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磊+姜洪會
摘 要:《平家物語》主要記載了1156年-1185年的源氏與平氏的政權之爭。通過對文章中特定女性角色的品讀,能夠深入探究日本古代與中世交替時期的社會價值觀,進一步展現了日本女性的無奈與曲折。
關鍵詞:日本女性;無奈;《平家物語》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1-0-01
《平家物語》通過對平家由昌盛走向衰敗的描寫,展現了“盛者必衰若滄桑”的道理,對于人物命運尤其是女性命運的曲折、無力感上升到了“無奈”的韻意。
一、《平家物語》中導致女性特殊歷史地位與曲折命運的社會根源
在《平家物語》中,多處都描寫了男女互贈詩歌的情事,在這種大環境下,女子必然成為男子風雅標準的判斷者,這絕對不是地位低下者能完成的事情。在這個時期,男性高度追捧“風雅”,比如說,平敦盛年僅十五就能通曉樂律,其笛聲優美可以催人淚下,最后,在戰亂中死于非命。文章對平忠度與平敦盛的描寫,都是文章中的精彩章節,對他們的遭遇作者表現出了無限的嘆惋與敬意,日本民間對他們也非常尊敬,將他們視為勇者、英雄,并后來作舞曲《敦盛》來紀念平敦盛。事實上,平敦盛只是一介文弱少年,如果單論武功很難被評為英雄。究其原因分析,是因為《平家物語》時代的人們對于“風雅”的要求、追捧非常高,在這種審美文化與社會環境下,其地位雖然不能用玩物、卑賤來形容,但受到時代局限性限制,女性社會地位要遠遠低于男性社會地位,在這種社會地位根源下,注定了女性特殊歷史地位與曲折命運。
二、在《平家物語》中所反映出來的日本女性所必須承擔的社會價值觀
相比于其他社會群體,日本人的價值觀也是隨著歷史的不斷變化而逐漸發生變化的。比如說《平家物語》一文中的武士道精神,并不是單純的忠義心與愛國心,其反映出來的武士道德與務實精神,完全與后世追捧的“武士道”不同,只是與貴族階級相互對立的一種規范,具有重名聲、尚武精神的品質。與男性所表現的出來的這種武士精神相統一,日本女性的歷史地位與社會職責也是發展性的、歷史性的。在《平家物語》中并沒有展現江戶時代日本女星卑微、低賤的社會姿態,而是在細節描寫中,從側面反映出某種專屬此世、特殊的社會地位。其與我國歷史上的和親工具有所不同,能夠受到男子一定的尊重。在《平家物語》中關于平維盛與妻子之間情感的刻畫以及巴御所擔任的軍中高位就說明了這一點。在維盛出奔這一章節中,在源氏軍隊的攻打下,平維盛被迫與妻子分開,臨行前平維盛與妻子相擁,叮囑其若聽見自己遇害的消息,一定不要出家,要找個人婚配,不僅能把孩子撫養成人,也能自身免于遭難。對著這個場景的描述,作者極力展現夫妻離別的凄涼、無奈與悲傷。在整個家族遭到滅頂之災的時期,女性只能被迫接受別人的安排,只能接受命運的安排。另外,在宮中關于女性職位的設置,也體現了對女性的同情。在《平家物語》中關于女性的刻畫不勝枚舉,比如說,二代后、小督局、千手錢等。相比于《源氏物語》或《紅樓夢》,《平氏物語》的重點在于描寫武家興起、院政朽敗的時代畫卷,對于女性的描寫占到如此的比例,正是希望通過女性悲慘的命運與遭遇展現對戰亂年代的譏諷。
三、透過《平家物語》中女性境遇看日本女性的無奈與曲折
日本戰敗以前,《平家物語》等軍機文學用來宣揚國粹主義、民族精神以及武士精神的武器。在《平家物語》中的其他部分,赤裸裸的揭示了戰爭、紛亂給人們、給民族、給國家帶來的悲傷與災難,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反戰觀念。這主要是由于這部作品完成在戰爭結束后的和平年代,作者對戰爭的深刻反思下決定的。與男性直接參加戰爭不同,戰爭帶給女性的荼毒無法通過戰場上的正面交鋒去描寫,但是,側面的生活遭遇、情感描寫,則更能打動人心。比如說,在文章中,平維盛與妻子之間的生死別離,因為尋找不到妻子的下落,丈夫自盡的悲劇,就是對戰爭最無奈、最悲涼的描寫。另外,平通盛的妻子小宰在得知丈夫死訊之后,苦等不歸,最后自溺而亡。在平家最后的戰敗中,平時子不愿意被抓去做俘虜,抱著小天皇跳海自盡。在那個年代深受日本天皇的寵幸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可與由于女性的社會地位,導致其愛情的悲慘結局。在等級森嚴的社會中,即便兩情相悅,也難逃被扼殺的命運。在險惡的人心面前,雖然葵姬沒有做無所謂的抗爭,也沒有埋怨命運,而是通情達理的為別人考慮。后來得幸的小督雖得到了天皇的保護與愛惜,但愛情也以悲劇而告終。在外部強大的壓力下,他們的命運不掌握在自己手中,由不得自己做主。在戰爭中,女性只能是最無力、最無奈的受害者,通過無奈與曲折,將他們的悲涼命運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在《平家物語》中還有一些非常突出的人物形象,雖然他們不是武士,但是對于爭名奪利、貪生怕死的武士起到了反襯作用。
結語:
在這部描寫平家與源家長達半個世紀的政權之爭中,刻畫了眾多的女性形象。在特殊的歷史時期,日本女性一直處于從屬與無權地位,在從《平家物語》中關于日本女性無奈與曲折的境遇,正是社會局限性與戰爭帶給女性的最大荼毒。
參考文獻:
[1]李芳.論佛教對日本文學審美趣味的影響一以《平家物語》為例[J].外國文學研究,2010(01).
[2]申非,周啟明譯.平家物語[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12).
[3]李英武.《三國演義》與《平家物語》藝術特色之比較[J].東北亞論壇,2009(11).
[4]日下力.《平家物語》的歷史意蘊[J].日本研究,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