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域旅游的概念近來在社會上逐漸引起注意,越來越多的地方對此表示很高的積極性,并就此進行了各具特色的實踐。2015年末,全國首批共計262個“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正式發布,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全域旅游將成為各地區文化旅游業發展的主流模式。本文將從全域旅游的概念入手,結合發展全域旅游的意義和指導思想,淺談全域旅游的發展思路,給出全域旅游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全域旅游;發展;思路
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今天,旅游業發展逆勢而上。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國際游客達5.38億人次,同比增長4%,全年增幅為3%-4%,繼續超過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在這樣的大趨勢下,各國紛紛制定旅游發展戰略,以增強本國綜合競爭力?;谏鲜霰尘?,“全域旅游”理念正在全中國范圍引發認同,隨著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名單的公布,中國全域旅游建設大幕徐徐拉開。以此為契機,需要在理論層面對“全域旅游”展開深入研究與思考。
一、對全域旅游相關概念的理解
1.全域旅游的定義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游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
這一概念,是在與傳統意義上的“景點旅游”深入對比得出的。之前我們做旅游,大多是建設景區景點,建餐飲住宿場所,然而現在,旅游業已經發展到到了全民旅游和個人游、自駕游為主流的全新階段,旅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影響和發揮的作用更加廣泛,旅游業肩負的時代責任也空前增大。傳統意義上的景點旅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大旅游發展的需要。客觀趨勢迫使我們必須改變三十多年來堅持的景點旅游模式,轉而發展全域旅游模式,對旅游發展戰略進行再一次科學定位。
正確把握全域旅游的概念,應首先厘清種種認識上的誤區:
(1)全域旅游大格局強調“風景”的遍布,而不是景點的“扎堆”;強調“服務”的隨時性,而不是“服務場所”的隨處性。(2)推進全域旅游,并不是到處進行旅游開發。全域旅游強調的是旅游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要通過優化配置旅游資源、調整旅游功能減輕核心景區的承載壓力,以有助于保護生態環境和核心資源,實現空間上和功能上的合理布局和優化配置。(3)推進全域旅游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不可簡單復制、粗暴克隆。要避免出現千城一面、千景一格呆滯狀況,要形成色彩斑斕、百花爭艷、各具特色、生動活潑的現代大旅游格局。
2.全域旅游的基本特征
全域旅游具備以下五方面基本特征:
(1)全域配置資源。全域旅游不能僅限于景點、飯店的配置,而是更加注重全社會各類發展資源以及公共服務的高效配置,既宜游又宜居,“處處是風景,處處可旅游”。比如植樹造林不僅要滿足水土保持、荒山綠化功能,還要有休閑度假功能和審美游憩價值。
(2)全域統籌規劃。發展全域旅游,就是要使景點景區內外協調一致,以游客的體驗為重心,以讓游客滿意到極致目標,按照全區域景區化的建設和服務標準,從整體上優化環境、從全局上優美景觀,優化旅游服務全過程,不能出現景區內外“兩重天”的現象。
(3)全域協調管理。按照綜合執法和綜合產業發展需求,創新全域治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實現全域綜合管理。圍繞旅游形成發展合力,實施綜合改革,讓資源要素分屬多頭的管理瓶頸和制約旅游發展的體制障礙得以破除,充分發揮政府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功能。
(4)全域開展“旅游+”。促進旅游和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催生新的生產力和競爭力。利用旅游業的拉動力、融合力強的特性,為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平臺,產生新的業態,提升其綜合價值和發展水平。
(5)全域共享共建。在域旅游的理念,是要讓全區域的居民都成為主人和服務者,讓他們變局外人、旁觀者為受益者和參與者。全域旅游不既能夠讓建設方、管理方參與決策,還能讓游客和居民共同參與共建。使居民樹立人人都代表旅游形象,自覺把自己作為旅游環境建設一份子,樹立主人翁意識,提升整體旅游意識和文明素質。
二、發展全域旅游的思路對策
推進全域旅游順應全民旅游、自助游、自駕游趨勢的時代要求,既能有效推進供給側改革,又能推進旅游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從思路對策角度,僅從“地理范疇的全域”、“產業范疇的全域”兩三個層面給出幾點思考。
1.從地理范疇來說,“全域旅游”應注重主題性和多樣性
(1)通過設計旅游主題將域內景點加以創意性關聯。在地理范疇的“全域”概念,即在地理區域范圍內實現“到處是風景”的目標。建議通過全境風景的銜接與聯系,打造整體旅游產品。從地理全域的角度來思考,筆者認為應該抓“線路”,通過主題把線路串起來。用旅游主題串聯線路的關鍵是景區分類的細化——依據景區的特點屬性將同類的劃到一起,這樣便于景區打包。比如境內有奇山峻嶺,可以在春季設計“山花之旅”、夏秋設計“山野之旅”;境內有古廟古寺,可以設置“祈福之旅”; 同時,還可以利用旅游節會設計相關的旅游線路。總之,用規定主題的方法去劃定路線,一方面會使旅游內容更為充實,更有指向性,便于游客市場細分,另一方面也能夠延長旅游鏈條,擴大旅游收入。
(2)域內景區要形成百花齊放,錯位發展的格局。域內不同地區要根據自身特點打造特色景觀,同時也要縱觀全局,避免旅游項目的同質化,杜絕照搬、杜絕雷同。要從全局的高度,規劃旅游分區——自然風光游覽區、民俗文化體驗區、商業消費集散區等等,每一個單獨的區域呈現獨特的韻味,同時與周邊其他主題分區形成銜接。各分區或各主題內部的游覽線路經過細化之后,便可以使旅游主題更加多樣化,讓游客選擇空間增大。
2.從產業范疇來說,“全域旅游”應注重融合性和輻射性
產業范疇的“全域”概念,即在風景的基礎上打造“旅游+”。通過旅游來牽動其他行業領域的協同發展,因此要做足傳統的“吃住行游購娛”六位一體,同時探索發展新興的“商養學閑情奇”六位一體。
(1)做足傳統“六位一體”。傳統意義上旅游業的六要素是吃住行游購娛,也就是說,任何一個旅游項目都要緊扣六要素,才能形成一體化發展模式,這也是檢驗一個旅游地點服務完備度的一個基本標準。按照傳統六位一體的要求,景區要積極發展旅游配套,以滿足旅游服務的完整性。在六位一體的“大旅游”格局中,雖然不硬性要求單一景區實現六要素的全覆蓋,但要突出重點,發揮強項,在滿足基本旅游服務的基礎上增加特色旅游服務。從旅游服務的品質看,做足傳統六位一體的基本要求是:吃要吃出特色、吃出意境、吃出回味;住要住的舒服、解乏,讓客人流連忘返;交通要方便、快捷,途中有收獲;游覽要開心、快樂、有感悟;購物要有紀念性、有分享性,使購買者產生愉悅;娛樂項目要強調放松性、參與性和新奇性。傳統“六位一體”的謀劃,旨在以“感動游客”為目的,這個過程要彰顯細節、注重民俗、彰顯文化。
(2)探索新興“六位一體”。新興“六位一體”是指商養學閑情奇?!吧獭奔瓷虅章糜危ㄉ虅章糜?、會議會展等, “養”即養生旅游,包括養老、養生、養心等健康旅游;“學”即研學旅游,包括培訓旅游、修學、科考、拓展訓練、夏令營冬令營、攝影采風等活動;“閑”即休閑度假,包括都市休閑、鄉村休閑、度假等各種休閑旅游形式;“情”即情感旅游,比如婚戀、婚慶、紀念日旅游以及宗教祈福等各類滿足精神需求的旅游;“奇”即探奇,包含諸如探險、探秘、新奇體驗等探索性的旅游新形式。新興旅游六要素是在傳統旅游六要素基礎上的旅游拓展需求,是一個新興旅游領域,最容易激發產生新增長點,需要在發展全域旅游過程中不斷探索和挖掘。
參考文獻:
[1]村樹.旅游服務業如何做好“互聯網+”實踐[J].互聯網周刊,2015-10,(1):38-39.
[2]文化部產業司.中國特色文化產業案例集[M].北京:社會文獻出版社,2015.
[3]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為[N].人民網,2016.2.6,http://travel.people.com.cn/n1/2016/0206/c41570-28116586.html.
作者簡介:常海鵬(1980- ),男,蒙古族,遼寧省朝陽市人,中共朝陽市委黨校市情教研部副主任,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產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