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特色民俗旅游是根據民族特色村寨為基礎開發的一種新型旅游,國家在實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的同時,也在保護的同時讓更多的人來了解認識這一特色文化,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的傈僳族村寨同樂村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來命名的生態文化村,同樂有著獨居一格特色的民族特色文化,豐富的旅游資源,可以發展旅游,但也要做到傳統文化與現代旅游發展和諧統一,在不破壞原生態文化的前提下發展旅游,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所以在就現在發展的前提下提出相對應的建議。
關鍵詞:同樂村;民俗旅游發展;建議
云南省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旅游大省,共有26個少數民族,而位于三江并流的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的同樂村,是一個傳統的傈僳族村寨。全村大概有100多戶村民居住,同樂于2006年被云南省定為省級自然生態保護村,并于此逐漸發展其旅游。同樂村準確地理位置位于維西縣葉枝鎮南邊,西側為瀾滄江,位于白馬雪山南側,海拔約為1840米。同樂村位于一個山地的山坡凹地處,國土面積約為60.95平方公里,同樂村四面環山,距離葉枝鎮鎮政府大概有9公里路程,并且交通十分不便利,僅有一條盤旋曲折隨山而建的公路與外界相連。同樂村前期因并未修公路所以長期與外界隔離。所以發展得極為緩慢,但它卻又是是云南省最大的傈僳族村寨,由同樂村村委會的一、二、三、四組村民小組組成。
一、同樂村旅游資源特色
1.自然資源
足同樂村居于自然山林間,植被豐富,負氧離子充足,村寨與自然山水相契合,村寨最重要構成部分便是大自然。人工建筑物與山坡、綠色植被等自然環境形成具有山地特點的環境景觀體系。
2.建筑特色
同樂傈僳族寨的建筑物都是在少數民族聚居地比較普遍的木楞房和穿斗式木架房。同樂村的木楞房在維西縣傈僳族村寨中是保存得最好,最完整與統一的,這種建筑是少數民族在不同的環境衍生出來的根據地勢來建造起來的,木楞房也是滇西地區納西族的傳統居住建筑。房屋由大小一致的圓木層疊而成,形狀像是一個長方形的,屋頂用木板覆蓋,木板上都壓了一般大小的石頭,防止刮大風將房板掀走。木楞房有夏天涼爽而在冬天又防寒保暖的作用,但是防火問題很關鍵,每年屋頂都需要重新將房頂鋪的木板子翻轉曬干,同樂村的木楞房都是保持木頭原生態的,沒有上漆,在建造的過程中也嚴格遵循了木楞房的建造原則不用鐵釘,中間全靠木料之間互相牽制,雖然結構簡單但卻堅固耐用。另一種建筑類型為穿斗式木架房,主要用作放收來的農作物或者是晾曬,其建筑物就更簡單,通常村民只會簡單地弄一個屋頂和屋架,四周也不弄墻和窗戶,構造雖然簡單,但是用途卻很廣泛,是當地的傈僳族居民們在生活中重要的建筑物。在當地也有少數的村民使用穿斗式結構來用做灶房或起居室,然后根據不同的使用功能來改變建筑物,會修建墻并開上小窗,墻體多為木板或土筑。
3.民俗特色
同樂村的文化特色有著傳統生產生活習俗,傳統歌舞文化、宗教信仰、語言文字文化、民問藝人等有形和無形等傳統文化,同樂傈僳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由12個村民小組構成,其中同樂大村由4個村民小組構成共有133戶村民,是最具代表我縣傈僳族傳統文化的中心區域,是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傈僳族傳統文化聚集的地區。同時同樂僳僳族傳統文化保護區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阿尺木刮”歌舞的發祥地,在同樂村無論男女老少皆能歌善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阿尺木刮”傈僳族歌舞完整地反映了傈僳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原貌,是體現傈僳族同胞們繁衍發展的活化石。同時同樂村還是傈僳族音節文字的傳播地和普及地,直到現在還有部分老人會使用被譽為“人類社會的最后一種少數民族文字”的“維西傈僳族音節文字”。同樂大村在宗教文化方面還有一個未經過認證的傈僳族祭天師黑格,他身為當地的祭天師精通傈僳族的古老祭天儀式和傳統禮儀形式,現政府已將其列入保護名錄。
二、同樂村旅游發展現狀
同樂村在開發之前并沒有直接進村的公路,村民出入同樂村都必須沿著盤山的小路從峽谷底部徒步前行5、6公里才能抵達,路程中還會經過溪流峽谷。在當同樂村在2006年被定為云南省省級自然保護村以后政府就對保護區開展了村內路面水泥硬化、人蓄用水工程、公共衛生間及消防水池、保護區標識牌、觀景臺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還修建了一條盤山的進村公路。
同樂村自發展以來的客流量一直保持在低下狀態,大部分游客市場來自于迪慶州當地居民中,外來游客占了很少的比例,很少一部分是為了科學調研和學習取材而前來的,在同樂村正式向外開放以后并未取得實質上大的突破,當地村民的生活質量也并未有很大的提高。
基礎設施,休閑娛樂設施不夠完善,游客們長途跋涉到達同樂村以后,卻只能看一看就走,可以讓人們歇下來感受文化的設施不足,所以導致人們逗留的時間太短,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深入了解當地文化與特色,形成了來同樂民俗保護村是一種走馬觀花式的旅游現狀,雖然對當地的生態文化做到了最完善的保護,卻沒法給其帶來突破性的發展。
三、旅游發展建議
1.加大宣傳力度
(1)進行品牌捆綁
造成客流量太少的大部分原因就是知名度太低,位于與香格里拉旅游大縣相鄰縣城的民族文化村,卻只有極少的人們知道這個地方,所以在宣傳時可以借助香格里拉的旅游品牌一起捆綁宣傳,讓游客知道同樂村也是人間仙境的一個組成,與當地的旅行社創建合作關系,在設計周邊地區景區的線路時,加上同樂村這一地方,先打出市場知名度。
(2)利用現代多媒體媒介
再就是利用廣告的形式來向外界推出,可以借助電視廣告或者是電臺廣播,還有機場廣告牌、公交車站牌、旅游宣傳冊和旅游相關的書籍,這些都是很好的宣傳方式,在迪慶州各個地區開展宣傳都是必須的,在迪慶香格里拉外來旅游人數比率較多的地方更是宣傳的重點。還需要逐步擴大地區范圍。
(3)借助網絡傳播系統
從網絡優勢上著手宣傳,利用現在熱門的旅游線上代理商或者是旅游網站來進行合作。比如攜程,去哪兒等旅游代理商,螞蜂窩等給游客提供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攻略網站,充分利用各種媒介來展示村寨主要特色,同時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與各個部門的相互團結協作。
2.完善基礎設施
在現狀中提到了基礎設施比較缺乏,我們在保持傳統民族文化不被破壞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地增加一些基礎設施,在不破壞當地民居的前提下修建或者是征用一些同樣的建筑物增加游客接待中心增加游客休憩區,當地的觀景臺角度太遠,可以選擇增加不同角度的觀景臺,村內小路的修建與保持?,F在已經修建了一條進村公路,停車場的修建也需要符合現在以及未來的發展需求。公共廁所匱乏的情況也應該得到改善,建造與當地文化風格相融洽的公共衛生間會給當地旅游加分不少。修建具有當地特色的酒店旅館或者是民宿、休閑吧等,還有特色風味餐館和農家樂等來滿足前來旅游的游客的基本需求。
完善民俗傳播載體的建造,展覽館、文化傳播廣場、民俗產品店等,逐步完善同樂村吃、住、行、游、購、娛的旅游基本服務功能,并建立起村民的商業意識。
3.打造民俗旅游產品
(1)建造民俗文化展覽館
對于可以在當地民居中建造相同的建筑物或者是和村民租用房屋來建造民族特色展覽館,里面作為民族特色民俗文化物品展覽區,特色民族服飾展覽區、民族語言文化展覽學習區、民族歌舞欣賞區。把當地具有特色的可以作為欣賞學習的傳統特色一一呈現出來。
(2)打造特色旅游產品
可以創建旅游特色產品店,將當地或者是本民族的特色食品或者物品包裝成旅游產品銷售給前來旅游的游客,但必須是本民族或者是具有當地特色的,積極地生產當地的特色傳統工藝品,特色服裝、飾品、傈僳族文字雕刻品或者書籍來作為旅游產品。
(3)建設參與性項目
還有就是生活文化習俗的展示,可以開放幾個農戶家庭,給相關家庭一定的費用,可以讓游客在導游或者是講解員的帶領下進入村民家里進行參觀,更加近距離地感受本土文化。作為“阿尺木刮”傳統傈僳族歌舞的發祥地,游客們肯定想一睹風采的,可以舉辦一些大型的民族歌舞晚會,在達到一定的游客數量或者是特定的文化節日時。為游客們展現歌舞,并提倡游客參與性,使游客們在見到的同時還能親身感受到。也可以將其包含在旅游產品中,將舞蹈刻錄下來做成光盤售賣給游客,讓游客帶回家里與家人分享。即有了紀念意義,也有了經濟收入。
(4)舉辦學術交流會
還可以舉辦一些民族學術交流會,邀請相關政府官員和民族特色文化學術研究者前來參加,這樣的大會既提高了當地的知名度也留下了寶貴的會議文化。當地的政府也可以組織相關人員,將同樂村特色文化帶出去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會,提高曝光度,可以引起社會上的關注。
4.注重民俗文化保護
(1)民俗保護
這是發展特色文化中都會遇到的一個問題,一旦發展旅游,其生態或者是文化都會遇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在同樂村的發展中這樣的情況也會出現,但發展旅游是必要的途徑,在早幾年,同樂村的很大一部分村民都無法用漢語與外面的人交流,這也大大局限了當地的發展,所以,在不斷的旅游發展中,給當地村民帶來的很大一方面是好處,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收入,還有自身的發展。但隨著外來人數的增多,現在的村民會日漸受到現代文化的沖擊,所以加強村民的民族意識,對自我民族特色的認知提高,認識到其重要珍貴性,自發地去傳承與保護,需要政府通過座談會和家訪等形式來進行宣傳講解,提高村民的保護意識。
(2)建筑物保護
同樂村已納入了省級民俗文化保護村,因為其獨特的建筑群體和人文文化,所以在發展過程中要注重建筑物的保護和修繕問題,并提高村民對民俗特色文化以及當地特色建筑的保護意識,對于當地建筑物,在改建和修繕時可以使用現代材料,但風格與外觀與當地建筑物相協調,對現已破損的建筑物維修,加固等也可采用現代材料,但是外表要符合當地特色。因為都是木材建筑,所以火災隱患要積極地去消除。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措施來實行保護機制,完善游客游覽準則行為規范,做到人人守護。
5.加強政府扶持
在政府的扶持方面可以分為人力、財力、物力三方面的扶持,在對于景區建設過程中,景區發展以及管理都需要不同的人才,政府在選擇工作人員時根據相關的專業素養,文化內涵來選擇就業人員,在開發與保護的過程中,政府部門的相關人員要積極地與景區管理相協調,選擇專業的景區開發團隊,給與充沛的資金供給,在打造過程中注入重心,可根據當地的民俗文化來出臺相應的政策,完善服務體系。
四、結語
民俗文化旅游的發展時現代旅游的一大熱潮,民俗文化村的保護是地區乃至國家的重大責任,但民俗文化村的發展也是勢在必行,因此失彼是最不理想的結果,所以要做到在開發中著重保護好民俗文化不被破壞,也給游客們展現一個最原始的民俗文化村,最真實的風土人文情懷,不讓商業化占據了最原始的民族文化,打造出成功的民俗文化旅游。
參考文獻:
[1]徐堅,唐富茜,楊敏艷.云南同樂村村落環境及格局特征分析[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5(06).
[2]宋建峰,李保林,唐莉.傈僳族特色村寨的保護、開發與利用探析——以云南省迪慶州維西縣同樂村為例.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5(1).
[3]郭懷志.維西同樂傈僳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建設芻議.云南省維西縣文化館.
[4]湯茉莉,何俊萍.少數民族特色村落保護——以同樂村為例.建材發展導向(下),2015(1).
[5]洋光.維西春行同樂一村.旅游縱覽,2016(3).
作者簡介:錢妮(1995.03- ),女,納西族,云南迪慶人,長江師范學院管理學院在讀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