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較于2015年綜藝的“三強鼎立”,2016這片競爭紅海的既有格局已經被打破。在一片硝煙彌漫的綜藝戰爭中,不僅各大電視臺齊齊發力,幾大視頻巨頭的入局,更讓2016綜藝之戰的戰火愈發激烈。一方面,《我是歌手4》《王牌對王牌》《歡樂喜劇人》《星動亞洲》《24小時》《旋風孝子》等熱門節目率先對決;另一方面,《國民美少女》《室友一起宅》《好笑頭條君》《偶滴歌神啊2》《奇葩來了》《你看起來很好吃》等多檔新老網絡自制節目悉數登場。如果說題材多樣化、內容豐富化的中國綜藝開始了全新的探索階段,原創模式也在集中發力,但有一點值得行業及觀眾注意,即現象級綜藝誕生的概率越來越小了。早在去年末就有人預言現象級電視節目再難出現,網絡綜藝或將進入井噴時代,國產原創綜藝也將開始新的征程。
開創首映IP新紀元《超級大首映》獲贊綜藝黑馬
2016年一季度,多家衛視平臺在周日十點的檔位紛紛上馬了大批全新綜藝節目,試圖開辟出一塊新的綜藝收視陣地。不過,在這個全新的試驗田中,大部分節目仍然難脫歌唱類、語言類的傳統模式,因此以“引爆娛樂話題,開創首映IP新紀元”為定位的《超級大首映》便顯得十分亮眼,這也是安徽衛視繼老牌綜藝節目《周日我最大》后,時隔多年首次回歸周日檔周播綜藝。
安徽衛視《超級大首映》自3月27日開播以來,相繼創造了微博話題#安徽衛視超級大首映##南北段子手#在“熱門總榜”和“綜藝榜”冠軍的成績,足見其熱度與口碑。一檔全新開播的節目能取得如此成績,《超級大首映》究竟有何過人之處呢?
首先,節目模式 原創先行。
《超級大首映》規避了直接購買、照搬韓國綜藝的主流模式,花重金致力于“自主原創”,努力將節目打造成為優質電影、電視劇的收視“指南”,節目以“影視劇作品首發站”為核心,填補了國產綜藝原創的空白。《超級大首映》每期邀請一個影視劇劇組,全年預計將有400多位明星登上《超級大首映》的舞臺。不同影視劇的故事和角色,滿足觀眾的“獵新”需求;貼合影視劇的互動游戲,代替傳統預告片成為最佳的“映前預告”;“看好片就先看超級大首映”的輿論氛圍,吸引觀眾的持續關注。
其次,四屏聯動 三贏共融。
《超級大首映》深度打通電影、電視、PC端和手機新媒體,將精彩的影視劇內容在電視平臺發酵,形成一檔看點十足的綜藝節目,而電視屏幕、視頻網站票務端口等多屏鏈接的強互動性,使觀眾擁有更切實的“參與感”。“臺+網+影”聯動的《超級大首映》,最終成為一個“三贏”的舞臺。
欄目組工作人員在介紹該節目時說:“《超級大首映》目的是做一檔可以成為觀眾看片、追劇、追星的必備神器,同時又不失娛樂性、話題性,力求打造一檔高品質、創新性、并具備持久生命力的優秀國內原創綜藝節目。”
回歸棚內成主流節目嘉賓招新吸睛
目前,戶外真人秀霸屏,節目的制作規模已經不亞于一部影視劇,《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等明星真人秀均取得了傲人的收視成績與口碑。然而不過短短幾年,真人秀節目就遇到了影視劇同樣的困擾,明星資源的爭搶導致出場費暴增;節目制作預算的天平倒向藝人導致節目制作費用下降;盲目跟風和粗糙嫁接,使節目質量難以保證;觀眾對節目本身興趣寥寥,唯有追逐大牌明星;綜藝節目進入惡性循環的怪圈。
去年,主管部門“限真令”的出臺更增加了真人秀節目的局限性,卻點醒了電視臺從盲目跟風、制作排場越來越大的真人秀轉向尋求破局之道。今年,棚內綜藝已經顯現出回熱趨勢。《超級大首映》制片人吳聰告訴記者,在電視節目制作經費水準日益飆高的今日,戶外真人秀成為比拼資金雄厚的戰場,如果盲目跟風,可能會被拖死,效果也并不好。
一檔優秀的綜藝少不了極具“綜藝感”的嘉賓,《超級大首映》不同于“搶購”一線大咖、有限明星資源的做法,反而把注意力放在了“人氣”上。無論是主持團隊的組建還是嘉賓主持的邀請,都可以聞到濃濃的“互聯網氣息”,一批從互聯網上挖掘的“人氣王”前來擔任助陣嘉賓,同時也籠絡了大張偉、薛之謙、SNH48等當紅新生代藝人。
吳聰表示,年輕化、熱點化、互聯網化也是當今綜藝節目的趨勢,“在我們這檔節目里可以看到濃郁的互聯網氣息,我們邀請目前人氣最旺的新一代藝人,并不拘于他是正在起步抑或已經成名。新人們超高的性價比,以及融合最時鮮的話題性,易獲得年輕觀眾的青睞,也易借助互聯網覆蓋面廣、時效性更強的傳播特點,為節目本體和來做客的影視劇作品造勢。”
業內分析認為,這樣既可以有效地防止大量制作成本“外流”,使創意、制作等節目本體工作做得更加充分、精致。而放棄花重金購買,選擇花重金創作,這一做法也符合2016弘揚國產原創綜藝的導向。
《超級大首映》在周日晚間檔的廝殺中奪得一席之地,并被譽為綜藝黑馬,恰好正是前瞻地引領了綜藝節目的最新走向:“跨界”緊密結合影視劇市場,“臺+網+影”聯動填補了綜藝空白;引爆網絡熱點,當紅“小鮮肉”制造熱議話題與節目新看點;回歸棚內,將“原創”進行到底,緊密結合影視劇市場,定制綜藝環節,使觀眾不僅看到最新的影視信息,也收獲了綜藝節目所帶來的娛樂效果;四屏聯動,提升了觀眾互動性和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