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鵬飛 曹騰
【摘要】 隨著電力的應用更加廣泛,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技術獲得了迅速的發展。目前,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技術已經成為了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就國際和國內的電氣工程自動化技術及其應用進行了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 電氣工程 自動化技術 運用
引言
電氣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在促進電氣工程的應用和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現代社會中,由于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發展,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技術與人類的生活和生產關系更加密切,在人類活動中的應用也更加廣泛[1]。目前,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技術也獲得了不斷完善,自動化技術應用的適用性和安全性也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對于促進我國電氣工程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一、當前電氣工程自動化技術的發展現狀
國際上的電氣自動化技術更加突顯了其集成化、智能化、系統化等特征。從電氣技術的系統化特征來看,國際電氣自動化技術能夠有效地將傳統的電氣技術與計算機技術、光電子技術等相互融合,有效提高了其自動化控制系統,對于創新經濟增長方式、提供新的管理模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自動化的控制系統具有高度智能化等特征,其可以對機械設備進行狀態監測和診斷,同時可以協調設備和生產狀態之間的關系,對設備和產品實現自我保護[2]。當前國際上工業過程中的主要系統產品為各種技術集合的綜合產品,發展態勢十分良好。
國內的電氣技術發展較為緩慢,目前自動化技術已經開始逐漸由簡單化向復雜化轉變,電氣技術的應用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對于促進我國鐵路、電力以及城市交通等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二、電氣工程自動化技術的運用
2.1 發電廠自動技術的應用
發電廠是電氣工程運作的源頭,根據我國目前的發電廠技術分析,其主要的構成為發電量控制系統、電壓控制以及動力機械自動控制系統系統等。而從發電廠的類型來看,又可以分為三種情況:風力發電廠、水力發電廠以及火力發電廠。風力發電廠主要是利用風力進行發電,其主要的技術設備包括葉片、自動迎風轉向設備等。當然必不可少的還有一系列的監控以及自我保護設備。風力發電廠在工作過程中需要將設備調整至迎風位置進行發電,發電能源具有清潔、環保等特點[3];火力發電廠即是依靠煤炭、石油等能源進行發電的發電廠。其主要依靠的技術設備包括有繼電保護系統、數據收集系統以及運動和管理系統等;水力發電廠所依靠的是運動勢能。水力發電廠自動化系統包括梯級水電廠綜合自動化系統以及單機自動化系統等。水力發電廠技術的運用相較另外兩種發電廠更加具有安全和質量保障。
2.2 變電站自動化技術的應用
變電站自動化技術主要指的是在變電站中應用計算機技術和電氣自動化裝置進行各種操作。當然,在應用計算機等技術時,變電站的工作還需要結合數據信息處理技術、監控技術以及傳輸技術[4]。傳統的變電站作業是需要人工完成的,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能夠明顯提高作業的效率和質量,同時還能夠有效提高變電站的管理水平,促進其更好的發展。
2.3 電網調動自動化技術的運用
電網調動在電氣工程中的運用歷史較為長遠,目前我國電網調動方面的技術已經由原來的遙信系統發展為自動監控系統。目前,我國的電網調動技術已經由簡單向復雜化轉變,其主要有計算機網絡系統、監視系統以及其他部分組成[5]。電網調動技術主要是用于對已經成功配電的網絡實行實時監控,在監控的過程中,計算機系統還能夠根據監控內容進行數據收集和自動評估。狀態和安全評估是自動化技術的優勢所在,其能夠利用自動化信息技術和系統對電力系統的發電情況進行自動監控和調節管理,使電力運行能夠更加具有安全性和效益性。
三、結語
綜上所述,電氣工程自動化技術的運用需要從幾個方面闡述:第一,發電廠自動技術的應用;第二,變電站自動化技術的應用;第三,電網調動自動化技術的運用。目前我國電氣自動化技術和設備已經開始逐漸由簡單化向復雜化,更加具有自動化、信息化等特征。
未來我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技術的發展還需要朝著智能化、全面化等方面發展。加強電氣技術的智能化,縮小電氣設備中的一次設備和二次設備之間的間距,有利于促進電網的智能化管理。在電氣工程和技術應用的過程中,相關技術人員建立更加全面的DMS系統能夠有效提高電氣的管理水平。同時,我國電氣工程自動化技術的發展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對電力狀態的監測設備,提高系統工作的效率。
參 考 文 獻
[1]唐杰,牟佳媛. 電氣工程中自動化技術的運用[J]. 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01:63.
[2]田鏡. 淺談電氣自動化技術在電氣工程中的應用[J]. 中華民居(下旬刊),2014,10:211-212.
[3]褚國楊. 自動化技術在現代電氣工程中的有效應用實踐[J]. 科技視界,2014,18:64+317.
[4]張嘉輝,李軍. 淺談電氣自動化在電氣工程中的融合運用[J]. 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30:79.
[5]袁紅軍,袁米.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技術的設計與應用分析[J]. 裝備制造技術,2014,01:285-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