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元
VR電影要放開思路,可以做成游戲形式,也可以做成實拍視頻,兩種形式可以并行發展。一部好的VR電影體驗,應該是做一場夢,在夢里我們暫時忘卻自己,成為電影的一部分。關于拍攝,我的經驗如下:
第一個問題是在360°的環境里如何引導觀眾視線?首先是聲音,聲音的引導目前來說是最自然的引導;其次是運動提示,好萊塢作品經常用一只螢火蟲或者鳥、狗、蝴蝶等東西來引導觀眾視線,當然可以是任何東西,但一定要是環境里面的,或者具有意義的,這樣不會讓觀眾有跳出感;第三通過焦點人物引導觀眾視線,如果我們的主演是貝克漢姆,觀眾的視線很難從他身上移開,這時我們可以通過主角的移動完成一些線索。
第二個問題是如何讓體驗更有帶入感?作為導演,一定要挑選合適的故事,在看劇本的時候要從觀眾角度考慮,這一段的體驗有什么與眾不同。
第三個問題是VR導演需要做什么?首先,VR現在的敘事方法和技巧跟游戲,尤其是IP游戲非常像,多玩游戲可以給VR導演帶來更多靈感;其次一定要挑選臺詞功底好的演員,并且要擅長無實物表演。在VR影像觀看過程中,每一次的剪切觀眾都要重新適應環境,重新思考現在在哪,“我是誰”。所以在目前的VR影視創作中,還是以長鏡頭居多,這就要求演員們的臺詞功底非常好,否則拍攝會很麻煩。演員還要擅長無實物表演,面對VR攝影機表演“愛恨情仇”。
另外,導演要把自己想象成攝影機,每次去做鏡頭預覽時,都要自己去感受環境,要想象出攝影機的軌跡。要從觀眾的角度想“我現在看到什么?”“我會做什么樣的動作?”等。
制作公司可以在拍攝傳統電影的同時拍VR版,比如現在很多電視劇在拍攝時已把大部分成本攤銷了,此時介入,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提高品質。同時,可以把IP和明星粉絲轉化成VR用戶。VR團隊一定要從劇本階段就進入,挑選合適的內容進行VR改編。因為并非所有劇情都適合VR化,VR團隊要從制片階段開始深度參與,美術制景、燈光、演員通告等方面都要考慮到。VR電影在制片階段就一定要想清楚全盤規劃,要經過無數次排練才能把風險降到最低。VR電影的制片階段、準備階段的時間都會是傳統影片的幾倍。
現在對于VR電影來講,最大問題是變現回報難。大公司做自己的IP自然沒問題,而沒能力自己做IP的小團隊,可以選擇和平臺合作。從整個大環境來講,產業鏈是這樣的:利用原有IP和明星,開發VR版影視內容,將粉絲轉換為用戶,從而帶動VR產品的銷售和用戶黏性的形成。反過來等有了用戶基礎,VR內容開發者也就都有了開發原創IP的資本。
VR類型需要細分,是VR游戲體驗還是VR電影體驗,包括從VR的劇情或者具體的題材進行區分。第一個類型應是主動探索型,游戲肯定是,還有互動型電影——這種影片肯定要是360°,最好是3D和360°交互。其次, VR使用場景也沒有那么多,用戶不可能在地鐵里或在上班時戴VR眼鏡,更多還是下班回家躺在床上或沙發上體驗VR。對于這些“懶人”來講,360°的視覺信息是浪費的,而且還會成為干擾信息。適合這些懶人的格式就是被動體驗型,180度或者280度的視角就足夠了。
現在還有一種說法,VR電影將取代傳統電影。我的觀點是很難,就像電視沒有取代廣播,VR電影也不會取代傳統電影,因為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F階段傳統電影和VR電影是可以共榮共生的,在我們做VR大電影條件還不成熟的時候,與其拿VR電影炒作,還不如開創一種VR電影與傳統電影的中間形態。傳統電影的優勢在于敘事,VR電影的優勢在于身臨其境的體驗,它們可以平行發展互為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