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赫明 尹華
摘 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當代中國政治發展的思想靈魂,它為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水平直接關系到當代中國政治發展的成敗。研究了當代中國政治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取得的巨大成就,并指明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只有緊密結合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建設實踐,才能實現真正的創新和發展。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政治發展;民主政治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的我國政治發展歷程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政治發展的堅實基礎,也為我國政治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甚至可以說,我國政治的發展歷程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具體而言,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我國政治發展共經歷了如下三個階段:
(一)確立及初步發展階段
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確立及初步發展階段,這一階段中,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的國家政治形態,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和經濟理論體系,為中國政治發展奠定了基礎和前提。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我國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政治協商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民主政治制度體系,同時制訂了階級斗爭的無產階級專政政治體系,包括土地革命、“三反”和“五反”等,進一步鞏固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無產階級政權。直到1956年土地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正式確立和初步發展,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發展實踐的根本結合。
(二)曲折發展階段
1957年到1977年是我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政治發展的曲折時期,這一時期由于經驗的不足和思想立場的波動,我國政治生態滋生了一些有悖于馬克思主義政治思想主旨的事件,使得我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政治發展出現了挫折,如人民公社、大躍進,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嚴重偏離甚至違背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要求,使得我國政治生態發展發生嚴重倒退,既違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也違背我國社會主義發展實際。這一時期錯誤地認識了我國社會主義的主要任務和矛盾,背離人民當家作主和為人民謀福祉的根本政治目標和任務,使得扭曲了的無產階級專政甚囂塵上,真正的人民民主專政政權體制蒙塵,法治生態同樣不復存在。
(三)發展階段
1978年黨中央在鄧小平同志的帶領下全面撥亂反正,全面肅清錯誤的政治思想,重拾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體系,重新研究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實際情況,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重新確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政治理論,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的新的融合和歷史性飛躍,即形成了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是具有現代性和戰略性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理論,是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選擇和明智選擇。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之下,我黨繼往開來,繼續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指導我國社會主義新的實踐,相繼創立創新了“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八榮八恥”、“依法治國”、“構建和諧社會”等重要和先進的思想成果,形成了新世紀的全新的、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理論武器。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的現代政治發展方向
我黨正是積極秉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形成了卓越的社會主義政治理論體系,進而帶領中國人民走向了社會主義道路,走向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發展道路。而在現代社會,馬克思主義同樣為中國現代政治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一)現代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要求是人民當家作主
用現代民主政治的眼光審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際上就是民主政治不斷動態地契合和適應現代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過程。依照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人革命的目標就是建立無產階級為領導的民主政府,實現無產階級政治統治。以毛澤東為首的黨的多代領導集體都把建設民主政治作為我黨執政為民的根本任務,作為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理論武器,只有堅持民主,讓人民來監督黨的領導,也就是真正的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才能確保政治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現代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也就是人民當家作主,是平等和法治,是公正和公平,是正義和和諧。我國社會主義現代民主政治所追求的這一過程和目標也恰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內涵,即無產階級領導的民主政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現代政治發展的正確方向和未來趨勢。
(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要循序漸進
馬克思主義強調,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能是一帆風順的,都是一個循序漸進、螺旋式發展的過程,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也是如此。我黨積極順應時代需求,秉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政治基礎和前提,緊密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實際,循序漸進地發展、創新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理論體系。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民主制度化、法制化的立場原則;黨的十二大進一步提出改革完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和領導制度;十三大則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特色的民主政治;十四大提出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和法治改革進程;十五大確立了“依法治國”的根本國策;十六大強調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意義;十七大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確保人民當家作主權利的重要任務目標;十八大提出構建法治社會、和諧社會的使命。這一系列舉措有力地證明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堅實步伐,同時也表明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步發展的過程,需要我黨帶領人民群眾共同奮斗,穩步前進,既要遵循客觀規律,也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努力爭取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全面勝利。
(三)民主政治需要制度保障
中國有幾千年的封建思想傳統,影響深遠,而相比之下民主法治的歷史相對較短,因此構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要依靠切實的法律法規、政策制度體系加以保障。我國已經秉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構建了相對完整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系,然而要真正實現這些目標,切實履行這些政策舉措,確保社會主義政治生態健康、長效發展,就一定要重視人民群眾對民主的正確認識和形成自覺意識,依賴人民群眾這一社會主體的精神民主實現社會主義的民主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出,政治發展通常有兩種渠道,一是政治革命,二是政治改革。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顯然需要的是政治改革。而改革必然要觸動固有利益,必然要改變上層建筑結構,因而就需要制度加以切實保障,推進,協調和解決整個改革中出現的矛盾核問題,確保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健康穩步發展。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主要急需解決的是經濟發展的問題,而政治改革就是要革除掉不適合經濟發展的上層建筑,建立全新的現代政治制度推進經濟發展,解決民生問題,促進社會主義事業一路向前。
三、結論
馬克思主義必須是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必須是切合中國實際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用中國政治發展實踐的新經驗、新問題、新條件,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創造出切合中國實際條件,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再運用這些理論去指導中國的政治發展,將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越走越寬廣。(作者單位:長春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李紅衛,張良.尊重人民群眾實踐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根本動力探析[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01)
[2] 陳述.循序推進與重點突破:從軌跡看改革理論傳承[J].改革,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