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竹仙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8-062-02
教學設計就是對課堂教學所做的預設,它是建立在對文本的深入的解讀和對學生的準確的分析上,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策略所做的預設。但是課堂教學是師生、生生之間的相互碰撞、相互接納的過程,也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真誠交往、共同探討、獲得知識的過程。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再好的預設也不可能預見所有情況。在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旁逸斜出,即使課堂預設再充分,一節課也會出現節外生枝的現象,遭遇一些始料未及的“意外”。在我執教的課堂中就遇到過“意外”。 我有幸擔任三年級兩個班的數學,《可能性的大小》我上了兩次,在第二班上的時候就出現了“意外”。
【可能性的大小】
對于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認識,一定要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感悟、體會、認識。基于這樣的理念,我設計了一個活動,讓學生在“猜測——試驗——分析數據”的實踐活動中感性認識事情發生可能性的大小。
【第一班】(教學片段)
一、猜測
師:在一個盒子里放1個紅色的乒乓球和4個白色的乒乓球,如果老師從盒子里隨意拿乒乓球,每次拿一個,放回盒子里再拿,拿30次。請你猜一猜,哪一種顏色的乒乓球拿到的次數可能多一些?
生1:可能是紅色的乒乓球摸到的次數多一些。
生2:可能是摸到白色的乒乓球的次數多一些。
到底是哪一種乒乓球摸到的次數多一些?讓我們來動手驗證一下吧。
二、實驗
1、準備。
(1)在盒子里放1個紅乒乓球和4個白乒乓球,毎小組一份;(2)實驗記錄表每小組一份。
2、交代實驗規則。
(1)將全班同學分成10個小組;(2)一位同學負責摸球:每次從盒子里只能摸出一個乒乓球,然后放回盒子里,每次在摸球以前必須把盒子搖一搖,并且不能看著摸球,一共摸30次;(3)另一位同學觀察摸到的球的顏色,并記錄下來,填好實驗記錄表;(4)同一組其余的同學監督。
3、學生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4、分小組匯報實驗數據。
小組 紅色乒乓球的次數 白色乒乓球的次數
師:根據實驗數據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A:白色乒乓球摸到的次數多,紅色乒乓球摸到的次數少。
師:如果用“可能性”來說,該怎么說?
生B:摸到白色乒乓球的可能性大,摸到紅色乒乓球的可能性小。
三、分析
師:看來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為什么白色的乒乓球摸到的可能性大,而紅色的乒乓球摸到的可能性就小呢?
生:紅色的只有1個,白色的乒乓球有4個;
生:白色的乒乓球多,紅色的的乒乓球少;
師:誰能夠用完整的語言來表達?
生:紅色的乒乓球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白色的乒乓球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
······
【第二班】(片段)
1、猜測(同前省略)
2、實驗(準備、游戲規則和學生操作同前,省略)(因為我前面才上過,自我感覺還比較可以就原用前面的。)
分組匯報數據
小組 紅色乒乓球的次數 白色乒乓球的次數
師:根據實驗數據你發現了什么?
第一組:紅色的乒乓球摸到的次數少,白色的乒乓球摸到的次數多。
師:同意第一組的說法的舉手?(有8組都舉手了)
第九組:我們的實驗情況和他們的是相反的,紅色的乒乓球摸到的次數多,白色的乒乓球摸到的次數少。
(學生匯報數據時,我已經發現第九組的數據有一些特別。我想:第九組的學生如果不發言,就把第九組的數據作為一組錯誤的數據一帶而過。沒有想到,第九組的學生因為自己的實驗數據與眾不同,又是自己實驗的結果,也堅持自己的發現,推翻其他同學的觀點。我當時就有一點糊涂了,怎么辦呢?如果肯定第九組的說法,這與今天上課的內容和目標就南轅北轍了,如果否定第九組的的說法,沒有理由,這的確是他們實驗的結果,這就是事實,進退兩難。這時,我突然想到:這是小組的數據,可以把10個小組的數據分別加起來。)
師:你們小組的意見不統一,那么我們就先看看全班摸球的總的情況,你們說該怎么辦?
生:計算總數。
師:看看哪一組先計算出來?(學生計算后匯報)
生:摸紅色的乒乓球的次數是84次,摸白色的乒乓球的次數是216次。
師:現在你們有什么發現?
生:摸到白色的乒乓球的次數明顯要多的多。
師:如果用“可能性”來描述該怎么說?
生:摸到白色的乒乓球的可能性大,摸到紅色的乒乓球的可能性小。
師:那么,第九組的實驗結論與現在的這個結論正好相反,你們怎么認為呢?
生:他們做錯了。
生:他們可能沒有按要做,紅球放下去了沒有搖一搖就有摸到紅球了。 (下轉第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