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尋根小說”與“先鋒小說”思潮幾乎同時興起。而史鐵生的創作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引起了文壇和讀者的注意。相比“尋根小說”在文化中挖掘文學的“根”的含義,史鐵生認為文學的“根”是深植于人類與生俱來的困境中的。
關鍵詞:史鐵生;困境;根
作者簡介:張澤建(1980-),河南南召人,男,鄭州旅游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高職語文教學與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5-0-01
20世紀80年代,中國小說思潮不斷更迭,文學有著生機勃勃的風貌。其中, “尋根小說”和“先鋒小說”最引人矚目。“尋根小說”以韓少功的《文學的“根”》、鄭萬隆的《我的根》等為創作宣言,而史鐵生正是因為具有“尋根”意味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引起文壇和讀者的注意。但是,正如有評論者指出的,“就整個中國新時期文學而言,很難找到可以容納史鐵生寫作的位置”。史鐵生對于“根”有著他獨特的理解和追尋。
“尋根小說”思潮的產生既源于深厚的社會文化背景,又出于當代文學發展的現實需求。一方面,當時,反思文學在對“文革”進行政治層面的批判后,開始“探索歷史失誤與民族文化心理‘沉淀之間的關系”,進入了文化反思階段。另一方面,面對西方文化的涌入,在東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中,一些作家感到必須找到自己獨特的精神憑借,才能更好地與現代性話語對話,才能真正走向世界。于是,“尋根小說”作家們未經仔細思考,便匆忙認定文學有“根”,并且文學的“根”就存在于文化——民間文化或地域文化中。相形之下,史鐵生因為殘疾原因,他對創造走向世界的文學和參與文學潮流的興趣會淡薄得多。史鐵生更傾向于通過寫作關注個體在世間遭遇的各種困境,進而反思人類整體永恒的困境并試圖為人類尋找到救贖的路途。
一般認為,史鐵生的作品中,和“尋根小說”聯系較為緊密的是1983年發表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這篇作品通過對作者插隊所在的陜北山村清平灣的一年四季的風貌、居于其中的陜北農民的困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回憶,體現出物質匱乏年代里的寶貴的人間溫情。作者筆下的清平灣是黃土高原上的一個貧瘠的小山村,連草木鳥獸都很稀少。這里生產方式落后:“火紅的太陽把牛和人的影子長長地印在山坡上,扶犁的后面跟著撒糞的,撒糞的后頭跟著點籽的,點籽的后頭是打坷垃的,一行人慢慢地、有節奏地向前移動”。物質生活也很困苦,和“我”一起攔牛的破老漢說出了當地老鄉們的理想,“那可就一股勁兒吃白饃饃了。史鐵生在這里表現的“尋根”意味,是他在現實生活中受到創傷后,心理上的自然反應。那片古老土地上的深厚儒家傳統給予了作者對于苦難和存在的心理平衡力量。于是,清平灣無異于是作者的一個精神故鄉……剛去陜北插隊的時候,我實在不知道應該接受些什么再教育,離開那的時候我明白了,鄉親們就是以那些平凡的語言、勞動、身世,教會了我如何跟命運抗爭?,F在,一提起中國二字(或祖國二字),我絕想不起北京飯店,而是馬上想起黃土高原。在這宇宙中有一顆星球,這星球上有一片黃色的土地,這土地上有一支人群:老漢、婆姨、后生、女子,拉著手,走,犁尖就像唱針在高原上滑動,響著質樸真情的歌?!币虼?,這篇作品在建構文化鄉村和向傳統文化回歸“尋根”的層面都有著重要意義:“《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或可算做最早出現的尋根文學作品;然而如果仍把它放在知青文學回歸潮的范圍中,它又成為這一類作品的最為優秀的收束之作?!?。但是,史鐵生對于“根”和“尋根”的理解,并未止于對傳統文化精神的感觸層次上。他也不試圖服從于群體本位去為本民族尋找超越性的終極價值,而是借助自己的觀察、感受與思考,就“根”和“尋根”表達出了從個體出發的獨到的看法。
文學是人學,那么文學就不應該無視人類所遭遇的困境。史鐵生總結人類有三種根本困境:“第一,人生來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來注定是活在無數他人中間并且無法與他人徹底溝通。這意味著孤獨。第二,人生來就有欲望,人實現欲望的能力永遠趕不上他欲望的能力,這是一個永恒的距離。這意味著痛苦。第三,人生來不想死,可是人生來就是在走向死。這意味著恐懼。”這三種無法被克服的困境使人類總是處于殘缺的狀態。上帝就是用這些困境折磨著人們。困境既然永恒存在,如果不是故作聰明地視而不見或是軟弱地醉生夢死,便只有清醒地認識它并且嘗試突圍?!叭嗣ㄒ谶@充滿困境的過程中突圍,要在這突圍的過程中獲得意義,因而文學天生來對這困境有興趣”。所以,史鐵生給文學之“根”做出了一個自己的解釋:“文學的根,也當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困境”。而在史鐵生看來,“‘根和‘尋根又是絕不相同的兩回事。一個僅僅是:我們從何處來以及為什么要來。另一個還為了:我們往何處去,并且怎么去”。于是,“尋根”的意義就應該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誕,去為精神找一個可靠的根據”。
對于史鐵生而言,文學就應該跨越性別、民族、國界的樊籬,面對全人類苦難的根本存在,并更進一步去思考困境產生的原因以及努力掙脫困境的出路和人類的精神歸宿問題。史鐵生作為一名作家最值得尊敬的地方,也正在于他經受了殘疾的磨難,卻不僅僅止于對殘疾人苦難的描摹與反思,他能夠由殘疾人的具體痛苦上升到對人類普遍的苦難命運的關懷上。
參考文獻:
[1]史鐵生,《史鐵生作品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
[2]許志英、丁帆主編,《中國新時期小說主潮》(上卷) [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