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晨
摘 要:當同時代的作家試圖創作帶有鮮明革命意識形態色彩的作品時,蕭紅卻站在歷史的高度,注意到了我們民族自身的蒙昧與惰性。《生死場》正是一部很好地呈現民族惰性的經典之作。在這部作品中,作家把原始的生命狀態與國民性格無所規避地放到了列強的刺刀下捶打檢驗,也因此體現了作家反思與重塑國民靈魂的精神品格。
關鍵詞:蕭紅;惰性;生死場;國民性格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1-0-01
蕭紅作為黑土地孕育的女兒,一直對農民的命運給予極大的關注,為此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蕭紅與魯迅精神氣質的相似性。但盡管魯迅對中國農民的命運也是深切同情的,但魯迅是自覺地以一個知識分子的身份去悲憫這些人物,所以魯迅往往是以一種隔岸觀火的心態去塑造他筆下的農民形象,批判更為理性與客觀。相對來講,來自民間的蕭紅更多的是以農民一份子的心境去剖析她的家鄉生活,所以她在表現農民的愚昧與落后的同時,也有著自身難以逾越的鴻溝,這種矛盾的復雜性使得蕭紅的作品具有極強的沖擊力。
一、“動物性”心態與人性的扭曲
在文壇享有極高聲譽的中篇小說《生死場》正是這樣一部極具有沖擊力的作品。在這部作品中,蕭紅深入細膩地展現了與鄉土自然相對應的鄉土大眾的心態。與眾不同的是,蕭紅筆下的國民心態是通過一種帶有原始生命氣息的動物性心態予以展示的。蕭紅集中筆墨刻畫了一群“蟻子一樣的愚夫愚婦們,他們糊糊涂涂地生殖,亂七八糟地死亡。”“人和動物一樣忙著生,忙著死。”而且蕭紅筆下的勞苦大眾似乎與政治和社會毫無瓜葛,更談不上革命和歷史拯救的希望,而是被因襲的傳統觀念束縛著,直到在侵略者的鐵蹄踐踏之下,這種動物般的心態才有了初次覺醒,但這種覺醒并不意味著政治上的覺悟,而只是處于在一個從動物性心態剝離出來的初級階段。
并且在《生死場》中,蕭紅又揭露了另外一種非人的生命狀態——人的生命的異化。從而深刻地揭示出鄉土大眾的病弱心態。本是世界上最偉大無私的母愛,在冰心眼中具有著至高至上的偉力,但在《生死場》中母親們更像是孩子們的敵人,在王婆看來孩子的生命還不如菜棵,在這些農民的眼里,土地與牲口的價值要遠遠大于人的價值。更令人悲哀的是這群鄉土大眾并未意識到這種生存狀態本身的可悲性,由此體現了蕭紅對愚昧麻木的國民靈魂的深深地憂慮與思考。
二、女性命運的悲劇性與“奴性”心態
在討論蕭紅作品中的國民心態時,鄉村女性是一道不可忽略的風景。小說《生死場》以生活畫面的形式展示了農村婦女的悲慘命運:月英本是一個美麗的女子,卻終被折磨成為一個眼球和牙齒變綠的魔鬼,最后慘然死去;在金枝丈夫的眼里,她更像是一塊肉,最后走投無路當了尼姑。作家就是有意將一幅幅觸目驚心的畫面推到人們的面前,揭示出男權社會中男性對于女性的摧殘與壓制。我并不否定創傷性的記憶對作家創作的影響,從而也更加凸顯作家身為一個女性對不公平的社會的反抗與控訴。
女性的悲劇命運也造就了她們的“奴性”心態。我們這個民族由于長時期處于在蒙昧之中,使得農民對命運只是一味地屈從。尤其是被框定在“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倫理道德之下的傳統女性。二里半的女人麻面婆就是這樣一個恪守傳統的女性,她對丈夫唯命是從,在丈夫面前“像一堆蠟消融下來”,作家顯然對這種國民心態是持有批判態度的,說麻面婆說話,“就像讓豬說話一樣,也許她喉嚨組織法和豬相同,總是發著豬聲。”可見蕭紅創造這個人物時流露出了尖銳的諷刺,暗示了作家對傳統女性“美德”的批判與否定,在作家看來,生命對他們來說已經沒有絲毫意義與價值。
三、國民心態中的潛在力量
蕭紅雖然將國民心態中最丑陋的一面撕破了給人們看,但她在揭示與批判國民性的時候并沒有對民族的精神失去信心。恰恰相反,蕭紅對自己的故鄉是深深眷戀的,對家鄉人民也是充滿深切的愛的,所以作家在《生死場》的后半部分筆鋒一轉,以一種近乎割裂的方式講到了東北抗日斗爭,隨著日寇的侵入,村落封閉的生存狀態被打破,農民們也開始逐步覺醒,救亡圖存。這是覺醒意識雖然只是流于表層的,卻表明了他們終于努力以“人”的姿態站立起來。這種不自覺的抗爭意識也正是蕭紅對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個獨特貢獻。
魯迅先生在為《生死場》作序時寫道:“北方人民的對于生的堅強,對于死的掙扎,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對于這個描述,我認為在王婆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她曾因為丈夫趙三對東家感恩戴德,對其“奴性”心態深感失望。后來因為兒子被官府捉去槍斃而選擇悲憤自殺,又以堅強的意志參加了抗日活動。而在這群鄉土大眾身上爆發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力量,在蕭紅看來,這種民族覺醒的精神是可以成為建設新民族的力量的,也是蕭紅所極力贊揚與推崇的。
四、結束語
《生死場》反映了處于日寇鐵蹄下的東北人民的悲慘遭遇,表達了作家對侵略者的仇恨、對父老鄉親的懷念以及早日收復國土的強烈愿望。在作品中蕭紅深得魯迅先生“改造國民性”思想的影響,有意將這種國民劣根性放在日軍的刺刀下暴露無遺,難能可貴的是,作家又竭力表現出民眾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意識的萌動與初醒,盡管他們的覺醒是那樣的不健全,但在蕭紅那里足以體現出我們民族的韌性與生命的張力。這也正彰顯了蕭紅作為女性作家的巾幗豪氣與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1]胡風.生死場讀后記[M].花城出版社,2009.
[2]肖風.蕭紅傳[M].百花文藝出版社,1980.
[3]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