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文學在長久的歷史變遷中呈現發展變化的態勢,從上古歌謠到后來成熟的詩歌范式,經歷了數千年的變遷。作為中國文學的一部分的詩歌亦然,而這一趨勢在“詩運轉關”的南北朝時期體現得尤為明顯,謝靈運則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關鍵詞:謝靈運;詩歌演進;玄言詩;山水詩;聲色之美
作者簡介:袁曉晴,學校:遼寧大學文學院,專業:中國古典文獻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1-0-01
引言
中國文學史的研究有時具有狹隘性。謝靈運并未得到像李白、杜甫等作家一樣的重視。體現到學術上對謝靈運研究的亦不深入,在研究中國詩歌發展的進程中出現鏈性斷裂。本文通過對謝靈運山水詩創作的分析研究,力圖明確其創作在中國詩歌發展過程中的地位,進而明確其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地位。
一、中國詩歌演進的趨勢
中國詩歌的發展是個漸進的過程,從上古歌謠發展到完整的詩歌體系,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東晉時期玄言詩開始興盛,但其單純為了提出難解的抽象玄理,對于山水的描寫只是作為手段,詩歌轉型成為文學發展的必然。
文學的漸進在于其發展和進步性。突破傳統創作觀念的藩籬并對傳統加以繼承和發展,從而推動文學向前發展。晉宋易代的謝靈運接受了這個任務,并開辟了中國詩歌的另一種創作方式。
二、寄情山水風氣的興起
渡江之后,文人逐漸淡忘國仇家恨的悲痛,同時淡化對政治的熱情,融入大自然中寄情山水,追求的是一種恬淡自如的生活方式。謝靈運身處晉宋易代的動亂時代,宋初劉裕壓制士族勢力,謝靈運被降為侯爵,所以政治抱負得不到施展。他處在一種痛苦的生活狀態下,于是索性縱意林間,寄情山水,肆意遨游。
謝靈運的山水詩所描寫的都是自己游歷山川時的所見所聞所感。通過對眼前之景做深入具體地描繪,展現投身自然的美好,同時也表現自己淡淡的愁緒和“有志不獲聘”的痛苦。翻開了了山水詩的嶄新一頁,顯示了中國詩歌題材不斷開拓的發展特征。
三、由玄言詩到山水詩的演進
南朝時期“詩至于宋,性情漸隱,聲色大開,詩運一轉關也”。從詩歌的題材來說,山水開始跨越玄言這座大山,在詩歌中占有主體地位。從謝靈運的詩歌創作中可以體悟到以下幾點:
(一)山姿水態作為獨立的審美對象的出現
在以往的玄言詩中,山水并沒有作為一個創作主題在詩歌中占有一席之地。而謝靈運就是“沿著以山水景物來體悟玄理這條路來改造玄言詩的,其關鍵一點,就是把玄言詩中概括化、概念化的自然山水景物具體化、生活化的。”
謝靈運的山水詩不僅拋開雜念,靜心關注山水,將山水推到了詩歌創作中的頂端位置,真正實現了山水為主體的創作模式,同時在對山水詩的藝術創造上也做出了種種有益的探討。而且他總是在其詩作題目上盡可能地標明所游覽之地與游覽方式,這表明謝靈運已經有意識地將山水自然景物為主體的觀念明確地傳達給讀者。
(二)“情必極貌以寫物,詞必窮力而追新”和“尚巧似”的山水描寫
觀察謝詩我們可以發現,他主觀上重視山水在整首作品中的地位,寫山就是寫山,繪水就是繪水,并以謹慎的姿態對山水進行細致的描繪。謝靈運的山水,關注的是山水本身的價值,他的山水詩都能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這體現在謝詩的工于鍛煉上。他詩中那些名垂千古的佳句,無不顯示出高超的描摹技巧。
謝靈運的創作使山水才真正作為主角登上文學的歷史舞臺,而不是作為一團模糊的物象為作者要抒發的玄理服務。山水詩替代了“理過其辭,淡乎寡味”(鐘嶸《詩品》)的玄言詩并且從此以后,這是一個重大的轉變。
(三)以山水寄情創作思路的開啟
謝詩不僅在創作過程中自覺提升山水的整體位置,并且將自己的真實情感與山水聯系起來,承接了《詩經》、《楚辭》的風格特征。不僅體現在詩歌最后的玄理,在整首詩歌中也可以發現作者情感的淡淡籠罩。也就是說,謝靈運在寫景本身的字里行間透露出自身情感的取向,將自身融入詩歌中。
傳統的玄言詩往往將玄理放在最后作為全詩的主旨。謝詩雖然仍未避免在全詩結尾處拖上玄言的尾巴,但詩中的景物描寫與所抒發的情感有著某種意義上的內在關聯,是加入了作者情感的真正體驗。
(四)山水詩新描寫范式的形成
謝靈運的山水詩創作有著獨特的模式,他喜歡按時間順序推進游歷山水的進程,在這一過程中塑造或明麗清新或悲苦惆悵的山水景物。從謝靈運的大多數山水詩創作中我們不難發現,先敘述游離緣由或地點,接著描繪山姿水態,最后感悟山水,猶如一篇篇旅行日記,這幾乎是其山水詩的固定范式。
謝靈運的創作模式將相對獨立的山水景物有機結合,情與景之間的“親密合作”,形成了“生活富有景致,而景致中又蘊含生活情趣”的創作思維,避免造成情景的割裂,一定程度上擺脫了玄言的限制。
結論
謝靈運作為“詩運轉關”時期的代表人物,承擔著開創新詩風的重擔,在我國詩歌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實現了中國詩歌從玄言詩到山水詩的轉變,是謝靈運為推動中國詩歌的發展做出的最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胡大雷.《玄言詩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胡大雷.《謝靈運鮑照詩選》[M].北京:中華書局,2008
[3]王鐘陵.《中國中古詩歌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4]馬承五.《詩歌論要》[M].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