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美》一書是朱光潛于留學期間寫成的。在這部篇幅并不甚巨的書中,他并沒有用嚴肅的學術語言,而是用一種更像朋友間暢談的口吻,用一種明白曉暢的語言,由淺入深地去解釋他所堅持的思想。全書由十五個小章節組成,大體可以分為六個部分:前三章為對美感產生的條件的分析,分別是審美時態度、與被欣賞事物的距離以及移情作用;第四、五、六章是講解幾種與美感相似的心理感受,分別帶有實用主義意味的快感、聯想以及欣賞與批評考證的關系;第七、八章為美與自然關系的討論以及自然美和藝術美的區別和聯系;第九章在簡單討論欣賞與創造的關系后,進行比較總結,發現藝術與游戲的相似性;第十到十四章為藝術創造的各種條件;第十五章為全書的總結,提出了一個深刻的問題:人生的藝術化。《談美》一書不僅提及美學中審美與藝術創造的關系,更進一步闡述了藝術與人生的關系。文藝創造不光是用審美的眼光去發現藝術,更是用審美眼光去發現人生的過程。朱光潛先生將美學與人生相聯系,提出了一種全新的、面對藝術與人生的態度。
1.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泛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2.毫厘之差,微妙所在。 在這種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們可以見出生命的造化。把這種生命流于語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于言行風采,就是美滿的生命史。
3.“風行水上,自然成紋”,文章的妙處在此,生活的妙處也在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樣的人,感到怎樣的情趣,便出現怎樣的言行風采,叫人一見就覺其諧和完整,這才是藝術的生活。
4.他不但能認真,而且能擺脫。在認真時見出他的嚴肅,在擺脫時見出他的豁達。
5.偉大的人生和偉大的藝術都要同時并有嚴肅與豁達之勝。晉代清流大半只知道豁達而不知道嚴肅;宋朝理學又大半只知嚴肅而不知豁達。
6.真理在離開實用而成為情趣中心時就已經是一美感對象了。
淺論朱光潛《談美》的文藝思想(節選)
□唐 樂
美本是虛無與縹緲的,如何去理解美的內涵,朱先生給我們舉出了一個相當生動的例子,對于古松的看法,分別是實用的、科學的、審美的。在前兩種態度中,人與物發生了實際效用的聯系,是探求物的實用價值,在這種情況下,古松即成木料和顯花植物,它的存在并不是獨立于人的需求之外,這樣就無法欣賞到古松的美感。朱先生談到只有人與物不發生實際效用的時候,人才能真正去欣賞事物所具有的美感。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說明對于美感等人生境界的追求必須要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需求被滿足的情況下才能出現,這勢必要求對于美的期望與欣賞不能帶絲毫世俗的雜質。但究竟什么是美?怎樣發現美?朱先生提出了一些先決條件。首先,就是審美對象和實際人生的距離,這距離也有很多種,例如,與審美對象所接觸的時間、處于何種位置觀察審美對象等,都會決定我們對于審美對象的態度是欣賞還是厭惡。“總而言之,美和實際人生有一個距離,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須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對審美對象最佳距離的尋求可以說是對審美對象了解的過程,這是一種動態的變化過程。當我們對于審美對象太過熟悉或太過陌生的時候,都不能準確地去欣賞。其次,是欣賞與表達的距離關系。審美是一種于精神內化的情感體驗,欣賞的結果大多是審美者的精神產物,怎樣表達出來?方法便是審美者的理性思維與感性情感的分離。讓理性的思想跳脫出感性的審美,在一個適當的距離去觀察審美過程作用于情感上的變化,而后通過語言、音樂、繪畫等等途徑表達出來,這就是藝術形成的過程,也就是發現美的過程。
在此基礎上,朱先生又解釋說明了審美感受的形成過程中演繹出的變化。在人的審美過程中,主觀帶有的幾分創造性會融入對客觀事物的接受過程中。“極平常的知覺都帶有幾分創造性;極客觀的東西之中都有幾分主觀的成分。”對進入思維的外界事物的形象,主觀思維的創造性造就了千變萬化的情感體驗。但客觀事物終究是固定的,好比山就是山,千百年來它也不太會變化多少。人在欣賞客觀事物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宇宙的人情化”,而這種情感的生成又需要“移情作用”。“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覺得外物也有相同的情感。”在不帶功利色彩的情況下,對客觀事物賦予情感,喜怒哀樂的演變也就讓客觀事物時時處處充滿變化與新奇,對于客觀事物的審美挖掘也就能夠做到生生不息,因為對于相同的事物,每個人對其所賦予的情感都是不一樣的。無論是欣賞自然美還是藝術美,唯有將“我的興趣和物的情趣回環往復”,才能將自我的感覺、知覺外射到客觀事物上去。
在談到考證與欣賞的關系時,朱先生列舉了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例子,提到自幼愛好文學,留學之初以為文學批評的課程可以學習到審美鑒賞方面的知識,不料老師卻重視所謂的版本考證,這和他的求學思想大相徑庭。其中朱先生列舉出學習到的關于莎士比亞的文學批評,只有不斷的作品版本、寫作來源、作者生平等有關考據學的知識。在朱先生看來,文學批評的要點不在作品的寫作背景研究,而在作品本身。西方的文學寫作背景考證就與朱先生所理解的文學批評有很大的出入。朱先生認為對于文學作品中“美”的欣賞應該是不帶現實需求的獨立的純精神思考,這樣才能看到作品所具有的獨特的精神價值。這種獨特的精神價值應該是作品所營造的意境,而這意境的營造是要借優美的文字;通過閱讀在人腦中由思維而產生的虛幻“實景”就應該是欣賞的過程。欣賞的過程本身不帶任何實用的、功利的因素,只關注作品本身及其借由文字所營造出的特有“實景”。
朱先生認為,過多的考據學知識的運用便削弱了這樣一種純粹的審美意識,因為在對背景的考證中,一種實用的思想就會侵入審美過程。如果說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過多的考證是不是就會削弱“哈姆雷特”的萬千變化,他的形象會不會因此而變得固定,沒有了變化?審美最吸引人的一點就是它的不確定性,我與他人所見相同,但內心的感受不同,在頭腦中幻化出的世界也不相同,這才是審美的真正內涵。考據對于審美是有幫助作用的,朱先生也肯定了這一點,但這不是欣賞的本質。“考據所得的是歷史的知識。歷史的知識可以幫助欣賞卻不是欣賞本身。欣賞之前要有了解。了解是欣賞的預備,欣賞是了解的成熟。”考據可以說是欣賞得以進行的前提,但一味地考據會扼殺思想的創造、束縛思維的散發與延伸,從而將欣賞限定在一個相對狹小的空間,這是與審美當中的創造性背道而馳的。
考證的態度是冷靜的、經過反復思考的,但審美欣賞的態度是憑借思維創造性。這兩者都是審美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考據批評不是欣賞的全部,但是欣賞包含著考據批評。
(選自《學理論》2014年第32期)
讀后一思
《談美》一書完整表述出對于“美”這一概念在人的主觀情感中產生的完整過程以及如何去追求美感和追求美感的最終結果,不僅給我們提供了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書中指導意見去評述周遭的事物的方法,也為我們深入理解文藝作品提供了一些實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