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俊 鄭漢金 楊云勻 周艷麗
(昆明學院經濟學院,云南昆明650214)
?
云南外貿轉型升級典型案例分析
馬 俊 鄭漢金 楊云勻 周艷麗
(昆明學院經濟學院,云南昆明650214)
摘 要:近年來,云南省加快調整外貿結構,不斷優化貿易發展方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與發達省份相比,云南省外貿規模仍然偏小,外貿依存度不高,轉方式調結構有待進一步深化。通過選取玉溪市、南磷集團、錫基新材料作為地區、企業和產品實現外貿轉型升級的成功案例,分析其成功轉型的原因,以期對全省外貿實現更高質量、更大的跨越提供啟示和參考。
關鍵詞:云南省;外貿;轉型升級;案例
新世紀以來云南省外貿實現跨越式發展,尤其是近年來增長特別迅猛,貨物進出口總額2000年只是區區18.13億美元,2010年突破100億美元,2012年超200億美元,2014年已經直逼300億美元(見圖1)。

圖1 2000—2014年云南省貨物貿易情況(單位:億美元)
緊緊抓住國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優化經濟結構的發展方向,云南省加快調整外貿結構、不斷優化貿易發展方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2014年云南貨物貿易進出口額在全國的占比僅為0.7%,外貿依存度為14.2%,仍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間,“轉方式、調結構”仍有待進一步深化。下文通過幾個典型案例的介紹和分析,以期對進一步推進云南省外貿轉型升級,實現更高質量、更大的跨越,提供啟示與參考。
2007年以前,玉溪市每年的果蔬出口比重微乎其微,2008年才開始有起色占比達4.68%,2009年提升至22.06%,2010年為32.56%,2011年為57.47%,2012年為61.88%,2013年為66.77%,2014年高達73.35%,玉溪市果蔬出口實現從無到有、節節攀升,并達到以往煙草出口從未企及的高度。2011年以果蔬為主的農產品首次成為玉溪市第一大類出口商品,占全市出口總額的68.08%,延續多年的“兩煙”主導的出口格局被打破,當年10月,玉溪市蔬菜基地被商務部批準為國家外貿轉型升級農產品示范基地,獲國家專項政策扶持,2014年以果蔬為主的農產品出口占玉溪市出口總額的比重高達83.62%(見表1)。
玉溪市對外貿易之所以能夠實現成功轉型,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點:
1.政府重視,政策支持,舉措得當
玉溪市委、市政府對發展果蔬產業高度重視,將發展果蔬產業作為減少農村閑置勞動力,穩定農產品價格,促進百姓增收致富,調整外貿結構的重要工作來抓,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扶持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和龍頭企業的政策措施,并在市級選擇10戶,縣區選擇100戶龍頭企業給予重點扶持。夯實基礎,鼓勵企業自有基地建設,同時加快推進通海、江川、澄江、華寧30萬畝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2012年11月,經省專家組成員考核評審,通海縣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項目順利通過驗收。增強動力,整合商務、農業、科技、工業等資金,對基地龍頭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流動資金貸款、基地建設、技改投入、產品研發、品種改造等給予傾斜性支持,重點支持出口增長潛力大、外貿意識超前、服務社會意識強的企業先后開展公共物流、公共試驗檢測、公共技術研發、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國際營銷服務等9個外貿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其中境外國際營銷服務平臺2個,通過這些公共服務平臺項目的成功推進,提升了玉溪市農產品冷鏈物流運輸、農殘試驗檢測、新產品研發、市場信息收集和國際營銷的能力,進一步提高了玉溪市果蔬出口的輻射能力和配套服務能力,為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創造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外經外貿雙向聯動,鼓勵支持企業到境外設立營銷機構,加大國際市場開拓力度,目前,已有7戶果蔬出口企業在泰國、越南、香港、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柬埔寨設立了15個自主營銷點,部分商品擁有市場定價權。擴大宣傳影響,通過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加大對玉溪市果蔬出口專業型示范基地的宣傳報導,打造品牌效應,吸引更多客商參與玉溪果蔬產業建設,增強玉溪果蔬和企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獲批國家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前,玉溪市果蔬產業發展扶持資金主要依靠爭取中央、省級財政支持,項目主要有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現代農業建設項目、省級龍頭企業項目資金扶持、果蔬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創建、省級外貿發展補助資金、省級外貿結構調整項目專項補助資金、外經貿區域協調發展促進資金、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出口信用保險政策補助等;市級主要給予農業產業化相關政策支持以及少量出口產品研發資金支持。獲批國家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之后又獲得國家外貿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資金支持。

表1 2000—2014年玉溪市主要產品出口情況 單位:萬美元
2.農業生產和區位交通條件優越
玉溪市總體上屬于亞熱帶高原型季風氣候,年積溫高,日照時間長,水資源豐富,光熱水組合條件好,適宜多種果蔬種植;土地肥沃,擁有萬畝以上的壩子17個,平壩面積占全市總面積9.4%;有被稱為“天然溫室”的亞熱帶河谷,盛產水果、蔬菜。據當地縣志記載,玉溪果蔬種植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規模化種植始于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玉溪就被列為滇中現代農業示范區,著力進行農業開發。玉溪地處滇中腹地,在云南省處于承東啟西、連北接南的優越位置,自古就是云南省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玉溪處于中國通往東南亞的國際鐵路(泛亞鐵路)和公路(昆曼公路)交匯處,具有北連昆明融入全國大市場,南接思茅、紅河進入東南亞市場的優越區位。同時玉溪是云南省公路交通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不僅修建了全國第一條地方鐵路昆玉鐵路,還建成了覆蓋全市的高等級公路網,在云南省16個州市中率先實現了市縣公路高等級化。元(江)磨(黑)、通(海)建(水)等高速公路的通車,使玉溪通往相鄰各州市的交通更加通暢便捷。玉溪無論是在全省、全國還是世界范圍內收購原料,加工、銷售農產品,都具備良好的區位和交通條件。
3.龍頭企業帶動能力較強
2014年通海巨大浪宋威進出口有限公司、云南茂源果蔬進出口有限公司出口額雙雙過億美元,云南通海宋威農產品進出口有限公司出口額接近1億美元,云南通泰貿易進出口有限公司、云南玉溪百信食品進出口有限公司出口過5000萬美元,華寧盛泉果蔬實業有限公司、澄江恒陽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出口超4000萬美元,云南環泰貿易進出口有限公司出口超3000萬美元,出口超2000萬美元企業5家……巨大浪宋威、匯海農產品、東綠食品、高原農產品等公司在泰國、越南、馬來西亞、香港、印度尼西亞設立了多個自主營銷點、子公司、分公司,各境外營銷機構的成功設立和順利運營,使公司縮短了銷售環節,降低了經營成本,有效規避收匯風險,對出口商品的質量和數量有了更大的掌控能力,企業出口額逐年快速增長。
將復方精油微膠囊產品在避光條件下貯藏于不同溫度(4、25、40 ℃),于0、10、20、30 d后,測定精油保留率,結果如圖5、6所示。隨著溫度的增加,微膠囊化精油的釋放速率增加。在每一個溫度下,隨著時間的延長,釋放速率逐漸減緩。樣品A,樣品B在25與40 ℃條件下,對比發現,樣品A的釋放速率小于樣品B,也直接說明,樣品A貯存穩定性更加良好,可以取得更為長久的保質期。
4.安全生產及儲運條件先進,管理運作模式實現產業化,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企業開展無公害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培訓,實行市場準入制度,制定無公害果蔬生產技術規程,實行果蔬標準化生產,大力發展無公害果蔬基地建設,加大農藥監管力度,實時對果蔬產品農藥殘留進行檢測及監控,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大大提升。企業以龍頭、市場為導向、農戶為基礎、基地為保障、科技為依托的產業化發展戰略和“公司+基地+農戶+標準”的產業化運作模式,提高了農產品生產的產業化程度,擴大了生產規模,增強了國內外市場競爭力,為農產品走向市場、發展外向型經濟創造了有利條件。絕大多數果蔬經營企業都自建或租用冷庫,大部分龍頭企業還有獨立的冷鏈物流車隊,能根據自己的經營需要安排倉儲和運輸。擁有國家及省級著(馳)名品牌5個、18個省級著名商標、25項專利,在國際市場上有“Sky Beauty”、“MYGS”等果蔬自主品牌,2013年、2014年具有自主品牌的特色產品出口額分別為4005萬美元、3774萬美元。
1991年承包昆明市進出口公司化工部從事化工貿易;1995年第一個生產實體嵩明黃磷廠投產,開始工、貿相結合;1997年成為中國最大的黃磷出口企業,產品行銷世界各國;1999年云南南磷集團正式注冊成立,成功收購羅平明珠化工有限公司,邁出擴大企業規模步伐;2001年收購陸良磷酸鹽廠,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2002年與世界著名化工企業法國Rhodia共組羅平合資公司,防城港磷酸廠建成投產;2003年收購尋甸國有化工二廠、一廠,擴大黃磷產能,打造出口化工產品生產基地;2004年尋甸黃磷廠擴產,自備動力廠完工投產;2005年嵩明黃磷廠擴產,集團黃磷年產能超10萬噸;2006年尋甸基地投資建設首期項目燒堿10萬噸/年、PVC13萬噸/年、STPP7.5萬噸/年建成投產;2007年二期項目燒堿10萬噸/年、PVC13萬噸/年、STPP7.5萬噸/年被確定為省級20個重點工業建設項目之一,羅平電冶公司2X5萬噸電石項目投產,在全省率先淘汰落后產能,主動拆除尋甸基地兩套舊黃磷爐,進入清潔生產,節能減排、技術改造發展階段;2008年與日本化學合作超細赤磷項目投產,超細赤磷生產填補國內空白,嵩明公司6萬噸/年STPP及配套熱法磷酸、尾氣凈化站生產裝置項目獲準建設;2009年集團循環經濟產業架構構建成熟;2010年恒安電冶有限公司建成,尋甸公司一期技改完成,集團產能規模達到燒堿20萬噸/年、PVC30萬噸/年、電石40萬噸/年;2011年恒安電冶有限公司年產20萬噸電石項目投產,對集團氯堿板塊運行起到重要保障作用,集團結構性調整達到相對平衡;2012年彌勒磷電5萬噸黃磷項目開工建設,進一步夯實循環經濟產業鏈原料保障基礎;2013年彌勒磷電公司5萬噸黃磷項目試生產,集團開始構建綠色農化、有機硅新材料板塊,產業發展邁向新領域,南磷集團營業收入879374萬元,排列云南百強企業名單第24位,云南民營企業第4位,出口額8563萬美元;2014年出口額7521萬美元,連續多年為云南省重點進出口企業。
南磷集團一步一個腳印,從單純的小型外貿流通企業發展成為集研發、生產、經營、進出口貿易為一體的能源、磷化工、氯堿化工、精細化工及磷產品深加工為核心產業的綜合性化工產業集團公司,其規模擴張,效益突出,聲譽顯赫,發展成功,是云南外貿轉型最具代表性的企業之一,究其成功轉型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1.具有清醒的認識、敏銳的判斷力、果敢的決斷力,能夠抓住機遇,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老外貿工作者基本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過去在廣交會上,外國客戶經常會問:“Are you factory or foreign trade company?”(你是工廠還是外貿公司?),外商更愿意跟工廠合作,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成本,這令外貿公司不免尷尬,同時單純的外貿公司還存在貨源供應和產品質量保障等方面問題。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開始實行外貿體制改革,抓大放小,鼓勵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南磷集團創始人勇于抓住機遇,投資建廠,興辦實業,實現工貿結合,保證產品質量以及貨源穩定充足,增加對外的話語權,成功完成第一次轉型。
2003年以后,黃磷市場開始出現飽和,國家對“兩高一資”產品的管控日趨嚴格,南磷的發展遭遇瓶頸。在充分認識發展環境和發展方向后,經過深入調研,南磷迅速作出了發展氯堿化工與磷化工鏈接下延精細化工的戰略決策,構建了“氯堿化工—精細化工—磷產品深加工—能源動力”及綠色建材等上下游循環一體的產業集群發展構架,建立了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的新型工業化發展模式,最終形成“劣質煤熱電—電解燒堿—聚氯乙烯—磷系列產品—工業廢渣制水泥”的循環經濟產業鏈,企業由此發展成為以氯堿化工、精細化工及磷產品深加工為核心產業,集研發、生產、經營、進出口貿易為一體的綜合性化工企業,走上了多元化的綠色發展道路。
2.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善于主動求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南磷的主業磷化工生產領域,屬于“兩高一資”行業,傳統的資源依托型磷化工生產帶來高能耗和高污染,導致生態環境失衡、生存環境惡化、資源破壞嚴重、產出效率低下。按照傳統的磷礦開采方法,磷礦資源很快會枯竭,磷石膏、磷爐渣等固體廢棄物以及磷爐尾氣等各種廢氣,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基于此南磷主動尋求合資合作,讓出經濟利益向國外企業學習先進技術,用生產燒堿產生的氯氣、氫氣和自產的電石生產PVC樹脂,生產過程中排放的廢電石泥渣經濃縮壓濾后回收堿性廢水,利用電石水解的堿性水來脫除熱電的二氧化硫煙氣、電石泥廢渣與黃磷廠產生的磷渣及電石廠的石灰粉經煅燒分解成水泥熟料,再與熱電鍋爐排出的粉煤灰生產水泥,熱電產生的蒸汽供燒堿、PVC、黃磷、褐煤蠟生產使用,發電供電解生產燒堿和冶煉電石,整個生產過程沒有廢棄物排出,資源在生產過程中得到高效利用,改變了黃磷產業和氯堿產業消耗資源、制造產品、排出廢物的傳統生產模式,實現了發展與環保相統一、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相統一,資源綜合利用、環境污染防治、可持續生產相統一,實現生態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大化。
3.擁有先進的制造平臺和高效的內部治理保障機制
南磷擁有先進、強大、一流的制造平臺,進入磷化工行業以來,南磷集團圍繞國家產業政策,不斷優化產業和產品結構,打造磷化工產品及下游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基地,逐步形成了熱電、黃磷、電石、燒堿、PVC樹脂、磷酸、赤磷、三聚磷酸鈉、褐煤蠟、水泥及其它延伸化工產品聯產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又從“以磷為主、相關多元”的化工產業鏈,逐步走向“磷氯堿”相結合延伸的延伸品和高附加值新產品產業鏈,形成以昆明為中心輻射多個地區的化工產品生產加工基地。
南磷集團在2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并不斷創新管理理念、戰略管理、組織機構、人力資源、企業文化。注重科技投入,以企業技術中心為發展平臺,不斷研究開發新產品和替代能源方式,通過技術創新挖潛改造,不斷優化工藝,節能減排,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通過組織保障、制度保障、干部保障、長期培訓、持證上崗,推行安全生產標準化,實現安全生產。
云南省成礦地質條件優越,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是我國礦產種類齊全的省份之一,更以“有色金屬王國”著稱,是有色金屬大省,產量居全國第二位。經過多年來的發展,有色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在云南工業經濟中的支柱地位正在逐步顯現,其優勢主要表現在:冶煉水平及技術裝備先進、企業競爭力強、成本優勢明顯。有色金屬及礦產業是云南省的第三大工業產業,先后培育了云南銅業、云南冶金、云南錫業三家營業收入超兩百億的大型企業集團,三大集團也是云南的重點進出口企業,2014年云銅進出口額超過十億美元,云冶、云錫進出口額達數億美元,有色金屬產品是云南傳統六類出口重點商品之一。
但云南省有色金屬采選礦企業多,冶煉企業多,加工制造企業少,產業鏈短,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少,資源利用價值低,長期以來多半出口礦石原料和經冶煉的初級礦產品,如錫錠、鋅錠、鉛錠等。
根據國家《有色金屬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和商務部相關要求,以及時任副總理的李克強到云南紅河州調研時的重要指示精神,為了主動參與云南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建設,促使紅河蒙自經濟技術開發區以錫材、錫化工為主體的錫基新材料產業向規模化、專業化、國際化、現代化方向轉型升級,增強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資源控制能力、議價能力和綜合競爭力,云南省決定以紅河蒙自經濟技術開發區為載體,依托區域內云錫等骨干企業,借助國家轉方式、調結構和外貿轉型的有利契機,建設錫基新材料產業外貿轉型示范基地。2011年10月紅河州錫制品基地獲批成為國家外貿轉型升級新型材料示范基地,得到國家級外貿產業專項資金支持和相應的政策扶持,獲得更好的發展機遇。
隨著全球電子工業的發展、軍工科技的進步以及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對錫基特種功能材料、信息工程材料、航天工程材料的需求不斷增加,錫基新材料的研發及產業化步伐不斷加快。
紅河州錫制品基地具有發展錫基新材料產業特有的資源優勢、領軍的技術裝備、良好的外貿基礎、獨特的區位條件、配套的政策資源、完善的服務體系。基地內的錫基新材料主要包括專用錫材、錫化工系列產品、錫基合金等,廣泛運用于電子信息、冶金、電鍍、食品包裝、建筑、塑料、汽車、航天、新能源等行業。錫基新材料產業迅速發展,錫化工產品連續多年以25%的速度增長,錫材產品每年以39.4%的速度遞增,形成了錫材、錫化工兩翼齊飛的良性發展格局。
包括錫在內的眾多有色金屬產品的轉型升級還在路上,還不能算作成功案例,錫這類產品從采選冶煉粗加工出口錫礦砂、錫錠、錫焊條到園區化、基地化延伸產業鏈深加工出口錫基新材料、錫化工產品,從追求數量、規模的粗放式發展到質量、效益的集約型發展,對其它有色金屬品類采選冶煉加工出口,對云南省有色金屬行業發展以及如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產業優勢,均具有良好的示范效應和借鑒意義。
2014年8月《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工業轉型升級的意見》提出,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包括有色金屬行業在內的重化工業。大力發展新型功能材料,重點開發鉑族、鍺、銦、金等稀貴金屬為基材的新型電子信息材料、催化材料、半導體材料,培育發展無機非金屬功能材料;要加快發展先進結構材料,重點開發高性能鋁合金、高性能鈦合金、大型鈦板(帶、棒)材等高強輕型合金材料,以及高效節能鑄銅轉子等高端金屬結構材料;要積極發展高性能復合材料,重點開發鋁、銅、鈦、鋅、錫等金屬基復合材料。重點打造銷售收入各超200億元的鍺產業鏈和鉑族金屬為主的貴金屬產業鏈,以及銷售收入超500億元的鈦產業鏈。新材料產業銷售收入從2013年的780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16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2020年達到28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
有明確的產業政策指引和支持,有良好的范例示范和帶動,云南省實現有色金屬行業發展方式轉變以及有色金屬產品加工出口轉型升級將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鐘山.培育競爭新優勢,實現外貿新發展[J].求是,2013(16):54-56.
[2]李健.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理論與實踐[J].國際貿易,2012(6):27-35.
[3]呂巍.走循環經濟之路,實現科學發展[N].人民政協報,2011-03-29(B03).
(責任編輯:馬 琳)
[基金項目]2014年度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重點課題“云南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金融支持體系研究”(項目編號:JD2014ZD15),項目負責人:馬俊。
[作者簡介]馬俊(1970-),男,回族,云南昆明人,高級經濟師、國際商務師、副教授,研究方向:國際貿易、國際金融。
中圖分類號:F75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1-0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