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紅

面對洶涌而來的VR科技,不少影視項目高調宣布與之牽手。如張藝謀以當紅齊天聯合創始人兼藝術總監的身份宣布進軍VR;高群書宣布將拍攝一部30分鐘的VR電影;影視演員兼投資人黃曉明和老搭檔李密一起拍攝《新萬水千山總是情》VR版;VR熱播制作的VR情景劇《占星公寓》已于2015年11月上線;號稱國內第一部VR電影的《活到最后》在近期的媒體上頻繁被當做樣本報道;業內廣為關注的電視劇《幻城》《執念師》等也紛紛推出VR片花。更多正在醞釀中的電影、電視劇、網絡大電影劇組紛紛表示,作品將以VR的方式呈現。現在,如果一場發布會中沒有植入VR概念,簡直說不過去。
當影視牽手VR,必將給行業的生產方式帶來巨變,從業人員的知識和經驗體系將被解構以至重新架設。盡管處于試錯和初級階段,VR影視種種好玩的可能性已經讓不少敏銳的內容制作者雀躍不已。他們為何選擇牽手VR?VR影視的制作與傳統影視的生產方式有何不同?成本以及分發渠道如何?
由技術驅動而產生的行業顛覆不勝枚舉,VR影視的未來在哪里?它帶給影視業的究竟是像當初3D電影一樣讓人震驚的景象?還是像3D電視劇一樣曇花一現的幻影?
挑戰傳統生產方式
冠亞傳媒CEO李密籌備新項目《新萬水千山總是情》多時。當下正值VR兇猛,于是她決定讓這部投資高于兩億元的影視項目和VR產生密切關聯。區別于以往大多數影視項目拍攝VR片花的切入點,李密打算推出3分鐘×10集的體量,帶劇情。她告訴《綜藝報》,《新萬水千山總是情》目前正在做的工作是物色設備和合適的VR導演。她發現,要拍攝好這部VR電視劇并非易事。VR影視與傳統影視在導演邏輯、腳本籌劃、拍攝、后期等方面完全不同,可以說各個環節都很復雜。
如同《阿凡達》的出現真正讓3D技術被世人認可一樣,VR技術的出現也需要內容團隊對敘述手段的重新思考,比如VR讓影視故事在同一個時空中有了多角度敘述的可能性。“傳統的故事是導演想怎么表達就怎么表達,但是在VR世界里,觀眾是可以選擇觀看視角,就像游戲一樣,主觀視角由玩家來掌握。因此,導演首先應該具有觀眾視角,引導觀眾進入360°場景中后,可以多角度敘述故事。如果還是像傳統影視一樣單線敘述,只是設置了一個360°的場景,拍攝VR就沒有意義。”李密說。
她以《新萬水千山總是情》中的劇情為例來說明什么是多角度。比如要拍攝一段三兄弟為父親慶生的場景,第一場是男主角跟父親說了一件事,第二場是男主角的大哥發生了一件事,第三場也許還有別人身上發生了其他事情。這些事情是在同一個空間中同時發生,傳統影視劇的處理方式是分場景拍攝,分鏡頭線性敘述,但VR影視則可以實現這些同時空發生的劇情一鏡到底、一氣呵成拍攝完成。以男主角的視角觀看,還是以男主角大哥或者是他們的父親的視角觀看,觀眾可以自由選擇。因此,一個兩分鐘的VR視頻,觀眾可能要看好幾遍才能看完所有的表達。
多角度同時拍攝,會令劇本籌劃、現場調度、演員表演的難度直線上升。首先,劇本籌劃不再是編劇一個人“閉門造車”就能勝任的。確切來說,VR拍攝需要的是像動畫或者游戲制作一樣非常詳細的腳本,VR導演以及技術團隊需要深度介入討論各種劇情、場景、技術、互動等因素。這個腳本更多的可能是由策劃團隊和導演提供。
VR熱播聯合創始人魏明告訴《綜藝報》,VR編劇這塊很復雜,因為你不能控制用戶去看哪個場景,所以入鏡的每個人每時每刻都需要有戲,而且戲還不能生硬,“很有可能有用戶沒有在看主角,就是在看你。”視角切換的時候,為避免生硬,還需要有些劇情上的引導,讓用戶知道此時所處的視角,看的時候才不會迷茫和跳戲。VR熱播于今年3月獲得華策影視戰略投資,這家公司以運營VR視頻平臺和VR視頻制作為主打業務,目前已發行了《占星公寓》《行走費洛蒙》等多部自制VR影視劇,也會承接一些影視公司的項目,配合其電影、電視劇、網絡大電影以及綜藝節目的宣發。
由于VR是360°拍攝,現場不能出現與劇情無關的人或物。去年就嘗試制作電視劇VR物料的知名編劇、導演白一驄告訴《綜藝報》,VR拍攝只能是清場的方式,通過無線監視器去看,讓演員演,如果不清場,后期就要P掉好多東西。布光也要想辦法藏起來。
從演員表演的角度,VR可以不做一鏡到底,但不可能像傳統影視一樣將鏡頭剪得那么碎,每個鏡頭時間要求都較長,對演員的表演功力相較傳統影視要求更高,甚至有的演員不適應沒有分鏡拍攝。《活到最后》《占星公寓》等已經成形的VR影視的解決方案都是邀請話劇演員。白一驄認為,國內還是不缺乏具備這種素質的演員,“話劇演員不也一演一個多小時嗎?你就想成話劇舞臺上放一個攝影機好了。”
VR拍攝的后期是所有受訪者公認的難點。因為VR影視的后期制作除了普通后期的調光、調色、剪輯之外,還多了一個360°拼接。《占星公寓》前期只拍攝了一周,后期就做了一個月。導演何夢雨介紹,由于拍攝時不是完整的全景視頻,而是各個機位的素材,后期需要把它們拼成一條360°全景視頻,這個拼接的過程很耗時間,是個力氣活兒。
成本投入“豐儉由人”
在被視為VR元年的2016年,大量影視項目借VR而生,在軟硬件、行業標準包括盈利模式都還沒有搭建好的現狀下,圍墻內外“貿然”涉足,原因何在?
“去年我們在一些影視劇項目上就開始嘗試了,今年包括剛剛拍完的《執念師2》,還有下半年的一些劇都會有VR部分。”白一驄表示,之所以選擇以最快的速度和VR產生關系,是因為“一方面需要通過做這個事情來了解它,不做就沒有機會了解,另外,也可以給合作平臺提供更多的物料。”
《綜藝報》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大多數影視項目選擇介入VR無外乎上述兩種原因。比如,《幻城》在前段時間推出一支VR視頻,內容是讓網友深入體驗拍攝場景,耀客傳媒高級宣傳經理瞿俊就向媒體坦言,“VR+《幻城》是個非常好的營銷點。”
也許就像魏明所說,因為跟傳統的影視制作不一樣,VR視頻制作的“坑”挺多,只有挨個填,才能快速積攢經驗,占得VR時代先機。更重要的是,相比傳統影視劇來說, VR的成本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高。對此,可類比電影的投資制作。也許,它會是一部投資幾億美金的巨制,也許就是一部投資幾千萬的低成本電影。如果VR內容不涉及交互,僅提供360°的全景觀看效果,那么內容制作成本就不會太高。
魏明告訴記者,一般國外的VR攝影機在4萬美金左右,國內的VR攝影機則在兩萬元上下。攝影機什么形狀都有,如球形、方形等,是由多個攝像頭拼在一起組成,類似于蒼蠅的眼睛。后期需要進行縫片處理,把所有攝像頭采集到的畫面素材,靠軟件加人工的方式,縫合成一個球形畫面,形成一條全景視頻。如果拍攝為一周左右時間,那么后期剪輯基本需要一個月才能完成。拼成一條完整視頻后,還需要進入與傳統后期制作一樣的流程,對畫面調光、調色,以及配樂等。
魏明表示,因為要做長期的內容輸出,內容成本控制對公司來說特別重要。以《占星公寓》為例,投入不是特別大,原因是所有的編劇、導演、后期、拍攝,包括里面的一些技術工作全都是公司自己的團隊,花錢用到外部的資源就是演員、場地和服化道,甚至一些設備都可以自制,基本沒有其他成本。
有業內人士介紹,每部VR劇的成本都不一樣,可謂豐儉由人。蘭亭數字拍攝12分鐘的微電影《活到最后》每分鐘花費60000元,耗資共70余萬,谷歌則做過一分鐘400多萬美金的VR視頻。
“比如介紹一下我的家,如果就在我家拍攝,成本會很低,但如果告訴你,我家是在一個冰雪筑成的宮殿里面,就需要大量的美術和特技補充,成本就會很高,所以要視內容而定。”白一驄表示,傳統影視劇可能只需要畫一面的美術,VR則要把畫面延展成全景觀,所以要畫出完整的360°,特效亦然,這時成本就會增加。
李密想基于VR下一盤大棋,在目前公司的布局里,VR是衍生產品的一部分,她需要借助幾個項目完成傳統與技術的磨合,以及VR內容策劃團隊的搭建,之后,冠亞傳媒真正要做的是做出基于互動的VR內容大IP。
“大家現在都是嘗試的態度,公司剛好啟動《新萬水千山總是情》這個影視項目,可以最大限度降低研發成本——我花了至少兩個億,請了那么多好演員,場景、美術也都搭建起來,再利用新技術讓大家體會一下身臨其境,為什么不可以做呢?”李密介紹,《新萬水千山總是情》是實景拍攝,不需要藍背景、畫角色、做特效等,因此多出來的成本主要是技術團隊和時間。《新萬水千山總是情》之后,冠亞傳媒與黃曉明的東陽易星傳媒還將合作《成化十四年》以及由專門的二次元部門研發的IP,其中影游結合的內容,都將制作VR版。
浙江衛視播出的《誰是大歌神》節目,也推出了VR版本。華策集團旗下天映傳媒總裁、《誰是大歌神》總導演兼總制作人高軍告訴《綜藝報》,目前來看制作VR內容會在成本方面提升20%左右,但這種沉浸式的視覺體驗,未來會具有更多的盈利空間。“內容與硬件設備的促進會相輔相成,優質的內容會成為市場的引爆點。比如當年因為一部電影《阿凡達》,就催生了IMAX市場的成熟。在《阿凡達》之前,國內可能只有20-30塊IMAX屏,但是因為一部電影,倒逼影院紛紛升級,我想VR的發展路徑可能也會如此。”
富有想象的盈利空間
受限于硬件尚未大眾化以及優質內容資源的短缺,VR影視目前遠未走上盈利道路,但其充滿想象的盈利空間讓很多從業者充滿信心。
蘭亭數字聯合創始人莊繼順曾向媒體透露,目前蘭亭數字正在把作品通過賣版權,或者流量廣告分成的形式提供給國內幾大視頻平臺,也正在和 VR 體驗店談合作,為體驗店提供片源并進行票房分成。
VR熱播作為一家科技公司,內容宣發路徑和盈利路徑跟傳統影視機構有所不同,其自制內容首先會在自己的客戶端和網站上展示,也會提供給合作的平臺方和終端廠商,帶動硬件銷售,衍生出兩種盈利途徑:一是和硬件廠商分成,二是與平臺方分銷版權和用戶付費合作。不過,在價格體系和用戶沒有培養起來的當下,VR熱播提供給合作方的片子均是免費的。魏明介紹,將來如果有固定的產量,就可以談版權價格。他預計VR內容的版權價格會比常規作品貴。“第一,比較短小精悍,第二,衍生出來的利益(廣告和付費模式)比常規視頻要多很多,比如廣告植入方面,VR的場景更寬,而且可以在任何場景里植入廣告,如果廣告做得好,算是給VR加分,讓用戶更沉浸。”
李密也認為,VR影視的盈利模式要比傳統模式多,因此版權價格會比普通片子更值錢。“比如有個90后的小女孩想要更近距離地跟自己喜歡的明星互動,你怎么會知道這個片子不會幫助平臺更快地吸入VIP客戶呢?”此外,她認為,線下主題體驗館也是很重要、很好玩的盈利業務。
“VR影視目前全世界的市場發育均不成熟,正因為不成熟,大家才有可能通過嘗試去挖掘到更多的商業模式。比如通過影視我可能會了解到哪些是觀眾喜歡的互動內容和互動方式,比如身臨其境之后,觀眾是不是可以進入到場景里面去購物?這就是它的無限可能性。”
現存問題與前景
前景看似無限,擺在VR影視面前的“攔路虎”依然很多。
目前,給VR拍攝帶來較大困難的因素之一是,市面上的拍攝機器和后期制作軟件幾乎都不成熟。全景攝像機方面,之前沒有任何一家老牌廠商做過,只是VR興起之后大家才開始關注和研究。對于像VR熱播和蘭亭數字這樣有意長久涉足內容的科技公司而言,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研發,比如《占星公寓》的拍攝設備是自己組裝的。高群書即將開拍的VR電影更可能采用8臺3D攝影機,把畫面集中到120度或者180度的視野里,而非全景攝像機。蘭亭數字拍攝微電影《活到最后》的硬件和軟件也都自己研發。且目前,VR影視最長只能做到10分鐘,大家共同的體會是“超過10分鐘沒有不暈的”。這對于影視這種要求時長的藝術類型來說不是好消息。另外,導演在拍攝現場還無法實時監看到全景。
不過,友好操作以及體驗的事情自有技術公司去攻克,從內容制作的專業角度來看,VR影視目前最大的問題還在于導演如何適應VR語言去講好一個故事。“從導演語言上來說,有些要講的故事如果只用遠景或者一鏡到底,導演會疑惑我怎么才能講好這個故事又表達出某些細致的角度呢?”李密說。另外,對于劇情片來說,如何進行主線引導也是一個大問題。
這些命題如果沒有結果,VR影視的未來也許會大打折扣。何夢雨認為,VR沒有推拉搖移,用傳統視聽語言去做VR本身就是不接受VR的一種表現。VR有自己獨特的語言,是基于自身沉浸感而發展出來的,還需要大家去研究并靈活運用。在4月19日舉行的《TOP SHOW虛擬現實創業者大會》上,有科技公司提出了一套VR影視制作的解決方案,包括利用光源特效控制可視區域,利用全景音效控制用戶關注,將觀看者改變成參與者,利用全景疊化系統來表現細節等。
不過VR最吸引人的地方還是在于其體驗性和互動性,這點跟游戲類似。北京電影學院副校長孫立軍認為,未來基于VR技術,會出現電影游戲化、游戲電影化的內容融合趨勢。導演高群書的判斷是,3D之后,VR會是下一個電影技術革命的機會。如果說前者只是通過畫面的逼真程度完成對影像的改進,那么VR的視聽體驗會完全改變觀眾與內容的互動關系。
我們可以設想,同一款VR內容,你可以當做影視而去體驗劇情和場景,也可以當做游戲去互動玩耍。這個影片你用不同的指令和視角去觀看就會出現不同的劇情走向、互動方式。如此一來,近兩年來影視界熱議的讓粉絲影響劇情的想法有望通過VR影視來實現。
由于VR打破了敘事的線性結構,關于戲劇的、游戲的一些故事技巧會被引入進來,因此現有的VR影視最缺的其實是人——既懂導演語言又懂技術還要懂游戲的復合型人才。這種人才目前在國內乃至世界范圍內都非常匱乏,而VR影視想要做出精品進而步入盈利正軌,必然需要人才培養在先,這可能是個漫長的學習過程。
基于VR影視與傳統影視的種種不同,業內預計,兩種作品未來并不存在誰顛覆誰的問題。白一驄認為,兩者“賣點”不同,互不干擾。“VR影視的特點是把觀眾放進場景里面,讓他們通過左顧右盼沉浸其中。所以如果你想看一個有意思的故事,就選擇傳統影視劇,如果你想體驗一下場景和身臨其境的感受,可以看VR的部分。”
何夢雨認為,VR影視可能會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垂直階段,主要用戶是宅男,因此主要內容就是與美女相關;第二個階段是比較普及的階段,忠實用戶主要是15歲到36歲人群;第三階段是有一批真正忠實的用戶,這時VR影片才會真正趨于精致化、多元化。
(記者唐瀟霖、王錦元、陸瑤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