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我國近現代先鋒主義流派代表作家的余華,一直以來都以其敏銳的洞察、獨特的視角和犀利的語言深深打動著我們。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品《活著》,更是殘酷的讓這個故事里的主要人物都在這個叫做“活著”的故事里紛紛死去。小說以主人公徐福貴多災多難的一生為主線,展現了一個落魄的家庭在百年的大時代里的顛沛流離和情感生活。
關鍵詞:余華;福貴;情感寄托
作者簡介:江云龍(1993-),男,山東濟寧人,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5-0-01
“暗中時滴思親淚,只恐思兒淚更多。”在小說《活著》中,親情,毫無疑問是貫穿始末且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從開篇福貴的浪蕩行徑開始,雖然生活一直多災多難,但是祖孫四代濃濃的親情卻從未減淡過。一開始,少爺福貴在賭場里揮霍干凈家財后,母親卻還在心疼著他,不去怪兒子反倒怪他的父親“上梁不正下梁歪”,只是對兒子說:“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而父親雖然被福貴氣得臥床三天,卻也沒有對他置之不顧,仍忍著巨大的悲痛幫他清算抵債。只是要求他要將所欠的債款換成兩大筐的銅錢,而這用心良苦的目的,卻是要讓自己的“孽子”可以明白“錢來得千難萬難”的道理。老兩口都還說,雖然祖祖輩輩多少代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萬貫家財已經被兒子揮霍一空了,但只要是人都還在,只要人都還安然無恙,再窮再苦也一樣會幸福。
父親死后,母親也患了重病。福貴本想進城去給母親請大夫,卻不想被國軍強迫去“拉大炮”。戰爭中,福貴多少次都是與死神擦肩而過,但他卻能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中、在饑寒交迫的雪地里活下來,或許是因為他始終都記得老全的那句話:“只要想著自己不死,就死不了。”所以雖然他連自己身在何處都不清楚,但他就這樣一直“想著自己的家,想想鳳霞抱著有慶坐在門口,想想我娘和家珍。”正因為始終保留著對家人的無比牽掛,滿懷著對親情的強烈渴望,福貴才有了無論如何都要活著的動力和勇氣。
從戰場上回來,母親卻早已撒手人寰多年。本來以為親人的離世最多發生在年邁的父母身上,卻沒想厄運仍然籠罩著整個家庭。唯一兒子有慶的慘死,徹底擊潰了福貴的承受底線。悲痛欲絕的福貴抱著有慶在回家的小路上“走走停停,累了想把有慶放在背上,可心里就發慌。生怕他突然醒來他不知道,生怕兒子不知誰背著他而害怕,”所以“不能不看著他”。回到村子里,又因為害怕身體已經羸弱不堪的妻子承受不了這次劇痛,就決定自己一個人獨自忍耐,悄悄地把有慶埋在了村西的自家祖墳。小說中對于福貴掩埋兒子的描寫細致入微:他先用衣服把有慶輕輕包裹好,再輕輕放進挖好的深坑里,接著用手把土一點點慢慢地蓋上去,最后生怕硌到有慶,還要把剩下的小石子都給撿出來。這深厚濃烈的如山父愛,這無微不至的舐犢情深,無一不令讀者黯然落淚。
古人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作為《活著》里貫穿通篇的另一條主線,福貴與家珍刻骨銘心的漫長愛情同樣讓讀者無比動容。在小說看似簡潔樸素的描述里,我們卻真切地看到了一道真摯愛情投射出來的迷人光芒。“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在福貴揮霍干凈萬貫的祖產之后,在父親的苦苦逼迫下,原本也是千金小姐的家珍卻仍能保持和自己的男人一生相濡以沫,同甘共苦,這是多么的難能可貴啊!現實生活中充斥著多少不可預期的陷阱、眼花繚亂的誘惑以及層出不窮的難關。因此,能夠做到真正不離不棄的兩個人,當然有資格要求我們送上最真誠的尊重和最衷心的祝福。在《活著》里,并沒有男女主角花前月下的浪漫相會,也沒有甜言蜜語的互訴衷腸,更沒有海誓山盟的虛言妄語;有的,也只是零星的只言片語的問候以及一兩句觸人心魄的安慰。我想,這也許才是愛情最初的真正本質: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從《活著》苦難的愛情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也許誠摯的愛情才是真正值得我們一生追求的最美好最浪漫的幸福。
《警世通言》中寫道:“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結者,謂之知心。”回顧福貴的人生經歷,不論是青年的年少輕狂還是暮年的窮困潦倒,都始終沒有離開友情的陪伴。作為同一個戰壕里出生入死的戰友,春生絕對是福貴當之無愧的好兄弟。可是誰又能料想到,一場荒唐的醫療事故斷送了福貴兒子有慶的性命,而春生正是難辭其咎的劊子手。“你欠我們家一條命啊!”這是悲痛的家珍撕心裂肺的哀嚎。但轉眼十幾年,當春生在文革中遭受到了非人的虐待時,一直對他無法釋懷的家珍卻在此刻仁慈的寬恕了他,“春生,你要活著,你還欠我們一條命,你就拿自己的命來還吧!”同樣的一句話,說在此刻是多么的難能可貴。本來是老死不相往來的仇怨,卻在艱苦的患難中得到了解脫。“死的已經死了,活著的就要好好活下去。”家珍的這段話真的令讀者無不動容。
總結:終于,福貴最后還是老無所依了,只能與一頭同樣叫做福貴的老牛做伴。但是在經歷了人生中那么多生離死別的苦難后,他卻仍能以一種樂觀的超脫姿態活著,既沒有怨天尤人,也不去自尋短見。也許,就是因為他把親人們都真真切切的裝在了心窩里了吧。我想他的親人們其實并沒有死,因為他們仍存在于他催促老牛犁地的那一聲聲吆喝聲里,日日夜夜陪伴著他,幫助他可以在回憶中繼續努力快樂地活著。
參考文獻:
[1]余華《活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年.
[2]余華《余華作品集》,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12月第22次印刷.
[3]匿名《余華<活著>的思想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