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中劉呈慶姚中杰顧興國
(1.山東師范大學山東省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山東濟南250014;2.山東工商學院半島經濟研究院,山東煙臺264005;3.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北京100872)
?
城市循環經濟運行系統初探
尹建中1劉呈慶1姚中杰2顧興國3
(1.山東師范大學山東省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山東濟南250014;2.山東工商學院半島經濟研究院,山東煙臺264005;3.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北京100872)
摘 要:推進城市循環經濟發展,是實現生態文明的經濟形態和落實可持續發展觀的重要途徑,需要對其運行系統深入研究和實踐探索。在分析城市循環經濟運行中政府、企業、公眾以及中介組織四大主體職能、作用的基礎上,闡述了城市循環經濟運行系統結構和過程,探討了影響城市循環經濟運行的驅動機制、控制機制、保障機制和統籌機制,以期為城市循環經濟運行系統的發展和形成提供借鑒。
關鍵詞:城市循環經濟;運行主體;運行系統;運行機制
(一)城市政府
新型的城市循環經濟無法從工業文明的經濟系統中自發演變而來,需要政府、企業、公眾、中介組織的合力推動發展。在合力推動過程中,城市政府處于主導地位,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建立有利于城市循環經濟發展的管理體制和制度,引導激勵企業、公眾和中介組織共同推動城市循環經濟發展。城市政府具有多種政策調控手段,例如政府采購、信息發布、貸款貼息、稅收優惠、強化監督等,特別是制定和實施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及各專項規劃,直接對城市循環經濟運行進行調控。在城市循環經濟中,政府主要為循環型產業體系和循環型消費體系提供所需的循環型城市基礎設施。
(二)企業(公司)
作為城市循環經濟的運行主體,企業不僅是傳統三大產業中的企業,還包括廢棄物回收資源化產業和生態修復產業中的企業,它們是循環型產業體系形成和發展的執行主體。企業通過組織管理、技術引進與創新、發展產業鏈等實現資源再生循環,主要包括企業內部循環和企業之間循環兩種模式。企業的內部循環是指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經過適當處理,作為原料重新作為原料返回到生產流程中。企業之間循環是指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經過交換,作為其他企業生產流程中的原料。城市循環經濟中的企業不同于傳統經濟中的企業,不僅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還要符合生態規律,追求在社會、經濟與環境協調前提下的經濟利益。循環型企業要從純粹的經濟型管理向經濟型管理與生態型管理結合轉變,在管理對象、目標、任務、職能等方面體現出生態與經濟的兩重性,實施生態化管理[1]。
(三)公眾(市民)
公眾在城市循環經濟中主要參與循環型消費體系建設,同時為循環型產業體系提供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作為經濟系統中的主要消費者,公眾的消費觀念與生活方式對生產者發展循環經濟產生推動或阻礙作用。公眾自覺選擇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有助于引導企業開發綠色工藝、生產綠色產品;發展城市循環經濟需要具有相關技能或管理經驗的勞動力要素,公眾積極學習循環經濟知識和技能,可為城市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同時,公眾在監督政府和企業發展城市循環經濟的行為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四)中介組織
中介組織主要指服務于城市循環經濟發展的非政府組織,在循環型經濟社會的形成中起橋梁作用。中介組織發揮自身優勢,通過創建綜合性信息網絡平臺等途徑,開展有關城市循環經濟的信息服務、技術咨詢、技術洽談、人才培訓和宣傳教育活動,發布廢棄物再生資源、廢舊物資等交易信息,促使城市循環經濟中的個人、企業、政府形成聯合網絡,促進廢棄物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和無害化,成為推動城市循環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2][3]。通過中介組織的中介作用,更能有效發揮各運行主體的作用,推動城市循環經濟快速發展。
(一)系統結構
通過抽象總結,筆者認為城市循環經濟運行系統由核心控制力、內部執行力、運行對象和外部環境組成,呈同心圓狀結構。
從內層到外層,首先是核心控制力:政策調控和市場調節。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城市循環經濟的運行必然受到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為落實可持續發展觀的重要途徑,城市循環經濟發展又要求政府的大力推進和調控。政策調控和市場調節構成城市循環經濟資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其次是內部執行力:即四大運行主體發揮各自的職能,執行城市循環經濟中各循環體的運轉。城市循環經濟是一種人工生態系統,沒有“人”的參與,便沒有經濟之說。中間層是運行對象:城市循環型產業、城市循環型消費、城市循環型基礎設施和城市生態建設工程。最外層是運行環境:包括軟環境和硬環境。城市循環經濟的運行需要制度和科技的保障,更需要地理要素的承載,因此制度和技術為軟環境,資源為硬環境。城市循環經濟運行系統是在其運行對象與核心控制力、內部執行力以及外部環境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形成的有機體。
(二)運行過程
城市循環經濟的核心內涵是資源循環利用,由資源循環利用環流模型分析得出,面對不可再生資源耗竭的客觀趨勢,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唯一路徑,就是創立在技術進步基礎上的資源循環利用。因此,城市循環經濟的運行過程是圍繞著資源循環利用來組織的。圖1反映了城市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無害化”原則實施資源循環利用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城市循環經濟運行系統的不同部分承擔著相應的功能,構成城市循環經濟物質流動平臺。

圖1 城市循環經濟的運行過程
政府、企業、公眾、中介組織在城市循環經濟運行系統中扮演執行主體的角色,發揮著相應的功能和作用;城市循環經濟作為一種經濟模式,同樣具有資源配置的要求,政策調控、市場調節互補實現以循環利用的方式進行資源配置;制度對城市循環經濟發展發揮引導和規范作用,城市循環經濟說到底是人的經濟行為,適合的制度環境能夠規范和約束人的經濟行為,引導人們從事符合資源循環利用要求的行為;城市循環經濟是一場技術范式的革命,相應的科技支持,促進其經濟、環境等多重目標的落實;城市資源和環境提供了城市循環經濟運行的物質基礎,城市與周邊區域的空間聯系也影響著城市循環經濟運行的過程與效果。
(一)驅動機制
驅動機制是指政府、企業、公眾、中介組織等主體推進城市循環經濟發展的動力源及作用機理、過程和功能。四大運行主體在城市循環經濟運行中的主要職能是:政府制定政策、建立制度;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構建生態產業鏈;公眾進行綠色循環消費、行為監督;中介組織建立信息橋梁、提供技術支持。因此各運行主體的職能與其價值觀念、經濟利益、環境責任等密切相關。
政府是城市經濟發展的掌舵手,能夠綜合考慮各種影響因素以及作用機理。面對日益嚴峻的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形勢,政府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理念,并以發展城市循環經濟為重要實現途徑;企業以經濟利益為發展的內驅動力,當實施技術、工藝、設備改造的成本低于廢棄物資源化帶來的資源節約效益時,企業會自覺參與到循環經濟發展中來;社會公眾具有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綠色價值觀,其所關注的不僅是產品的價格與質量,更多注重環境、生態因素,從而支持綠色消費、循環消費;中介組織是個綜合體、中轉站,它的存在既有利益驅動,也有環保責任,符合政府、企業、公眾參與城市循環經濟發展的需要。
(二)控制機制
1.政策調控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主要通過制度和政策調控的方式,推動城市循環經濟的建設與發展。政策調控是根據城市循環經濟運行的需要,對于市場失靈的資源配置問題采取有效的政策管理,多屬于反饋控制。
在城市循環經濟建設的初期,政府政策調控是推動傳統經濟向循環經濟轉變的主導力量。新型的城市循環經濟構建,不能由傳統市場經濟自動來實現,需要企業、公眾、中介組織在政府的主導下合力來完成。政府要創建與循環經濟發展相匹配的政策制度體系,規范和引導經濟主體的行為轉變。根據城市循環經濟的發展階段采取相應的激勵、管制政策手段,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循環經濟體系。由于傳統經濟的制度存在缺陷,導致市場機制只能解決社會經濟系統內部的資源配置問題,并不能解決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環境資源的有效配置問題,這就需要政府進行有效的政策管理,推進城市循環經濟建設。
在城市循環經濟建設的完善時期,政府的政策調控仍需要與其他調節機制一起應對循環經濟的波動。除了環境外部性、資源定價等問題以外,信息不對稱、不完全競爭、公共物品等也是影響市場機制不能全面實現資源有效配置的原因,而且難以通過制度安排一次性完全解決。城市循環經濟仍然會因為一些干擾因素產生波動,甚至可能衰落。為此,政府需要綜合運用經濟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等對導致市場失靈的因素進行宏觀、微觀調控,并及時應對干擾因素帶來的經濟波動。
2.市場調節
市場機制的本質是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包括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和風險機制等。實踐證明,市場機制是一種高效的經濟調節機制,可以被應用到多種經濟形態或經濟發展模式中。循環經濟是在解決傳統市場經濟的缺陷和問題的背景下產生的,它的產生不是對市場經濟的否定,是對市場機制難以解決的資源定價、環境外部性等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是對市場資源配置的改善。而要真正推動城市循環經濟發展,必須要發揮市場機制的高效資源配置功能,培育和構建有利于城市循環經濟發展的市場,例如再生資源市場、環保產品市場、綠色技術和服務市場等,利用市場來實現城市循環經濟的資源最優配置。
城市循環經濟是按照生態學規律和經濟學規律構建的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發展經濟為目的的模式。在循環經濟的框架下,市場機制可以發揮更大的功效,因為市場機制遵循稀缺資源最優配置的原則。城市循環經濟能夠實現對資源的合理定價,市場機制根據資源的稀缺程度調節資源價格,控制對資源的消耗與使用。當某種資源變得稀缺從而價格上升,就會促使生產者出于成本的考慮而高效節約使用這種資源;當價格上升到生產者難以承受時,生產者就會尋找它的替代物,比如用可再生資源來代替不可再生資源,這樣就通過市場機制實現城市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限制資源過度消耗的目標。城市循環經濟通過構建循環型消費體系和廢棄物回收資源化產業來實現產品的再使用和廢棄物的資源化。循環消費系統中舊貨與廢棄物回收資源化產業的再生資源產品,也可以通過市場機制來進行高效配置,實現循環經濟的廢棄物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無害化目標。
3.社會服務
社會服務機制主要包括信息中轉機制和公眾參與機制。信息中轉機制是指將信息作為一種資源通過有償或者無償的方式配置到相關需求者,即信息的有效配置機制;公眾參與機制是指公眾通過成立合法非政府組織,輔助或者主導解決經濟、社會與環境問題的調控機制。信息中轉機制能夠促進循環型經濟技術信息資源的有效配置,公眾參與機制對城市循環經濟的運行進行監督并發揮一定的促進或約束功能。
(三)保障機制
1.制度保障
制度是經濟秩序良好運行的保證,政府根據城市循環經濟發展的實際,進行制度調整與創新,以適應城市循環經濟發展的需要。制度在城市循環經濟運行中的主要作用是:協調平衡不同行為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將城市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各種利益矛盾控制在可接受范圍內;激勵和引導人們從事符合城市循環經濟發展要求的行為,主要通過外部利益內部化來實現;規范與約束人的經濟行為,使其適應城市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為有效引導和規范城市循環經濟發展,應建立和完善以下制度:第一,城市循環經濟規范與調控制度,包括清潔生產制度、綠色包裝制度、綠色標志制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綠色消費制度、循環消費制度等;第二,城市循環經濟政策扶持與激勵制度,包括政府綠色采購制度、綠色稅收制度、綠色金融制度、科技扶持制度等;第三,城市循環經濟核算與監督制度,包括綠色GDP核算制度、綠色審計制度、行政問責制度等。城市循環經濟制度體系的建立可以專門針對政府、企業、公眾和中介組織來實施,使城市循環經濟的運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科技支撐
循環經濟是繼工業經濟之后的生態型經濟,工業經濟向循環經濟的轉變也同時要求科技體制的改進,以適應新型生態經濟發展的需要。城市循環經濟的技術研發、推廣、轉化與管理需要建設相應的科技支撐體系。應創建循環型經濟技術研發中心,形成城市循環經濟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平臺,集中力量在重點領域取得重大關鍵技術、先進適用技術突破,以滿足城市循環經濟運行發展的需要。同時,在循環型經濟技術領域建立與先進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合作機制。
(四)統籌機制
應該指出,城市循環經濟運行系統是一個多要素、多目標的開放系統,因此應建立城市資源循環利用、生態建設和基礎設施工程的統籌機制,優化配置要素資源,建立統一的循環經濟市場,形成統籌協調、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的發展格局,推動城市循環經濟運行系統高效運轉。
[參考文獻]
[1]李蓉麗.循環經濟中的企業生態管理[N].經濟日報,2005-11-11.
[2]郎芳.循環經濟的制度環境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10).
(責任編輯:劉茜)
[基金項目]山東省科技發展計劃(軟科學)項目“山東半島‘藍黃’經濟區城市循環經濟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13RKB01275)。
[作者簡介]尹建中(1960-),男,漢族,山東臨沂人,研究員,研究方向: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劉呈慶(1968-),男,漢族,山東萊蕪人,編審,博士,研究方向: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姚中杰(1965-),男,漢族,山東煙臺人,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顧興國(1987-),男,漢族,山東棗莊人,博士,研究方向: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F062.2;F22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1-0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