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彥寧 王丹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發展迅速跟上時代潮流,隨著貿易往來的自由性和廣泛性的擴大,企業之間的交易方式也不斷發生變更。目前為止,非貨幣性資產交易已經被我國會計體系列為重要的交易程序之一,其資產核算問題也成為會計核算的重點問題。文章通過對非貨幣性資產交易會計所遇到的問題進行研究,通過對問題的分析和研究,找出有效可行的解決方案,以期對會計處理該交易時的方法進行規范。
關鍵詞:非貨幣性資產交易;資產交易;會計信息量
目前,非貨幣性資產交易已經成為企業間一種重要的交換方式,筆者通過對會計處理該交易時所遇到的問題對其進行研究,從公允價值入手,對商業性質等方面進行全面研究,針對其問題給出合理解決方案。充分確定交易過程中的損益,確保交易的公平性,為我國企業非貨幣性資產交易提供更好的交易氛圍和交易空間。
一、非貨幣性資產交易釋義
非貨幣性資產交易是指貿易雙方通過固定資產、存貨、無形資產、和長期股權投資等非貨幣性資產進行交易的行為。其主要計算資產成本的方式包括公允價值及賬面價值兩個方面。該種交易存在少量貨幣性交易或不涉及貨幣性交易,但補價比例不能超過整個交易金額的25%。非貨幣性資產交易的特點在于交易內容在將來是否可以為企業帶來的利益,其貨幣金額是不確定的。
二、非貨幣性資產交易會計存在的問題
1.公允價值不明確
事實上,公允價值的引入并不是一項新的舉措,早在1999年,我國就頒布關于公允價值的交換準則。但由于我國的公允價值環境不全面,所以后期頒布的法則中對其進行淡化,近年來,我國公允價值環境逐漸成熟,其重要性再次被提及。
非貨幣性資產交易過程中的公允價值要從兩個方面進行考慮。在換出或者換入資產當中都要考慮到公允價值是否可靠的問題。其在交易過程中,是否存在活躍市場,是考量其公允價值的有效標準。
公允價值在總的方向來講對非貨幣性資產交易的準確性要比賬面價值高,但其在企業交易過程中也及其有可能成為操縱利益的工具。企業之間進行“互利互換”,通過公允價值的方式估計資產金額,一些企業在估算不真實的收益同時對收益進行虛假謊報,通過對資金流向等方面的改動,對會計核算公允價值進行影響。
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市場活躍性難以判斷,當會計無法從活躍市場判斷公允價值時,核算資金結果就會出現嚴重偏差。而通過信息手段所收集的市場參數也就成了擺設甚至會成為某些企業改動參數,利用公允價值的手段。市場參數不標準、職業判斷人員專業素質差,會計信息量也會逐漸被削弱,公允價值將難以判定。
公允價值在現金方面不一定得到支撐,在非貨幣性資產交易當中引入公允價值,如果交易中產生損益,卻沒有產生現金流,那么就會造成企業資產價值的估算錯誤。與此同時,公允價值是以主觀判斷為主的,在報表數據無法確定和完善的情況下,因為經濟環境的差異和風險狀態的變動,公允價值當不予取信企業。
2.商業性質模糊
首先商業實質的判斷在非貨幣性交易過程中非常重要,會計通過對企業商業實質的判斷確定該企業是否符合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要求,并對非貨幣性資產交易的入賬價值進行準確的判斷,從而對整個交易進行精準的把握。
想要進行商業實質的判斷,首先要掌握活躍的市場條件下市場參數,并且保證市場參數的準確性。因其帶有強烈的主觀臆測性,所以使得企業間隨意對其進行利用。會計人員素質的參差不齊致使每個人的主觀想法不同,對企業商業性質的判斷也不同,該情況直接導致商業性質的嚴重不清。
一些會計對于商業性質判斷的方向不清晰,同一會計團隊不同會計對商業實質的判斷途徑不一致造成判斷結果不一致,從而對商業實質的判斷造成困擾,致使判斷結果毫無意義。因其對市場變化、資金走向都無法進行準確的預判,使其對商業實質的預測都是來自于自己的主觀想法,沒有任何公信力,也不存在公平、公正,使濫用公允價值的問題不可避免的發生。
3.交易性質籠統
在很多企業當中,其分屬于不同行業,其不同交換當中,交易性質也會相近或者不同。會計對于性質區別明顯的資產交換可以進行有效判斷,但對于性質相近的資產交換存在判斷模糊現象。例如在一些交易過程中將資產的置換改變成資產買賣,該種行為表面上符合非貨幣性資產交易的性質,但事實上在買賣過程中存在了貨幣交易,且數額完整。會計要嚴格界定其真實性質,不被該種轉換所蒙蔽。企業注重商業實質的判斷,以此來確定該交易行為是否屬于非貨幣性資產交易,但在商業性質中的過多主觀臆測行為致使交易性質難以判斷。
而在企業交換過程中,換入資產和換出資產對企業的影響是不同的,其在企業當中可發揮的作用不同,企業所給予的支持也不同。在未來收益當中,換入資產和換出資產就會產生相當大的差異。同時,根據市場風險的程度不一,造成的損失或產生的收益都隨市場的變化而變化,此種因素導致換入資產與換出資產金額大不相同。通過對換出及換入資產的評估推算商業實質,進而推算是否屬于非貨幣性資產交易,很大程度暴露出我國會計準則深度不夠,還需盡快完善的問題。
三、非貨幣性資產交易應對措施
1.確定公允價值
想要對公允價值進行確定,首先要建立健全的市場體制,通過活躍的市場能夠提高市場參數的準確性,增加公允價值的判斷依據。同時,活躍的市場報價可以使公允價值更能得到信任,又能夠避免企業在公允價值當中做手腳,避免企業利用公允價值作為操作利潤的工具,增加會計人員對企業資產的判斷力。市場體制的建立有效增加數據報表的可比性,通過對其有效的參考,公允價格更加公開透明,使會計人員更容易判斷未來企業資產的收益。
在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素質方面也應該做到加強,在培養會計專業人才的同時,加強其道德觀念培養。非貨幣性資產交易的公允價值確定帶著強烈的主觀色彩,正直的會計人員在判斷公允價值過程中更加公正、嚴格,雖然主觀卻不帶個人情緒,這樣的公允價值更加可靠。會計人員在財務管理知識方面的提升,確保了核算資產過程中失誤的減少,避免了國內出現的會計丑聞,增加其公信力,也增加公允價值的公信力。
對于市場當中所收集的報表信息要進行嚴格的審查,同時以公開、透明的方式增加報表數據的可靠性。公允價值依據報表數據判斷企業的價值,對報表數據的有效管理可以確保公允價值的真實。還要對會計體系進行健全管理,對其實施有效的監督,建立有效的法律管理制度,通過獎罰得體的方式,對會計人員的行為進行有效的管理,從而從根源上阻止對公允價值的有心利用,避免利益操控、虛假消息等問題的產生。
2.判斷商業實質
根據商業實質判斷過程中,會計所產生的各種問題,國家應加強對會計人員的培養,對其專業素質的要求極其重要。通過過硬的專業素質,不被市場的假象所迷惑,從而對商業性質進行準確且有效的判斷。依據企業交易的具體事項,觀察其現金流量,通過其差異判斷商業實質是否屬于非貨幣性資產交易。除此之外,還要規定企業雙方的貿易信息,不允許隨時做出改動,企業因交易過程中不受各種交易規定的限制,一些交易條款并不公平。為避免企業利用公允價值,要對企業間的交易做出原則性的規定,促使公允價值的準確性,同時保證了商業性質判斷的準確性。
為了防止和改善判斷商業實質時的主觀性,建立健全的會計體系是很好的預防措施。通過擴大核算會計的隊伍,多方面的對商業性質進行考察,并建立有效、統一的判斷團隊,對商業實質進行判斷,不只憑借一個會計的判斷造成損失。多個會計的判斷避免了主觀性的不公平,還可以相互進行監督,避免徇私舞弊的行為產生。要定時對企業會計進行培訓,邀請專家為企業會計部門工作人員講解隨時完善的新會計準則,使其了解各個條件下會計準則當中對商業性質的判定規律。會計部門要與時俱進,隨時收錄學習各方面法律、會計準則等信息,同時還要對市場情況進行掌握和了解,以便隨時對商業實質的變動做出判斷。
國家應健全會計制度,使其與稅務制度相符合,建立監督部門,除了企業的內部監督,還要設立獨立的國家監督部門。通過對企業的監督和管理,有效抑制企業謀取私利的行為出現。通過建立規范性的會計法則,給企業之間的貿易往來創造透明的交易空間,使企業誠信至上的原則名至實歸。
3.確定非貨幣性資產交易性質
企業應該完善對非貨幣性交易的判斷標準,履行公允價值當中的補價方式,對企業資產進行等價交換,避免企業間因市場或資產功能等問題所造成的欺騙行為。判斷非貨幣性資產交易的標準在于補價貨幣金額是否超過25%,那么,為了確定交易性質,國家首先在根源下手,確定及完善非貨幣性資產交易的標準,在不同性質的不同資產進行系統且全面的規定,明確哪些資產可以超過25%,哪些不可以,并對其補價進行明文規定,避免不必要的損失產生。在確定非貨幣性資產交易性質的過程在,也要注意防范資產買賣代替資產置換的產生,因企業雙方不想接受非貨幣性資產交易的嚴格監管,企業一方選擇支付貨幣性超過25%,如此一來,該交易性質發生改變,企業逃脫非貨幣性交易監管。企業應該在極力遵循25%規則基礎之上,看到非貨幣性資產交易的長處,從而做到全方位的完善這一判定準則。
除了對判斷標準作出完善和系統化處理,還要對相關規定增加條款,界定其他核算方法下的資產交易判定標準,國家對企業進行培訓,樹立其正統觀念,不在非貨幣資產交易過程中起壞念頭。企業會計部門要明確準則概念,不斷完善會計專業技能知識,理解新準則下非貨幣性資產交易的真正含義,從而對其進行真實有效的判斷。會計人員鍛煉自身判定能力,不因自身失誤造成性質判斷錯誤,給企業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四、結論
非貨幣性資產交易已經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漸成為我國企業之間交易的一種主流方式。作為其主要判斷依據的公允價值被我國會計準則重新重視。除了公允價值之外,在非貨幣性資產交易的過程中,會計估算過程中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若干的問題都需要我國政府的全力支持才能得到妥善解決。同時為了完善會計準則,企業會計部門應做到全力配合。企業也應該大力倡導公開、透明的核算程序,使非貨幣性資產交易更加公正、公平。
參考文獻:
[1]楊輝.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會計分析及改進建議——以海南椰島為例[J].財政監督,2013,12(20):3-5.
[2]李壽喜,朱慧芬.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準則的國內外比較研究[J].財政監督,2013,13(20):9-12.
[3]朱英睿.關于涉及補價的交換是否屬于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思考[J].商場現代化,2014,09(08):172.
[4]商芳芳,李陽.非貨幣交易準則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對策[J].商,2014,05:165.
[5]杜凌玲.淺談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準則相關問題及改進建議[J].財政監督,2014,11(26):15-18.
[6]白霞祖.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增值稅會計處理問題[J].才智,2013,10(07):11-12-18.
[7]李夢姣.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的會計處理[J].對外經貿,2012,05(06):146-147-154.
[8]劉兵全.企業非貨幣性資產交易處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4,12(07):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