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燕
摘 要:手偶游戲是幼兒喜聞樂見的一種游戲活動。手偶是供幼兒游玩的各種毛絨玩具、布制玩具等,通過在手偶游戲中與手偶進行互動和對話交流,幼兒的講故事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等有所提高。論述了通過手偶游戲來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手偶游戲;幼兒;語言表達
手偶游戲具有良好的互動性。孩子在玩手偶的過程中,如果能眼到、手到、心到,那么他記憶故事和講故事的能力、記憶兒歌等的能力都會大幅度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也相應地有所增強。那么,在手偶游戲中,怎樣讓幼兒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呢?
一、師生一起演出手偶戲,鍛煉幼兒的復述故事能力
幼兒教育中,有很多經典的故事,例如《小紅帽》《狼來了》《白雪公主》等故事。在手偶游戲中,可以尋找與這些故事相關的手偶,比如,找來布制的小紅帽、毛絨玩具“狼”、洋娃娃“白雪公主”等,教師與幼兒一起對故事進行分角色扮演。
例如,在《小紅帽》的故事中,由教師扮演外婆,由幾名學生分別扮演小紅帽、獵人和大灰狼,扮演的過程中盡量穿戴相應的服裝和道具進行扮演。通過逼真的情境和氛圍鍛煉和加深幼兒對故事的記憶能力,刺激幼兒的語言能力,讓他們能夠學會角色扮演,記住自己角色的臺詞,復述故事的情節和內容。
二、臨時編故事,鍛煉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對經典的故事進行表演主要是鍛煉幼兒的記憶故事能力和復述故事能力,而臨時編故事則能鍛煉幼兒的隨機應變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比如,老師手里拿著小豬的手偶先開一個頭:“我是從森林里出來的小豬,要去集市上買吃的東西,可是不知道路……我走啊走,遇到了小白兔,小白兔你知道怎么去集市嗎?”這時被老師所問及的、手上拿著小白兔的孩子一般就會思考著作出回答,比如,他會說“往這邊走”“往那邊走”,或是“應該往左走”“應該往右走”之類的話,也有些幼兒會說一些自己熟悉的地名。當幼兒說“往右走”之類的話時,老師再接著問:“一直往右走就可以走到集市了嗎?還是需要拐彎?”這時幼兒又會根據老師的提問作出相應的思考和回答。
臨時編故事時,教師層層遞進,隨機應變,鍛煉幼兒的應變能力和回答能力、口語表達能力。
三、師生一起制作新手偶,制作過程中鍛煉幼兒的語言能力
日常所見的手偶多是從市場上買來的成品,幼兒對其進行直接玩耍。直接買來的手偶成品不一定是幼兒所喜愛的樣式,所以,老師可以帶領幼兒一起制作一些簡單的手偶。
利用幼兒園里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比如,毛巾、紙杯、棉花、海綿、廢舊的衣物、毯子等。制作的過程中,幼兒會不斷地表達他希望將這個手偶制作成什么樣子,比如,用毛巾包裹棉花制作手偶時,在老師裁剪的過程中,幼兒會不斷地說他希望將這個玩具裁剪成什么類型,哪里要有一個角,哪里要留一根尾巴;在老師將要縫合時,幼兒又會說他希望哪個位置縫得嚴實一點,而哪個部位不要縫上。
比起從市面上購買的手偶來說,自制手偶不僅能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而且在制作的過程中,幼兒會不斷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語言表達能力也有所提高。
手偶是幼兒所喜愛的一種玩具,可依托手偶與幼兒一起做游戲,比如,教師與幼兒一起分角色扮演一些經典的幼兒故事,以手偶為角色臨時編故事,帶領幼兒一起制作簡單的手偶玩具等。在角色扮演和制作手偶的過程中,通過讓幼兒復述故事內容、對教師的提問作出思考和回答,不斷與教師交流,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楊暢.音樂手偶劇:特殊兒童假想游戲的創新[J].現代特殊教育,2015(05).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