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欣


2月29日,實力文化公告,公司收到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公司(簡稱“新三板”)同意掛牌的回復函,就此,這家文化企業正式拿到了新三板入場券,一腳邁進了資本市場,近期將正式掛牌登陸。
人類文化會自我修復
處理陌生題材,永遠是一種智力挑戰。
實力文化堅持原創而不是引進節目模式,堅持開辟全新題材、實踐全新的節目解決方案,堅實地積累著自有節目品牌的價值。
據實力文化一位參與節目設計的員工透露,當初“漢字”和“成語”在做方案時,都是電視上比較陌生的題材,很多電視界的行家都不相信這種題材最終能形成電視節目。今年,這兩檔節目還將大幅度創新與觀眾互動效果的形式。但當大多數電視同行開始意識到文化題材的可能性的時候,實力文化已經在為新的陌生題材創建令人興奮的解決方案了。
“在意外的地方、以意外的形式、制造出觀眾最終需要、樂于享用的視頻節目,沿著這些標準,實力文化已經儲備了著作權的題材包括大眾創新、全民科普、主流經典文學等多個方向。”關正文向記者表示。
他認為,人類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有恒定的一面,即使是互聯網時代,頂多也是改變傳播方式而不會改變精神需求的本質。這種需求是多元的、多樣性的,當喧囂的感官娛樂成為精神消費主流的時候,人類文化就會自我修復。《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在網絡和電視端的收看熱潮,不但是多樣性需求的體現,也是文化自我修復的體現。它同樣有非常廣大的受眾需求,而且稍微把眼光放長一點,你就能發現這樣的節目擁有更長的生命周期、更大的市場空間、更穩定的生命力。
市場化的環境和產業化的契機
2月29日實力文化公告,公司收到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公司(簡稱“新三板”)同意掛牌的回復函,就此,這家文化企業正式拿到了新三板入場券,一腳邁進了資本市場,近期將正式掛牌登陸。
啟動運營十年的實力文化公司,在最初的幾年,制作過上百場晚會,深度參與過央視春晚的創作。那些年,視頻節目制作還沒有市場化的跡象,而近兩年這個領域已經出現了市場化的環境和產業化的契機。
在實力文化創始人關正文看來,這一切都源自互聯網。
記者在該公司公開轉讓說明書申請稿中發現:公司主要業務來自與中央電視臺合作開發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中國成語大會》(第一屆、第二屆)等電視節目,這是區別于傳統歌舞類真人秀,具有較長生命周期的文化教育類節目,定位于傳播中國文化。但報告期內,公司90%以上的收入來源于兩個項目的執行,且均在中央電視臺。公司銷售收入來源單一客戶的占比較大。
一些財經界朋友的分析文章善意地指出,實力文化的客戶只有中央電視臺一家,是不是有些單一?
對此,關正文表示,如果我們眼光稍微放長遠一點,就會看到互聯網世界中傳統電視的未來。對今天的視頻內容生產者而言,擁有互聯網生存能力比占有更多傳統電視媒體要重要和迫切得多。
他認為,節目內容生產的市場化不是傳統電視臺內生性改革需求推進的。對大眾傳播而言,互聯網是從技術層面推動了媒介的變革,點播取代線性編播服務大眾文化生活,是不可逆的時代進程。
正因為互聯網對視頻內容的需求與消化,形成了強有力的市場對優質視頻生產要素的集聚效應,催生了活躍的視頻內容制造產業,構成了對傳統電視臺封閉的內容生產方式的沖擊,才有了傳統電視為增強自身競爭力所實施的真正意義上制播分離的開放。
但他也表示,這并不意味著,傳統電視已經失去了價值。中央電視臺作為國家媒體的價值將長期存在,個人化的點播永遠無法代替國家公共信息服務的接收需求。如果傳統電視將來真的被互聯網替代,國家電視臺的價值反而會比今天大得多。所以,無論今天央視在與地方衛視的競爭中表現如何,都將擁有更輝煌的未來。這不是中國特有的。世界各國的國家電視臺都不會與商業電視臺在同一層次上競爭。
他甚至認為,反觀現在市場火爆的地方衛視,很大程度上已經在預支、透支平臺價值中度日,很多巨額投資節目難以通過平臺廣告價值收回。社會資源之所以仍在聚焦電視,僅僅是因為互聯網平臺價值還在等待市場的確認。互聯網在綜藝收視人群數量、廣告投放的精準度上,已經超過了絕大多數傳統電視平臺。所謂現象級綜藝節目,60%以上的收視已經來自各類互聯網終端。
關正文透露,2015年,實力文化實現銷售收入7000多萬元,凈利潤3000多萬元,每股收益為1.10元。由于相關收益確認的相對滯后,這個營收反映的是實力文化2014年的實際情況。
盡管這些收入仍主要來自傳統電視,但是關正文更希望投資者把實力文化看作是兼具電視、互聯網兩個平臺內容供應能力的視頻節目生產公司。他表示:“這不是因為上述我們對本行業趨勢的分析判斷,而是因為2015年我們節目的互聯網播出效果。到了2016年,我們幾乎所有的節目都將擁有互聯網平臺的基因。”
互聯網與電視的良性互動
電視不能播的,互聯網也不能播。在關正文看來,這只是強調了底線要求。互聯網和傳統電視的正向互動才是主流。如今,互聯網視頻依靠電視平臺拉升廣告價值,電視依靠互聯網平臺拉升影響力,這是非常良性的互動。
實際上,實力文化的兩檔代表性作品《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在電視端的成功,都與互聯網密不可分。
據實力文化團隊負責節目制作的副總裁劉宇介紹,這兩檔節目首播都是在央視十套科教頻道。這個頻道在全國上星衛視的排名中處于中游,但就在2013年第一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首播的當晚,這個節目成了互聯網熱議排行榜的第一名。龐大的人際傳播效應使節目第二期播出打破了頻道幾年來的收視紀錄,并在第三期被調整到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播出。那一年,《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不重復計算的收視人群達到6.7億。
2015年,幾乎同樣的一幕再次上演。這一次,實力文化團隊的互聯網溝通能力發揮了作用,向網絡受眾供應了大量便于傳播的物料,第二屆《中國成語大會》在十套播出早期便迅速積累了互聯網口碑。龐大數量的觀眾點擊和熱議,再次將這個節目的影響力推至高峰并反作用于電視端。原本只做了一期編播的央視一套先后重播三輪,央視其他頻道則安排了更多輪次的播出,節目的觀眾規模超過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實力文化團隊針對互聯網收視進行的節目努力,取得了網絡和電視端雙贏的成果。
作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的總導演,關正文認為,2015年第二屆《中國成語大會》實現了期待中的重大影響力播出效果,除了占據全國同時段最高點的收視率之外,這個節目在網絡上單期單天單一平臺點播量突破了3800萬次,節目各類視頻總點擊量超過6億次,網絡熱議多次位居全網榜首。如今,《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已經成了中國文化類視頻節目的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