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烈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8-247-01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是知識經濟的靈魂。愛因斯坦曾說:“要是沒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有創造能力的個人,社會的向上發展就不可想象。”江澤民總書記也曾指出:“面對世界飛速發展的挑戰,我們必須把增強民族創新能力提高到關心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教育在培養民族創新精神和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而作為基礎學科的小學語文則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學生想象和創新思維的課程。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時代對教育的需要,同時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肩負的使命。因此,我就這個問題在教學實踐中作了一些嘗試。
一、營造創新氛圍,激發創新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力乃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如何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已成為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生動、精彩的課堂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之在較短的時間內思維活躍起來。因此,教學要根據課堂的內容及學生的年齡特征,來創設具有童趣的故事情節和游戲,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進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我在教《晏子使楚》一文時,教學程序上作了如下的安排:先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故事情節、人物動作和語言,然后讓學生分角色進行表演,并告訴學生在表情、動作上可適當發揮。學生開始較為膽怯,但在筆者的鼓勵下,一學生上臺后將晏子的行為進行了一番變通,他的表演不算出色,但卻引來了陣陣掌聲。這就說明學生對這種“叛逆”行為在很大程度上表示贊同或者說至少是不反對。學生們情緒高漲,紛紛地上臺嘗試著表達自己所想象的動作、神態和語言。老師對學生思維的變通給予了及時的肯定。通過上述過程,學生全方位體悟到了晏子三次反駁楚王,捍衛了個人和國家的尊嚴,感悟到了晏子的大智大勇,陶冶了學生的英雄情懷。學生興趣盎然,整個課堂充滿了歡樂氣氛,使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學到了知識,同時也接受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在學生興趣正濃的時候,筆者向他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楚王再用別的方法侮辱晏子,晏子又該怎么辦?”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又圍繞這一話題開展了熱烈的討論。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小學語文教材中蘊藏著豐富的創新資源,我們如果能夠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來營造氛圍,巧設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創新的興趣,且對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表現及時鼓勵,哪怕是一點點的閃光,也不遺余力地捕捉,給予充分肯定。這樣,學生就能夠獲得創新的心理體驗,體味創造的幸福和成功的快樂,激發出新的更高的創造情感和動機,以更大的努力去進行新的具有一定創造性意義的活動。
二、設計探索機會,激發創新思維
創新能力,依靠創新思維。心理學告訴我們:創新思維就是根據一定的目的、任務,在頭腦中創造出新事物的心理過程,它是創造力的核心。創新思維能產生前所未有的思維成果。因此,語文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筆者在一次看圖作文輔導中,要求以圖中的“蠶”為對象,充分發揮想象,自己命題作文。學生動筆前,筆者拿出事先準備的輔導資料,比較全面地介紹了蠶的生活習性、它為人類作出的貢獻以及古往今來贊美蠶的一些詩句,最后講蠶的一生的結局。相關資料介紹完后,學生迅速開始構思。
作文收上來后,令筆者頗感欣慰的是發現大部分學生都做到了有話可寫,而且不少學生在作文里紛紛贊美了蠶的獻身精神。但是,讓我感到出乎意料的,是有6位同學與其他贊美蠶的同學截然不同,他們認為蠶的一生是可悲的。其中最為精彩的一篇的小作者認為,蠶不思進取,飽食終日,最后作繭自縛,自己毀滅了自己。并由蠶聯想到生活中的人,蠶沒有“自己”毀滅“自己”的意識,而有意識的人明知會毀滅自己,卻仍作繭自縛,其結果比蠶更可悲。學生由蠶及人,文章自圓其說,閃現了智慧的火花。小學五年級的學生能有這樣的認識,的確難能可貴。由此看來,語文教學不怕學生做不到,就怕教師“想”不到,這個“想”,就是給學生設計探索的機會、給學生提供表現的舞臺,是使學生產生創新思維的方法和技巧,新時代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在此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因勢利導,啟發學生大膽想象
想象是創造的翅膀,是創新的原動力。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語文教學如何激活學生的想象呢?教學實踐告訴我們,當代小學生接受能力強、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蘊含著極大的創新潛力,這為培養創新思維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古人說:“學成于思,思源于疑。” 課堂因勢利導的提問是教學過程中考查學生學習情況、引發學生探究興趣、培養學生豐富想象力的重要手段。筆者在教《再見了,親人》一課時,在學生對中朝人民之間的深厚友誼有了一定的感受之后,因勢利導,在教最后三節時,設計了三個問題:第一,當列車未開動時,站臺上會是怎樣的情景?志愿軍和朝鮮人民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第二,當列車開動時,又會出現怎樣的情景?第三,當列車開遠了,假如你是一名志愿軍戰士,你的心情會怎樣?會想些什么?學生都沒有經歷志愿軍戰士的生活,要回答這些問題只能通過體會課文內容,大膽想象,而在充分展開想象時,學生必然聯想到自己生活中與親朋好友分別時的類似場面。這樣,課堂教學既能完成激發學生想象的任務,又體現了語文教育的情感性。果然,在了解了中朝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的基礎上,學生們紛紛說出了自己的答案。其答案中蘊藏的真實的感受、深刻的體驗完全超出了筆者的意料。精心合理的提問,激發了學生的解答欲,而在解答的過程當中,對經驗知識和書本知識的整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有效地實現了教學的目的。
總之,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應當成為我們工作在小學語文教學第一線的老師在教學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激發和培養創新能力的方法很多,但是只要我們在思想上重視,所采用的方法得當,就一定可以使語文教學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