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夫
2015年11月20日,西安市西京醫院,中國首例子宮移植手術在這里進行。38位專家相互協作,同時為楊華(化名)和她的媽媽開展手術,成功將媽媽的子宮移入女兒體內。目前女兒恢復良好,新移植子宮已經成活。這也是國內首例人子宮移植手術成功實施。
接受子宮移植的楊華是陜西省安康人。2013年,就讀于西安某高校護理學專業的她因從未來過例假,到西京醫院婦產科就診。隨后出來的B超結果令她難以置信——先天性無子宮無陰道。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宮腔鏡中心主任醫師劉玉環表示,子宮作為孕育的“搖籃”和產生月經的器官,如果一旦出現異常就會導致受孕困難,甚至是不孕不育,無子宮無陰道也就更不能生育了。
為何會出現先天性無子宮無陰道這樣的情況?研究發現,女性先天性無子宮無陰道可能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種是由于基因突變引起染色體變異,導致生殖器官發育畸形;一種是孕婦在懷孕早期誤吃藥,例如用孕酮保胎,或者服用抗癲癇藥,藥物中
所含的成分能夠影響胎兒生殖器官的正常發育,導致其成人后生殖器官異常。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魏瑗表示,為了避免先天性發育異常,孕婦產檢尤為重要,高危孕婦最好要做相應風險防范的檢查,這樣就可以盡量避免染色體異常導致的畸形,另外為了避免藥物導致的畸形,因此孕婦一定要尊重醫囑,不能亂服用藥物。
然而對已經長大成人的楊華而言,現在說這些也不能避免發生在她身上的窘境。并且她已經談戀愛了,突如其來的變故如同晴天霹靂,楊華崩潰了。她的美麗人生才剛剛開始,她要結婚,還要生育孩子,她該怎么辦?在與醫生交流中,楊華得知,想有自己的孩子,除了非法代孕,目前唯一的可行方法就是進行子宮移植。醫生告訴楊華,如果可能的話,可以將其母親的子宮移植到她的身體內,幫助她滿足生育的愿望。醫生的這番話,讓原本陷入絕望的楊華,看到一絲希望。得知自己可能幫助女兒彌補遺憾,43歲的媽媽毅然決定將自己的子宮捐給女兒。
在等待移植的日子里,楊華走進了婚姻殿堂。令她感動的,已經知道她身體狀況依舊不離不棄的愛人對手術也非常支持。
為確保國內首例子宮移植手術成功,西京醫院成立多科室知名專家組成專家組,反復論證研究,制定出嚴密的手術方案和應急預案。在手術的過程中,為了將風險和創傷降到最小,專家利用先進的達芬奇機器人技術,為媽媽進行了機器人輔助子宮切取術,手術中出血僅10毫升。隨后,媽媽的子宮順利放入楊華體內,在顯微鏡下進行了血管吻合顯微手術。整個手術歷時14個小時終獲成功。兩天后,楊華生命體征平穩,各項指標正常,新移植子宮已經成活。她的媽媽也能夠正常活動了。
而在不久以前,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韋斯頓市,6名醫生圍繞在一位器官捐獻者的遺體周圍,迅速開始手術。他們首先取出了死者的腎臟。然后,團隊開始了另一項細致的解剖工作,目的是取出一個此前很少從捐獻者體內摘取的器官。90分鐘之后,他們成功了,一名外科醫生用手掌捧著它:子宮。
這是一次試驗性的手術。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克利夫蘭診所的外科醫生們有望完成美國的首例子宮移植手術。手術的受者將是天生缺失子宮,或因故切除子宮又或者子宮受損的女性,她將因此獲得懷孕和生育的能力。但這只是暫時性的移植:當受者生下一兩個孩子后,子宮就會被移除,這樣受者就無需繼續服用抗排斥藥物了。
子宮移植是一個新興的前沿領域,它集結了從醫學和倫理學上均以創新和突破極限著稱的生殖醫學和移植手術這兩方面的專家。它的成功將為眾多婦女帶來福音:在美國,估計有5萬名女性沒有子宮。只不過,這個程序并非全無潛在危險。
首先,不同于那些因為心臟或肝臟衰竭而不得不需要依靠移植手術來救命的患者,子宮移植的受者在其他方面都非常健康,該程序卻令她們面臨動手術和接受抗排斥藥物所帶來的風險。其次,由于胎兒在從已逝的供者體內摘取的子宮內發育,且將不可避免地接觸到抗排斥藥物,妊娠風險非常高。
目前,已有8名來自全美各地的婦女前往克利夫蘭診所接受篩選,希望能被選為移植受者。其中一名已經領養了兩個孩子的26歲女性稱,她仍然希望自己有機會可以懷孕和生育。由于一直沒有月經來潮,她在16歲時接受了內科檢查,這才發現她雖然有卵巢卻沒有子宮——這是一種在4500名新生女嬰中才有1例的綜合征。她來自一個大家庭,她說,她一直以為自己會生很多孩子。這個檢查結果對她來說簡直是一場災難。
該項目的發起人,克利夫蘭診所醫院的實體器官移植外科主任安德烈亞斯·G·察基斯博士說:“出于個人、文化或宗教原因,有些婦女不能領養孩子或找人代孕。”他還說:“這些婦女很清楚這項程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她們了解它可能的風險和收益,也有很多時間去反復思考。而我們的工作是使其盡可能地安全和成功。”
瑞典是成功完成過子宮移植手術的國家之一。所有這些手術均在哥德堡大學進行,而且子宮均來源于活體供者。共有9名女性接受過移植,其中4人已經生育,第一名嬰兒在2014年9月出生。還有一名婦女的預產期在今年1月。這些嬰兒雖然早產,但都健康地降生了。有兩例移植遭到失敗(一例是出現了血凝塊,另一例是因為感染),不得不摘除了移植物。此前,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也各自進行過一次類似的嘗試,但均以失敗告終。美國其他醫院以及英國也紛紛準備試驗這樣的手術,但他們的進展都遠不及克利夫蘭診所的團隊。
察基斯博士認為抗排斥藥物是安全的,并指出,成千上萬接受了腎臟或肝臟移植,不得不在懷孕期間繼續服用抗排斥藥物的孕婦都生下了健康的寶寶。這些孕婦比其他人更容易患上先兆子癇(一種與高血壓有關的妊娠并發癥),且她們的孩子往往個體較小,不過目前尚不清楚這些問題是藥物引起的,還是因最初導致受體女性失去子宮的那些疾病造成。察基斯博士說,由于接受子宮移植的都是健康的婦女,他樂觀地認為,并發癥的發生率應該很低。
根據目前子宮移植的操作過程,子宮移植手術以及隨后的受孕過程大致共分為6個環節:首先是有意捐贈子宮的人主動提出捐贈,并事先在器官捐贈中心進行6個月的匹配試驗,以確保遺傳匹配;其次是及時進行子宮移植手術,因切除的子宮只具有12個小時的存活能力;第三,受贈者接受移植手術后和懷孕前,需要服用為期3個月的防排斥藥物;第四,在確定新移植子宮功能正常情況下,醫生將之前冷凍的胚胎移植到新子宮內;第五,孩子發育成熟后,將通過剖腹產方式降生;最后,孩子出生或移植子宮2~3年后,若不需生育,新移植子宮將會被切除,以徹底消除排異反應,也就是說捐贈子宮會在不孕婦女體內呆上足夠長的時間。
西京醫院婦產科主任、博導陳必良教授說,子宮移植手術面臨3大難點:首先切下來的子宮不能有任何損傷,有足夠長的血管來保證移植后的供血恢復;移植時縫合精細、血管吻合,重建血流運行;免疫抑制劑的合理使用,預防后期感染。哪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有可能導致子宮移植手術的失敗。
并且,子宮移植隨時可能出現排異,特別是懷孕期間可能出現致命并發癥,抗排異藥物則會提高癌癥、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病率。因此,對不能懷孕生育的女性而言,子宮移植也是一個頗具有挑戰性的抉擇。
但是陳必良表示,子宮移植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手術,由于子宮位于人體盆腔深部,血管纖細,術中血管切取、縫合難度極大,加之排斥反應比其他器官更為強烈,護理和治療均面臨嚴峻挑戰,至今仍是一個世界性醫學難題。盡管世界上已經有多例子宮移植成功的先例,這依舊是一個風險和難度極高的手術。本次西京醫院我國首例子宮移植手術的成功,給我國無子宮女性生育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