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天平

有關青春的影視熱潮洶涌了小兩年,“念舊”竟也變得常看常新。拿觀眾有限的成長記憶當做籌碼,所謂青春也被消費得面目全非。因而,面對同為青春題材的網劇《最好的我們》,我最初依然保有些許審慎。
深究起來,青春母題自然沒錯,放眼全球影視業,對這一題旨加以展現的優質作品比比皆是。但國內影視劇市場對此常常用力過猛——沒有出國、墮胎和死亡的青春,當真那么寡淡嗎?改編自八月長安同名小說的網劇《最好的我們》做了一次嘗試,且不論劇集文本自身好壞與否,這種對平凡青春的平視姿態應當肯定。
正當各大視頻網站追求類型化題材時,青春劇似乎并非搶眼的選擇。然而《最好的我們》播出以來,可觀的點擊量與話題熱度也透出一點啟發——真切的情感狀態遠比瘋狂的行為表現更中觀眾之于青春回憶的下懷。劇中,一個是平凡的“學渣”耿耿,一個是平凡的“學霸”余淮,湊起來剛好是“耿耿于懷”的倆人陰差陽錯地成了高中同桌,劇集以此為主線講述了他們從針鋒相對到統一戰線的校園故事。高度言情化的敘事套路不新,但勝在一種能被大多數不曾傳奇的平凡觀眾所接納的“共情”之上,“真實”成為追求的核心立意。
一方面,該劇對情節素材的拿捏做到了基礎性的“真實”。劇中呈現的怨聲載道的嚴苛軍訓、費盡心思的成績排名和啼笑皆非的稚氣承諾,一杯牛奶的親情、一場球賽的義氣和一張包書紙的悸動,甚至是班里總有個軟弱的胖子、叛逆的少年和惹人厭的“小心眼”——這一切看起來都瑣碎得不值一提,熟稔得幾乎都是套路,但卻是多數人都曾真切經歷過的細節。如此敘述固然清湯寡水了些,可仔細想來,在所有不足為外人道的現實生活里,能被感懷的恰恰都寓于一切微不足道之中。像是羅大佑那句“嘴里的零食手里的漫畫心里初戀的童年”,這才是給青春年歲最好的注解。
另一方面,人物形象的恰切是一種提升性的“真實”。曾聽高中女生描述起對同桌的期許:和“學霸”做同桌,和長得好看的“學霸”做同桌,以及和自己暗戀的長得好看的“學霸”做同桌。該劇中的同桌設定恰恰回應了這種現世的想象。因而即便敘事策略上并不出奇,這種想象本身足以引人側目:一個可愛的“女學渣”,一個高冷的“男學霸”,總能在細水長流的互補里滋生別樣情愫,歡喜冤家的關系建構亦符合校園情感的基本邏輯。首度組合擔綱男女主角的90后新人劉昊然和譚松韻算是本色出演,雖表現出演技上的乏力,但比起大齡演員“重返十七歲”,這種適宜年齡下的適宜表達也算瑕不掩瑜了。
多數人的青春其實很簡單:索然的學習、平淡的生活和悸動的情感,克制而隱忍。這亦是過往眾多主張“殘酷青春”話語的影視劇所無法周全的一種真實。總體上,網劇《最好的我們》以一種清新的成色取代了對視覺奇觀的追逐,敘事層面雖有諸多瑕疵,但劇中一言“當時的他是最好的他,現在的我是最好的我,在最好的我們之間隔著一整個青春”,大概已能點明全劇更重要的意義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