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佳慧 任林舜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福建廈門363105)
?
自貿區建設背景下閩臺服務貿易合作概況及優勢條件分析
董佳慧 任林舜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福建廈門363105)
摘 要:在福建自貿區建立的背景下,閩臺服務貿易合作迎來了新機遇。基于闡述閩臺服務貿易合作的總體規劃和發展現狀,分析閩臺服務貿易深化合作的四大優勢條件,包括產業互補、地緣占優、政策利好和市場廣闊,提出了深化閩臺貿易合作的措施建議:鞏固傳統服務貿易領域優勢;加快新興服務貿易行業發展;優化服務貿易發展環境;積極承接臺灣地區服務貿易產業轉移。
關鍵詞:閩臺;服務貿易合作;自貿區
2015年4月21日,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在福州掛牌。福建自貿區的戰略定位首先是要立足兩岸,將自貿區建設成為兩岸經濟合作的示范區。閩臺兩地隔海相望,服務貿易互補性強。作為對臺交流合作的重要前沿平臺,發展服務貿易有利于福建省外貿模式的轉變,有利于對外開放的深化,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福建省如何在對臺服務貿易交流合作方面先行先試,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2004年福建省頒布了《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綱要(試行)》,明確了福建省作為對臺經貿的“橋頭堡”地位,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設立了明確的目標。
2010年6月29日,兩岸簽訂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以下簡稱ECFA)。ECFA的簽署有利于海峽兩岸展開進一步的經濟合作,有利于海峽兩岸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國際經濟激烈競爭的挑戰和建立具有海峽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
2011年,福建省“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力爭服務貿易總額占全省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提高到15%以上”。同年,福建省人民政府頒布了《福建省“十二五”外經貿發展專項規劃》。其中,第三章中指出了福建省“十二五”時期外經貿發展的主要任務,重點闡述了優化服務貿易發展區域布局,以服務外包為突破口,形成多種高端服務業態融合的集聚區,帶動全省服務貿易加快發展。繼續擴大運輸、旅游、商業服務等傳統服務貿易規模,大力發展服務外包、國際物流、文化出口、供應鏈管理等現代服務貿易。建立并完善服務貿易促進體系和政策措施,努力提高服務貿易在全省對外貿易中的比重。
2012年,福建省出臺《關于促進服務外包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內容以業務流程外包、知識流程外包為重點。臺灣服務外包業發達,福建省提出鼓勵臺灣企業在閩設立專業服務機構,積極吸引臺灣服務外包企業入閩投資,承接臺灣服務外包產業轉移。
2013年6月21日,兩岸簽訂了《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它是ECFA后續協商簽定協議之一。該協議規定了兩岸服務貿易的基本原則、雙方的權利義務,未來合作發展方向及相關工作機制等內容。協議明確了兩岸服務市場開放清單,在早期收獲基礎上更大范圍地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為兩岸服務業合作提供更多優惠和便利的市場開放條件。雙方市場開放涉及商業、通訊、建筑、分銷、環境、健康和社會、旅游、娛樂文化和體育、運輸和金融等服務行業。
2014年12月12日,國務院決定設立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包括了福州片區、廈門和平潭片區。福建自貿區著重進一步深化兩岸經濟合作。福建自貿區的批準設立,為深化閩臺服務貿易合作和促進福建省經濟發展創造了新的契機。
2015年4月21日,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在福州掛牌。根據《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福建自貿試驗區的戰略定位是:立足兩岸、服務全國、面向世界,要建設成為制度創新的試驗田,深化兩岸經濟合作的示范區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放合作的新高地。
近年來,閩臺雙向投資額、貿易額持續增長,產業合作日益緊密。2013年臺資在閩實際投資4.25億美元,同比增長87.6%;閩臺貿易總額128.51億美元,同比增長7.4%,赴臺投資1.02億美元,同比增長22.8億,創歷史最高水平。福建省將全力推動金融、物流、電子商務和醫療養老等服務貿易相關領域的閩臺產業對接。“服貿協議”賦予福建15項先行試點政策,2014年福建將根據服貿協議的相關內容,大力推動相關領域閩臺產業合作,進一步發揮平潭綜合實驗區和臺商投資區等各類涉臺園區的載體平臺作用。
金融領域:2003年,兩岸匯款“即時通”業務在廈門開展;2004年,國家金融管理機構在福建省開通了人民幣直接兌換新臺幣的業務;2014年,臺灣銀行業金融機構獲準在福建省設立分行。
旅游領域:2000年,金門、馬祖、澎湖實現與福建直航,吸引大量臺胞赴閩旅游、探親;2006年,閩臺飛機實現直航,方便了臺灣同胞往來大陸,同時進一步加強閩臺人員交流;2011年,廈門成為首批三個大陸居民赴臺個人游的試點城市之一,至2014年福建省已有福州、泉州、廈門、漳州四個城市開放赴臺個人游。
電商物流:2013年廈門象嶼集團與臺灣吉時航運、關貿網路、新竹物流和順豐快遞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啟動跨境電子商務服務平臺、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建設。閩臺冷鏈物流合作達成3個落地項目,正旸物流建成國內首個城際蓄冷式冷鏈儲配系統,臺灣冷鏈物流技術與服務聯盟進駐廈門兩岸貿易中心。同時,廈門還在積極推進兩岸海運快件、跨境電商、高新技術檢測維修和融資租賃等業務,積極推動建設兩岸關港貿一體化信息平臺。平潭也獲批成為跨境貿易電子商務試點城市,“對臺服務外包實驗區”也已上報審批。
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實現了閩臺產業新一輪的轉移對接,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一)產業互補
福建省全省GDP從2000年的3746.54億元人民幣增至2014年的24055.76億元人民幣;而第三產業增加值僅從2000年的1495.52億元人民幣增至2014年的9525.49億元人民幣,福建省服務業GDP的增幅顯著低于全省GDP增幅(如圖1)。
從GDP結構來看,第一產業占GDP比重逐年遞減,第二產業比重有所上升,第三產業有所波動但穩定在39%左右。福建省服務業以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批發零售貿易餐飲為主,雖然金融、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在服務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但發展緩慢。福建省服務業在總體經濟比重中所占比例偏低,面臨著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的問題。近年來,其服務業總體規模得到一定的發展,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已有初步成效(如圖2)。

圖1 2000—2014年福建省GDP總值和第三產業增加值
資料來源:《福建省2014年統計年鑒》《2015年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

圖2 2000—2014年福建省各產業占GDP比重
臺灣地區GDP總值由2003年的106962.57億元新臺幣增至2014年的160817.98億元新臺幣。第三產業增加值從2003年的71935.39億元新臺幣增至2014年的103003.91億元新臺幣(如圖3)。由此可見,臺灣地區第三產業增幅與GDP增幅大體一致。
從GDP結構來看,臺灣第一產業所占比重非常小,第二產業所占比例在30%上下,第三產業在GDP總值中居主導地位,其比重維持在67%左右。臺灣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已進入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行列,成為臺灣地區的支柱產業。臺灣服務業是帶動經濟增長的主導性產業,以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為主,服務業海外投資量大。臺灣已形成以第三產業為主,第二產業為輔的產業發展格局(如圖4)。

圖3 2003—2014年臺灣GDP總值和第三產業增加值

圖4 2003—2014年臺灣三次產業占GDP比重
近年來,臺灣地區正在推動“三業四化”,即制造業服務化、服務業科技化與國際化、傳統產業特色化。臺灣地區制造業在大陸已形成完善的體系,臺灣拓展大陸服務業市場,將有助于整合制造業的優勢。
福建省的服務業發展仍然處于初級階段;而臺灣地區的服務業已然成為主導產業和經濟發展的主力。臺灣服務業具有創新、精致、專業等特點,其發展時間早于大陸,經驗豐富。福建省可通過引進臺資,學習臺灣服務業的特點,借鑒其優勢以促進本省服務業發展與結構優化。臺灣是福建省服務貿易進出口主要國家和地區之一,當前,閩臺兩地服務貿易在旅游、運輸、金融、計算機和信息服務上具有較強的互補性,雙方應立足各自優勢實現產業互補,加強協作共同發展,共創互利雙贏的局面。
(二)地緣優勢
福建省地處臺灣海峽西側,北臨長三角南接珠三角兩大經濟區。福建省憑借著“五緣”(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優勢,與臺灣經濟交流起步早,雙方合作基礎良好。福建省位于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最前沿,因地緣優勢得到了臺商的青睞。
(三)政策利好
2009年,《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的發布,確認福建省獨特的對臺優勢和兩岸合作的前沿平臺。2010年ECFA的簽署與實施,為閩臺服務貿易合作深化帶來了新的契機。ECFA致力于減少并消除海峽兩岸在服務貿易方面的限制,增進在服務貿易領域的合作。2013年的“服貿協議”給予福建諸多“特惠”:銀行及其他金融服務方面;證券、期貨及其相關領域;電信服務;社會服務(養老和福利機構);運輸服務;會議展覽服務等。協議在閩臺特定的服務貿易部門提供了更高的市場自由度,更低的資金進入門檻,松綁了臺灣人才流入。2014年底以廈門、泉州、福州、平潭統一申報的福建自貿區批準設立,側重發展對臺經貿合作。平潭島在定位上,主要是服務于對臺、兩岸交流功能。廈門提出了“立足綜改、借鑒上海、對接臺灣、敢行敢試”的改革思路,也對應了臺灣地區正在規劃建設以“六海一空”為核心的自由經濟示范區。
(四)市場廣闊
2013年福建省人口總數為3774萬人,近十年人口自然增長率在6.1%左右。人口數量增加對服務業的需求也隨之擴大,同時為服務行業提供了更多勞動力。福建省擁有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的空間,具備服務貿易競爭力提升的優勢。
臺灣地區服務貿易市場發達,市場信息更新快,流動性強,法律法規完善,擁有比較先進的技術和雄厚的資金基礎。但近年來臺灣地區產業向外大量轉移,出現“產業空心化”局面。島內服務貿易需求量減少,需要拓展新的市場。目前福建省具有的優勢產業群對生產性服務貿易需求巨大,如金融、物流、信息咨詢等方面,因此福建省可以為臺灣服務貿易行業提供一個嶄新的市場。
(一)鞏固傳統服務貿易領域優勢
運輸是福建省傳統的優勢服務貿易行業。目前,海運是全球貨物貿易最主要的運輸方式。福建省運輸業以大型港口為基礎,在高鐵建設浪潮中形成海陸空聯動的立體交通體系,進一步增強運輸服務的能力。促進物流業與運輸業發展相結合,配套建設港口物流中心,進而形成輻射能力強的大型貨物集散地。旅游也是福建優勢行業。福建省旅游業應以海峽旅游為重點,發展沿海旅游、森林旅游、紅色旅游等特色旅游品牌,滿足旅游市場的多樣化需求。
(二)加快新興服務貿易行業發展
福建省新興服務貿易行業尤其是信息咨詢服務和計算機行業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有關部門應大力扶持技術、信息咨詢、金融、保險和教育培訓等行業發展。尤其要加強金融市場建設,豐富金融產品,優化金融市場服務。鼓勵金融機構到境外開拓市場,提供金融服務。廈門金融行業比較發達,全省應以廈門為基地積極推動閩臺金融市場合作。要大力吸引臺資銀行與本地商業銀行合作,加快推動與臺灣證券業、保險業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合作。
目前,福建省服務外包行業仍以低端業態為主,信息技術外包占比大,附加值高的業務和知識流程外包相對落后。各級政府和相關企業應充分利用國家鼓勵發展服務外包的政策,大力培養一批有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服務外包企業;積極承接國際服務外包轉移,拓展行業規模,提升服務外包水平。
(三)優化服務貿易發展環境
服務貿易涉及的領域多且復雜,福建省應加強發揮政府的管理能力,健全服務市場準入機制,明確對服務貿易企業的優惠條件,提高服務貿易行業的透明度;借鑒臺灣完善的服務貿易行業體系發展的經驗,加強信息公開、政策法規的發布;設立統一的服務貿易管理機構,完善服務貿易相關統計和信息發布工作,為兩岸服務貿易發展提供優良的發展環境。
在ECFA和“服貿協議”的基礎上完善涉臺法律法規,對閩臺兩地服務貿易交流面臨的問題進行單獨立法;加強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政府需加大扶持服務業的力度,改善臺資的利用環境,為閩臺服務貿易合作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四)積極承接臺灣服務貿易產業轉移
當前,全球新一輪服務產業轉移方興未艾,福建省需緊緊把握這一機遇,著重引進先進的經營方式與經驗,增加就業機會,大力發展本省服務業。給予臺灣同胞同等優先權,減少臺商投資限制,吸引臺灣新興服務貿易行業在閩投資;建設兩岸金融合作試驗區,在積極引進臺灣金融機構同時,鼓勵福建省金融機構赴臺投資,形成具有影響力的海峽兩岸金融市場。
推動實現以福建省為試點的兩岸“大三通”;繼續吸引臺灣運輸企業、金融機構、商業機構和服務貿易公司等來閩投資設點,使福建省成為海峽兩岸經貿交流的重要通道。
閩臺服務貿易互補性強,合作空間廣闊,合作潛力巨大。在各項宏觀政策的支持下閩臺服務貿易發展有著明顯的優勢,積極推動服務貿易發展,既有利于緩解兩岸各自面臨的服務貿易相對貨物貿易發展不足的窘境,又有利于兩岸經貿合作交流的深化,獲取新的互惠空間。
[參考文獻]
[1]陶亞文.淺析中國國際服務貿易現狀和趨勢分析[J].經濟師,2009(4):49-50.
[2]謝荷金,謝榕君.福建服務貿易:打海峽牌走文化路[N].國際商報,2013-05-28(B09).
[3]臺灣行政院.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商機在哪里?[R].2014.
[4]廖明宏.閩臺服務業融合,大有可為[N].福建日報,2014-03-11(3).
[5]閩臺經貿合作“瞄準”服務貿易領域[EB/OL].http://news.xinhuanet.com/tw/2014-01/27/c_119147958.htm.
[6]陳捷.閩臺服務貿易發展比較及合作基礎分析[J].現代臺灣研究,2014(3):52-56.
[7]黃建忠.服務貿易評論[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董博雯)
[作者簡介]董佳慧(1981-),女,福建廈門人,講師,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任林舜(1992-),男,福建三明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國際貿易。
中圖分類號:F75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1-00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