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芳
新課程對教材的一大特色改變,就是在語文、數學學科中增加了綜合性學習內容,其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這個新興的課型,對于很多老師來講無所適從,如何把此類課型上好,讓學生在綜合性學習中得到更大的收獲。
一、要精讀綱要,理解其精神
作為綱要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教材中增加綜合性學習類型,有著其重要的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一方面對當前教育改革中已經陳舊的,不合時宜教學行為的一種改變,另一方面也是對培養學生具有創新精神,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體現。所以作為任教教師必須深刻理解其精神實質,才能在實踐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要熟讀教材,透徹理解其編寫內涵
語文教材中增加的綜合性學習,根據其年級不同,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了不同的內容,其基本原則是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班級到校內,再到校外,從單一學科到綜合學科,涉及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作為教師,只有深刻透徹理解編寫內涵,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挖掘教材中深層次的東西,指導學生開展好綜合性學習。
三、教師準備充分,了解學生現狀
教材編寫中的綜合性學習內容,覆蓋全國城鄉各個地域,所以對于同一本內容不同地域的孩子參與,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在教學上做一些調整,要充分根據所在地域的學生特點、生活經驗、知識程度、社區資源條件等內容綜合考慮,選取最適合學生,最接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準備教案,設計學習方案,對某些校外開展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可以借助外部力量,增加師資或者社區特殊人才。
四、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綜合性學習是語文學科中獨立形式存在的一種課型,與識字、閱讀、作文等課型一樣,所以教師在具體的操作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體現綜合性,這在一定程度比單純的識字寫字、閱讀教學更要展現綜合性特點,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教師就是課堂的參與者、指導者,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
五、區別于綜合實踐活動課
綜合性學習,在教師是否操作,很多老師把語文課中的綜合性學習當作綜合實踐活動課來上,以為語文中的綜合性學習也就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其兩者又聯系也有區別,其共同點都重視學生的活動實踐,都涵蓋寬廣的范圍,兩者有相通的部分,不同點是綜合實踐活動課體現創造性、生成性,從主題確定到計劃擬定,到最后的匯報交流,均是學生操作,而語文中的綜合性學習其局限性還是在教材和教師的框架中,而不是脫離教材,有其目的性、針對性、成果性。
綜上所述,作為小學教師,只要熟透綱要精神,精確挖掘教材內涵,充分了解學生現狀,依據當地區域實際,以學生為主體,摒棄傳統教學模式,就一定能在綜合性學習課堂中綻放絢麗的成果。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