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謙
摘 要:教師——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既要教書育人,又要以德育人。老師的道德自身行為對學生有著強烈的影響,甚至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尤其是高校教師,大學生是有感情、有思想的學生,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是任何教科書都不能代替的。教師只有不斷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塑造出使學生難以忘懷的可親可敬的師長形象。
關鍵詞:高校教師;自身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8-004-01
現代教育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具備實踐能力的人才,首先必須有一批熱愛教育事業,有奉獻精神、知識淵博、治學嚴謹、勇于創新的教師團隊。教師提升自身素養,不但是學校的需要,也是時代發展和社會的需要。然而,教師的良好的師德修養不是與生俱來的,這需要教師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經過長期的教育實踐,來不斷完善自身的素養。
首先,我們應該認真教學,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高校教師的主要任務依然是以教學為本,這是教師素養的首要基礎,如果一個教師沒有很高的專業水平,也就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水平和授課水平,同時擁有高超的知識涵養和授課水準也是教師教學素質的集中體現。教學改革的主要目的也是要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使學生們能學到更多的、更新的、更實用的知識。在教學方面,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完善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中的不足。學習教育學,鉆研先進的教學理念,自如的運用教學技能技巧。
其次,高校教師應該與時俱進,時刻告誡自己要加強學習,拓寬知識面,做到博學多才。
俗話說, 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先有一桶水,為了灌滿這一桶水,就要在業余時間也努力認真的專業各種業務知識,不斷的增長自己的才學,涉獵廣泛,可以在各個方面給學生以啟發和指導,盡可能的讓學生多一點知識,幫助他們開闊眼界和視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讓他們的成長更順利一些。一個見多識廣的高校教師,可以通過自己讓學生看到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讓他們更明白未來那廣闊的天地是什么樣的藍圖,一個優秀的領路人,可以給學生更多的指導,讓學生更迫切的提高自己,為自己的人生做一個合理的規劃,教師的學識越淵博,越能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在平時的積累中,高校教師應該多學習各方面的知識,放眼世界,放眼未來,用豐富的知識充實自己,指導學生。
最后,愛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根源。
優秀的教師應該有一顆對學生的摯愛知心,只有發自內心的愛,才能真正的關心學生,教育學生,讓學生對自己敞開心扉,相信老師,尊重老師,愿意把自己的一切與老師分享交流,這對于育人工作有著莫大的幫助。教師的工作就是以學生為本,傳授知識的同時,應該關心學生、了解學生、挖掘學生的潛力,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和狀況,從不同的角度關懷和幫助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愛會讓一切都充滿正能量,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巨大的效應,學生會在被關心,被鼓勵中找到自我,激勵自我,產生向上的理論。其實,愛是相互的,學生都是感情豐富、有血有肉的人,當我們無私付出的時候,我們也一定可以收貨更多。我們會得到學生的尊重和理解,信任和喜愛,還有家長的認可,這所有的一切,都是教師這個職業帶給我們的幸福。
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還需要具備很多綜合素質,比如良好的教師形象,高尚的人格魅力,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較高的創新能力,較強的組織能力,這些能力,都會幫助和培養學生進步和創新,因此,高校教師絕不僅僅是站在講臺上,完成教學任務的教書匠,而是有學識、有經驗、有創新、有魅力的領路人。以上這些都為我們提出了一個全面的、完整的要求,也是給教師的職業生涯提出的問題和考驗,這些應該具備的素養,會使我們反思,鞭策我們繼續努力,努力去學習,去創新,使自己的素養不斷提高,不斷改善,不斷升華。
(上接第3頁)多傾向于弊大于利,但只是一味進行利弊分析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應把研究轉向如何提高隔代撫養質量,對隔代撫養提出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 黃祥祥. 論隔代教育與兒童心理的發展[J]. 經濟與社會發展, 2006, (4):203-205..
[2] 張新來. 試論農村隔代撫養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北方經濟, 2007, (6).
[3] Waldrop D.P., Weber J.A. From grandparent to caregiver: The stress and satisfaction of raising grandchildren. Families in Society, 2001, 82, 461-472.
[4] Megan L. Dolbin-Macnab. Grandmothers Perceptions of Parenting a Second Time Around,Family Relations, 55(December 2006), 564–575. Blackwell Publishing. Copyright 2006 by the National Council on Family Relations.
[5] 李賜平. 當前隔代教育問題探析[J]. 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 8.
[6] 鄭日金, 鄭曉燕. 家庭隔代教育的正負效應與良性聯動機制的建構[J]. 新余高專學報, 2006, (4):66-68.
[7] 辛宏偉. 甘肅省農村0~3歲嬰幼兒家庭撫養的現狀與對策研究[D]. 西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8] 梅鸝歡. 隔代教育的利與弊[N]. 廣州日報, 2004-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