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盛唐時期我國國力空前強盛,文化包容度也日趨提高,西域文化不斷進入中原地區,與漢族文化融合在一起。西域文化憑借其獨特地藝術風格,成為盛唐文化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生活在這個盛唐時代的“詩仙”李白,憑借其深切的感受、浪漫的想象、澎湃的激情、高超的創作技巧,將這些西域文化加以展示,并流傳至今。研究李白詩詞中的西域文化對于探究我國的詩詞藝術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因此,本文從李白詩詞中西域的酒文化、樂舞文化、西域名物等方面,全面探究了李白詩詞中的西域文化。
關鍵詞:李白;詩詞;西域文化
作者簡介:齊海棠(1981-),民族:蒙古族,學位:文學碩士,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人,職稱:高校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1-0-02
在安史之亂以前,唐朝統治者一直奉行對外交流政策。唐太宗曾表明對邊疆少數民族的政策是:“愛之如一”。唐朝統治者尤其關注對西域地區的統治。據典籍記載,李白的先祖曾流徙西域,他們一方面受到了西域文化的影響和滲透,另一方面也將中原文化帶到了西域地區。李白的先祖中也曾有人與西域人通婚,因此,在唐代著名詩人李白身上很有可能流淌著西域的血液。同時,李白在其父親的影響下,也深受西域文化的感染。在父親的指導下,李白對西域地區的語言頗為熟悉,因此,當他來到長安時,就常與胡人交往,到胡人的酒鋪中喝酒,用西域語言與胡人溝通交流。深受西域文化影響的李白,已經不再只是一個謹守禮法、浸染儒學、循規蹈矩的唐代文人,而成長為一個豪邁熱情、文武雙全、浪漫灑脫的偉大詩人。其詩詞作品中也有西域文化的掠影。
一、李白詩詞中西域的酒文化
唐詩研究者葛景春在其著作《李白與唐代酒文化》中提到,在李白的詩詞著作中,有111處提到醉字,115處提到酒字,22處提到酌字。例如在《對酒》一詩中提到:“蒲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在唐代“叵羅”、“蒲萄酒”顯然都屬于外來物。釀制葡萄酒的葡萄多產自西域地區。相傳,公元前2世紀,張騫將葡萄從大夏帶入了中原地區?!柏狭_”原產于西域,后傳入中原地區。在魏晉時期上流社會中貴族宴飲時就已經開始使用金、銀叵羅等奢華的酒器,這一奢靡風氣傳至盛唐,經久不衰。在李白的《客中作》一詩中又提到:“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琥珀”、“郁金香”亦非中原之物。郁金香起源于印度及波斯附近地區。貞觀15年及天寶2年,天竺等過都先后向唐朝貢獻過郁金香。到了貞觀21年,唐朝一些釀酒者就將郁金香加入釀酒工藝,用以增加酒的香味。李白在其詩詞中描述的正是這種帶有郁金花香的酒品。典籍記載,琥珀產于拂林,李白在《客中作》一詩中提到的琥珀則是來自于波斯地區。
二、李白詩詞中西域的樂舞文化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詩歌與樂舞歷來密不可分,尤其是在盛唐時期,詩歌與音樂、舞蹈都得到了空前發展。唐詩中有大量關于樂舞的描述,“詩仙”李白的詩詞作品中也有許多以樂舞為題材的作品。尤其是其關于西域樂舞的描述,更讓我們透過這些瑰麗的詩句看到了當時繁榮輝煌的西域樂舞。李白關于西域樂舞的描述中,有許多涉及到笛聲的詩詞作品。笛子作為我國傳統樂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是從西域傳入中原地區的,這在很多典籍中都有記載。例如《舊唐書》中就曾提到:“笛,其原出于羌中?!痹诖薇摹豆沤褡ⅰ分幸灿邢嚓P記述:“橫吹,胡樂也。張博望入西域,傳其法于西京?!蓖ㄟ^以上記載不難推斷,唐代的笛子就是源于西域地區的橫笛。
李白的詩詞作品中有5篇描寫笛聲的,即《金陵聽韓侍御吹笛》、《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春夜洛城聞笛》、《青溪半夜聞笛》、《觀胡人吹笛》。在這些詩詞作品中,詩人李白一改往日灑脫浪漫的詩風,而是透過笛聲抒發了一種淡淡的思鄉之情,形象生動地表達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寂寞孤獨之感。例如,《觀胡人吹笛》中寫道:“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聲。十月吳山曉,《梅花》落敬亭。愁聞《出塞》曲,淚滿逐臣纓。卻望長安道,空懷戀主情?!鄙茦返暮舜底嗥鹆说亚?,這首笛曲中摻雜著一半的秦聲,臨近十月,吳山熹微的晨光中,這首名為《梅花》的笛曲飄然落在寂寥的敬亭中,本就滿心愁苦之人聽到了《出塞》的笛曲,怎能不黯然淚下。起身遠望通往長安的道路,空有一腔戀主情結,卻又有誰能知呢。李白在這首詩中運用虛實結合的創作手法,塑造了一個漂泊在外孤獨寂寞的游子形象,這個游子對朝廷的忠誠與向往更使人嗟嘆。常年游歷在外的李白必定時常懷有一種孤獨漂泊之感,當收到外界因素感染時就會引動愁緒,因此,當李白聽到悠揚綿長的笛聲時,不自覺的寫下這首散發著淡淡哀愁的詩作。再如《春夜洛城聞笛》中對笛聲的描繪:“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這是誰家在吹奏玉笛?悠揚的笛聲隨著春風飄灑在洛城的各個角落。漂泊在外的人聽了這首《折楊柳》,怎能不思念自己的家鄉呢?李白將自己的一腔故園情融會到這悠揚的笛聲中,使整首詩形成一個悠遠的意境。
同樣的《折柳》笛聲還出現在李白的《塞下曲六首》中:“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薄墩蹢盍放c《梅花落》原本都是保存在漢樂府中的音樂,自漢代開始逐漸傳入中原,經過漢文化的浸染與改編,逐漸成為表達鄉愁的著名笛曲。這些笛曲流傳到唐代,或許已經與西域曲風有所區別,但其與西域仍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能激起漂泊游子的心靈共鳴。正如這首《塞下曲六首》中所描述的:雖然已經到了五月天氣,但天山上依舊飄灑著漫天大雪,此地沒有任何花朵開放,留下的只有逼人的寒氣,空中突然傳來笛曲《折楊柳》,曲調甚是凄清。深處邊疆的游子也只能依靠這悠揚的笛聲,想象故鄉春天的楊柳之色了。透過這首曲調,詩人濃郁的思鄉之情就被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三、李白詩詞中的西域名物
李白詩詞中的西域文化除了涉及到西域的樂舞和美酒之外,還有許多西域物品散落在其詩句之中。這些閃耀著異域光彩的西域名品也為李白的詩歌增色不少,增添了李白詩歌的浪漫色彩。例如《寄遠》、《白胡桃》、《金銀泥畫西方凈土變相贊》、《客中作》、《秋浦歌》等詩作中均有許多關于西域物品的描繪。李白在《秋浦歌》中以充滿情趣的筆調提到了產自西域的錦駝鳥:“秋浦錦駝鳥,人間天上稀。山雞羞澡水,不敢照毛衣?!边@里所描寫的“錦駝鳥”就是產自于西域的鴕鳥,《后漢書》記載漢朝時鴕鳥由安息國進入中原地區,發展到唐朝,這種錦駝鳥依然被視為一種珍貴的禽鳥?!肚锲指琛分械倪@只來自于西域的高貴鴕鳥是世間稀有的,讓那些對著倒影自我陶醉的山雞自慚形穢。其實李白在這里是用錦駝鳥比喻那些才華橫溢的博學之士。此外,李白在其《寄遠》一詩中還記述了另外一種西域鳥禽:“寄書白鸚鵡,西海畏離居?!笔冀K提到的白鸚鵡主要源于印度尼西亞及西亞的褥陀恒。除了來源于西域的珍貴鳥禽,還有蔥河古道、月支天馬、天山雪草、車渠琉璃、條支之戰、玻璃和瑪瑙、伊蘭接離等西域事物。西域的黃金時代已經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遠去,但詩人李白卻以其高超的詩歌技巧記述了這些文化和歷史,讓這些閃耀著異域光芒的事物得以流傳至今。
參考文獻:
[1]張希琪.李白詩詞創作中的西域文化淵源 [J] 山西青年,2014
[2]吳玉貴.白居易“氈帳詩”與唐朝社會的胡風 [J] 唐研究,2001
[3]魏嶸.細雨春風花落時 揮鞭直就胡姬飲——淺談李白詩歌的西域想象 [J] 情感讀本,2014
[4]沈品道.淺談李白詩歌豐富奇特的想象力 [J] 中學教學參考,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