農業信息資源開放共享,構建國家農業大數據平臺。鑒于農業信息學的交叉學科屬性,在做好科研機制改革的基礎上,一定要突出農業信息科研創新的特殊性,才能最大化地深挖農業科研潛力,充分調動信息技術研發的積極性。
針對農業供給側改革“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要大力研發糧食加工的智能化技術、化肥農藥獸藥灌溉的精準使用技術、農村信息化軟硬件的實用技術,促進創新要素流動,增加解決這些突出問題的關鍵技術創新供給。
針對農業供給側改革“轉方式、調結構”難點,要大力研發農業信息高新技術,讓傳統產業“農業”搭上新興產業“信息”的快車道,增強農業核心競爭力,引導涉農企業創新品種、提升品質、打造品牌,讓“老產業”煥發出“新活力”,增加解決這些難點問題的關鍵技術創新供給。
此外,要廣泛開展“互聯網+”行動,依托互聯網的眾創、眾包、眾扶、眾籌,構建大中小企業和高校、科研機構的眾創平臺,拓展農業信息科技創新空間,搭建農業信息科技創新平臺,增加解決這些焦點問題的關鍵技術創新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