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政
摘要企業財務危機預警隨著世界經濟環境的變化而愈加重要,其應成為企業的一種日常防衛措施。在理論界,無數的學者為企業財務危機預警的研究付出了心血;而在實踐中,企業家們也在努力摸索著財務危機預警的應用。
關鍵詞財務危機外部因素內部因素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6)03-000-02
發展到今天的財務危機預警研究或應用仍不盡人意,在理論上企業財務危機預警缺乏理論支撐,在實踐中,預警的手段也較為簡單。企業陷入財務危機的原因是各種各樣的,本文首先闡述了財務危機的定義,再從企業遭遇財務困境的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來分析產生財務危機的原因。
一、財務危機的定義
財務危機又稱財務困境,美國的研究者Beaver在1966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將以下四種情況界定為企公司陷入財務危機的標志,即向法院申請破產、對銀行透支、不得不對企業債券違約和無法支付優先股股利。
Altman則認為,財務危機的企業應當僅僅包括向法院申請破產清算的企業,進一步地,他還將申請破產的企業將要經歷的過程劃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
李秉祥(2003)是將連續幾年凈利潤為負和現金頭寸短缺情況嚴重的公司;優先股股利出現無法支付的情形、對債務到期的違約以及出現資產不足以償還債務情況的企業;申請破產的公司,這些情形都被界定為遭遇財務困境的企業。
張鳴(2004)的研究是將財務危機情形劃分為兩大類。第一大類的財務困境是指公司過多使用杠桿的方式進行企業融資,導致公司資產負債率的比例過高,廣義上的財務危機定義是在公司日常經營管理中,是由公司內外部多種多樣的因素作用而導致公司最終遭遇的財務困境。
彭韶兵、刑精平(2005)則研究表明,財務困境是指公司自身經營管理不善以及企業外部環境不斷變化,企業自身無法適應這種變化,使得其陷入財務困境的情形。
上文的相關學者們從相關財務理論角度和法律角度分別給予了財務危機進行不同的界定。
二、財務危機產生的外部因素
從外部因素分析,致使公司出現財務困境的主要原因包括下列六個方面:
(一)外部宏觀經濟環境出現巨大改變。主要表現為有效需求的不足,企業的銷售受到相當大的影響。當經濟周期進入蕭條或者衰退的時候,一般表現為產能相對過剩和市場的有效需求不足,如美國2008年由次級貸款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不僅西方發達國家對中國出口的商品需求大幅度減少,而且國內的有效需求也在減少,最終導致中國企業的產品滯銷,利潤大幅度減少,很多公司尤其是制造業企業會因此遭遇財務危機。
(二)商品市場的環境發生變化。一般表現為企業生產的原材料的價格出現大幅度上漲,同時可能還會伴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和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劇。這些改變都會導致制造業企業的生產成本費用大幅度增加,產品的銷售收入不斷地減少,最后必然會導致公司的凈利潤不斷下降,大大增加了公司遭遇財務困境的可能。
(三)宏觀的金融環境發生變化。除了自有資金之外,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是通過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即銀行借貸和資本市場,隨著近些年企業不斷提高資產負債率和增加杠桿比例,所以,公司的籌資活動與外部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系變得越來越緊密。實際的市場利率的提高直接增加企業的償債壓力,值得一提的是,對于沿海地區以外貿出口為導向的企業,匯率市場短期大幅度的波動也會影響企業的凈利潤。
(四)企業所處的行業環境發生變化。每個行業的發展也都一定會要經歷衰退、蕭條、復蘇、繁榮這幾個階段的。若企業所處的行業進入到了蕭條時期,即使是資金雄厚和技術領先的企業也難免會受到影響,相比之下,資金技術實力較差的企業更有可能會陷入財務危機,甚至最終無法逃脫破產清算的命運。
(五)國家經濟政策發生變化。國家采取不同的經濟產業政策會對企業產生不同的影響,如目前中國的水泥、煤炭、鋼鐵等重工業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國家準備在2016和2017年對長期處于虧損以及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實行兼并重組或者破產清算,因此許多該行業中的企業將面臨著會被破產清算的結局。
(六)自然環境。地震、洪水等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會對企業的生產能力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有的很嚴重的自然災害會直接導致企業破產。例如汶川大地震之后,四川至少有超過14000家企業受到災害的影響,經濟損失高達700億元。
三、財務危機產生的內部因素
(一)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不完善。企業的治理結構本質上是一種為上市企業實現最佳的經營管理成果而構建的,是一種基于信托責任且企業將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而形成的相互制約的關系的結構性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的目的是盡可能地降低代理成本,減少其管理層的道德風險,實現企業的經營管理者能夠以股東的財富最大化為目標。另外,公司治理結構的不規范會導致企業內部控制失去應有的作用,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中就會出現各種弊病,這些弊病最終極有可能讓企業遭遇財務危機。
(二)上市公司債務的不合理。上市公司的融資渠道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權益性融資和債務性融資,再者權益性融資又可以細分為股權性融資和企業自身的留存收益,而債務性融資可以細分為銀行借款和公司發行的債券。由于債務資金的融資成本相對較低,所以上市公司一般傾向于用債務經營公司。如果企業負債的數量恰當,公司的資本結構合理,那么上市公司就能夠實現以較少的資金投入獲得較多的利潤。如果公司不考慮債務性融資的代理成本以及財務困境成本,一味地追求融資成本低的方式融資,大量地舉債,從而使得公司的償債壓力過大,一旦公司無法提供充足的現金流,最終使得公司遭遇財務危機的困境。
(三)上市公司的投資不當。許多上市公司為了擴大生產規模,增強自己的產品競爭優勢,同時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往往會采取多元化的經營戰略,但是這個戰略并不一定適合所有的企業。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上市公司在投資前沒有充分地考慮,而是一味盲目地實行多樣化經營戰略,進入到一個對于企業來說全新的行業,導致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業務資金的短缺,同時在新的行業短期內也沒有取得豐厚的利潤,嚴重的話會到導致公司的資金鏈斷裂,最終會導致公司遭遇企業財務危機的困境。
(四)企業現金流量的缺乏。最新的統計數據表明,有近一半的陷入財務危機的企業的財務報告仍然顯示凈利潤是正的,但是由于企業的現金流不足,無法支付到期的債務而發生的財務危機。所以對企業現金流量的管理與公司的財務狀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結語
經過大量地閱讀相關的財務預警文獻后,本文首先回顧了國內外學者對于財務危機的各種定義,接著詳細地介紹了上市公司遭遇財務困境的內部原因以及外部原因,其中包括宏觀經濟環境、市場環境、企業現金流量等。本文較全面的分析了導致企業陷入財務困境的主要原因,為上市公司做財務預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