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愛麗
(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18)
?
中韓機電及化工產品產業內貿易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
韓愛麗
(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18)
摘 要:采用格魯貝爾—勞埃德產業內貿易指數和GHM方法,對2012年至2015年6月中韓雙邊機電及化工產品產業內貿易進行分析,結論認為雙邊產業內貿易水平較高,貿易平穩發展,產業內貿易占雙邊貿易比重高,機電產品水平型產業貿易,化工產品垂直型產業貿易。影響因素包括:國民收入、規模經濟、機電及化工產品貿易規模和技術水平。提出抓住中韓全面實施FTA契機,發揮規模經濟作用,實現產業集群效應,重視技術創新等對策措施促進中韓機電及化工產品產業內貿易發展。
關鍵詞:產業內貿易;格勞指數(G-L指數);規模經濟
產業內貿易即相同領域內的商品在兩個國家之間互相進出口的交易行為,交易的商品具有較高相互替代性,可以給消費者帶來高水平效用的貿易活動。近年來,隨著中韓貿易日益深化,尤其是中韓機電及化工產品雙邊產業內貿易額從2012年2151.6億美元增長至2014年的2354億美元,2015年1—6月已經實現1123.3億美元。2015年中韓FTA正式生效,因此未來中韓機電及化工產品產業內貿易有望再創新高。
(一)產業內貿易水平較高
根據格勞指數來分析中韓產業內貿易指數。格勞指數是對巴拉薩指數的改進,公式為G=1-[XI-MI]/[XI+MI],即1減巴拉薩指數。G-L指數介于0—1之間,并且與產業內貿易程度成正比。2012—2015年6月中韓機電產品的格勞指數分別為0.78、0.73、0.74、0.77,平均格勞指數為0.755,屬于高水平的產業內貿易)。2012—2015年6月中韓化工產品的格勞指數分別為0.54、0.51、0.57、0.62,平均格勞指數為0.56(見表1)。相比之下化工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程度不如機電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程度高,但是超過0.5,仍屬于較高水平的產業內貿易。
表1 2012年至2015年6月中韓機電及化工產品產業內貿易G-L指數
(二)產業內貿易平穩發展
中韓機電及化工產品不但產業內貿易水平較高而且各年度變化平穩。機電產品產品的G-L指數從2012年的0.78升到2014年的0.74,2015年前兩個季度已經達到0.77,始終圍繞著加權平均格勞指數0.75上下浮動。同樣,化工產品的G-L指數從2012年的0.54到2015年前兩個季度達到0.62,同樣圍繞著平均格勞指數0.56,平穩浮動,這主要得益于各年韓國對中國進出口額的變化比較平穩(見表2)。中韓在機電及化工產品領域內的貿易已經達到一個相對穩定并且持續的局面,雙邊產業內貿易程度也就隨之平穩變化。
表2 2012年至2015年6月中韓雙邊貿易額統計單位:億美元
(三)產業內貿易占雙邊貿易比重高
中韓機電及化工產品產業內貿易始終是兩國貨物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占據很大比重。韓國對中國機電及化工產品出口總額從2012年的688.8億美元增至2014年的837.1億美元,2015年1—6月達到401.8億美元。經計算,2012年至2015年前兩個季度,韓國對中國機電及化工產品出口總額占韓國對中國的貨物貿易出口總額的55.86%。中國對韓國機電及化工產品出口總額從2012年的397億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459億美元,2015年1—6月為237億美元。中國對韓國機電及化工產品出口總額占中國對韓國貨物貿易出口總額的51.06%。
(四)機電產品水平型產業貿易,化工產品垂直型產業貿易
根據GHM的劃分,采用某種產品的出口價格與進口價格進行比較,當其介于0.75與1.25之間屬于水平型產業內貿易,否則視為垂直型產業內貿易。根據測算,2012年至2015年前兩個季度中韓機電產品的出口價格與進口價格之比平均為0.75,屬于水平型產業內貿易。2012年至2015年前兩個季度中韓化工產品的出口價格與進口價格之比平均為0.54,屬于垂直型產業內貿易。中國相比韓國技術水平較低,因此會出現中國向韓國出口品質低且價格低廉的機電產品,而自韓國進口高品質、價格高昂的機電產品,中國在中韓機電產品產業內貿易上處于劣勢,也解釋了中國在中韓機電產品貿易存在巨大逆差的原因。
(一)國民收入
按照需求偏好相似理論,因為發達國家國民收入狀況類似,所以其需求重疊部分很大,而且收入水平高貿易量必然也比較大,消費產品的加工程度和價格也較高。根據商務部統計數據,2012年韓國人均國民收入位列全球第39位達22670美元,而中國僅位列第94位,屬于中等收入水平。2013年,最新統計顯示韓國人均國民收入仍延續2.6萬美元的高位,而中國也已達18311美元,縮小了與韓國的收入差距。中國雖然人均國民收入與韓國相差甚大,但是通過GDP數據統計,2013年中韓兩國GDP分別為56.88萬億和1.3萬億美元。因此兩國經濟發展水平、收入水平是否接近還需通過更多的數據來衡量。
(二)規模經濟
規模經濟是指生產規模擴大以后,產出水平增長比例高于要素投入增長比例的生產狀況。因為規模經濟較多出現在發達國家,而且勞動生產率、要素密集度等方面完全相同,且具有相同規模經濟的“兩類”產品,差異不會太大,它們更有可能屬于有一定差異的同種產品。因此,該理論解釋了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和產業內貿易在世界貿易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大的現象。規模經濟可以通過規模生產、專業化分工提高勞動生產率、技術水平進而增加產出帶來規模經濟效益,由此來促進產業內貿易。
(三)機電及化工產品貿易規模
考慮機電及化工產品貿易規模這一影響因素是因為產業貿易總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兩國產業的相互依賴程度,一般認為產業貿易總額越高,產業內貿易程度越高。中韓機電及化工產品的貿易總額占中韓雙邊貿易總額高達50%左右,同時中韓機電及化工產品的G-L指數分別在0.5、0.7左右。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中韓機電及化工產品之間高額的貿易總額促進了兩國的產業內貿易發展。
(四)技術水平
技術水平差距對產業內貿易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一般來說,技術水平差距越大,越有可能進行垂直型產業內貿易,貿易的產品雖具有相似特性但仍存在差別。而技術水平差距越小,越容易進行水平型產業內貿易,商品是具有完全相同的根本特性的同類產品,具有的一系列規格、商標、牌號和款式等差別。中韓機電及化工產品以水平貿易為主,部分存在垂直型產業內貿易。
(一)結論
1.中韓機電及化工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逐步提高,貿易總額占中韓雙邊貿易總額比重也較高,是中韓貿易合作的重要領域。總體來看中韓機電產品貿易是水平型產業內貿易,化工產品貿易是垂直型產業內貿易。
2.相對于韓國來說,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機電及化工產品多為技術含量低的低附加值產品,通過中韓之間的產業內貿易使中國在機電及化工產品方面的技術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仍和韓國存在較大差距。
3.中韓兩國機電及化工產品產業內貿易受多重因素影響。取決于國家的相似性,在勞動生產率、要素稟賦、國民收入、需求偏好、人口數量以及國土面積等方面,兩國之間越相似,其產業內貿易程度就越高。
(二)對策建議
1.抓住中韓全面實施FTA契機,大力提升雙邊產業內貿易規模和水平
2015年12月20日,中韓自貿協定(FTA)正式生效,這是中國迄今為止涉及國別貿易額最大、領域范圍最為全面的自貿協定。據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預測,中韓FTA生效的5年內,韓國GDP有可能因此提高1.25%,我國的GDP規模提高0.5%左右。中韓FTA實施將促進中國各類產業的發展,尤其是機電產品、金屬制品和農產品,必將帶來更廣闊的市場,更先進的技術,更優惠的貿易市場,因此應把握中韓實施FTA的契機,發揮中國機電及化工產業的比較優勢,同時彌補自身在技術等方面的不足。大力提升雙邊產業內貿易規模和水平。
2.發揮規模經濟作用,實現產業集群效應
目前中國機電及化工產業發展仍然依靠較高產能及價格優勢,長期來看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首先,市場的需求是有限的,因此一味擴大生產只會埋下更大的隱患不利于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其次,產品過剩,企業必然會壓低價格,不利于貿易公平競爭,進而引發貿易摩擦。因此必須找到合理的發展模式。從目前世界經濟發展狀況來看,應提高機電及化工產業集中度,通過規模經營實現產業技術升級,淘汰生產、經營管理落后的企業,兼并重組剩余有發展潛力的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引進先進技術。通過高集中度生產,能夠有效地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通過規模經濟促進機電及化工產品產業內貿易發展。
3.重視技術創新
產業內貿易的發展能夠帶來技術外溢效應,具體來說,如果屬于水平型產業內貿易就會促進貿易雙方增加研發投入實現產品差別化增強競爭力,而垂直型貿易則會有利于貿易雙方直接相互借鑒。我國應學習韓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增加研發投入,建立科學完備的研發體系,培育優秀的研發人才,通過產業內貿易促進機電及化工產業發展進而帶動國內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長林.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M].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9.
[2]范愛軍,王麗麗.中韓鋼鐵產業內貿易及影響因素研究[J].哲學社會科學版(雙月刊),2008(1).
[3]Caves.Intra-industry Trade and Market Structure in Industrial Countries[J].Oxford Economic Paper,2009 (33):203-223.
[4]紀睿坤.中韓自貿區談判年內收官協定有望在2015年下半年生效實施[N].21世紀經濟報道,2014-11-18.
(責任編輯:張彤彤)
[作者簡介]韓愛麗(1992-),女,漢族,山東人,碩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1-00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