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槐玲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8-296-01
數學教學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在是否培養了學生的數學能力,而數學能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現在學生能否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由于每個學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識體驗和生活積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師應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徑來思考和解決問題,讓學生尋求自己對知識和方法的理解,以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和發展。
一、創設生活情境,體會數學的應用
小學階段中大量的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對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內容和一些握象的內容,都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現實情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切實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樹立數學的應用意識的信念。在教學中,有些概念是十分抽象的,但他反映的內容又是很現實的,它與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所以,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應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的體驗和感受,理解這些概念的含義。
比如說,在教學量與計量時。首先,要讓學生進行具體的、現實的活動感受,讓他們獲得初步體驗。例如:教學“噸”時,可讓學生提一提教師準備好的一千克物體,先感受一千克的重量,并讓學生知道“1噸=1000千克”的數量關系后,再想象出1000個這樣的物體加在一起有多重,最后聯系生活實際舉些例子進一步感受“噸”的實際含義。其次,要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獲得有關量與計量知識運用的感性經驗。例如:根據有關的描述填各種單位;判斷生活中對各種單位描述的真確性;讓學生用各種單位來描述身邊的事物;還可以讓學生去生活中調查常用的計量單位有哪些等等。這樣做學生不但感興趣,而且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學會了對這些抽象概念的記憶、理解和應用。
二、搭建參與平臺,激發學生參與意識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認識活動過程,只有經過學生自己主動參與、探索、發現,新知識才能納入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從而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因此,當學生已積極投入問題解決活動中時,教師一定要給學生創造足夠的思考時間和探索的空間。
例如,學習了長方形的周長,練習中有這樣一道題:”張奶奶家有一塊長方形的菜地長6米,寬3米。四周圍上籬笆,籬笆長多少米?如果一面靠墻,籬笆至少需要多少米?”教學時,先放手讓學生獨立解決,自主去探索。學生在解第一個問題:“籬笆長多少米?”時,他們會自然地想到,要求籬笆長多少米,實際就是要求這個長方形菜地的周長。因此,他們會很容易的求出籬笆的長:(6+3)×2=18(米)。在解第二個問題:“如果一面靠墻,籬笆至少要多少米?”時,發現學生做出了不同的答案。這就需要同學們展開討論,并相互交流。因為三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強,需引導學生結合畫圖來解決。最后,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一)如果張奶奶家的菜地是長邊靠墻,那么籬笆的長就是:(1)6+3+3=12(米)或(2)6+3×2=12(米)或(3)(6+3)×2-6=12(米);(二)如果張奶奶家的菜地是寬邊靠墻,那么籬笆的長就是:(1)6+6+3=15(米)或(2)6×2+3=15(米)或(3)(6+3)×2-3=15(米)。
三、組織學生在動手操作,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手是意識的偉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創造者。”動手操作是學生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度的必要手段。概念知識中,有許多抽象的內容較難理解,如果讓學生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實踐,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學“質數與合數”一課時,首先讓學生準備了一些形狀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讓學生用不同個數(5個、9個、12個、17個等)的小正方形拼成長方形,想一想有幾種不同的拼法。學生在動手拼的過程中發現并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
(1)為什么用5個、17個小正方形拼成長方形只有一種拼法,而用9個、12個小正方形拼成長方形卻有多種拼法呢?
(2)這與小正方形的個數有什么聯系呢?
(3)是否給的正方形個數越多,能拼出長方形個數的方法就越多呢?然后針對學生產生的問題引導學生研究這些“個數”的特點,學生在交流與探討中發現其中隱含的知識點:當小正方形“個數”的約數只有1和它本身時,只能拼成一個長方形;當小正方形“個數”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還有別的約數時,能拼成多個長方形。從而引出了質數與合數的定義。這樣在操作實踐中,讓學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把原本抽象的知識具體化,促進了概念的形成。
四、促進數學生活化,培養生活化思維方式
在學生的生活中,特別是家庭中有數字出現的地方就會有數學問題的存在。引導學生發現并主動參與家中實際問題的解決,對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數學應用意識、以及學習的動力都是有好處的。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家庭中的實踐活動,比如:讓學生回家了解、統計家里一周的油、糧、副食、水、電、氣等基本生活的各項開支情況,再將搜集的數據在老師的指導下加以整理,并提出有關的問題:你家一周共需開支多少錢?照這樣計算,一個月的基本開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少?家里每月的結余是多少?如果你想購買一臺1000元左右的學習電腦,根據家里每月的結余,幾個月后可以買一臺?通過這些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從家庭這一特殊的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讓學生以大眾化、生活化的思維方式成功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經歷搜集、交流、分析、整理、運用過程,逐步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培養和強化數學的應用意識,讓學生在應用中感受數學創造的樂趣,增進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緊緊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學生主動去發現、去探索,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享受創造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成為有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能力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