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境界理論是最具中國特色的理論形態,是中國古代文論體系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但是縱觀中外的文學史、藝術史、哲學史都可以看到它們對境界的追尋。文章試圖從文學、哲學、繪畫的角度,來淺析它們對境界的追尋,以此來尋找利用西方哲學闡述中國古代文論的可能性。
關鍵詞:境界理論;文學境界;哲學境界;繪畫境界
作者簡介:陳超,長沙理工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6-0-02
境界理論是最具中國特色的理論形態,王國維在中西互融的基礎上總結了中國古典境界理論。陳望衡則開辟了現代“境界本體論”美學體系,可以看做是對境界理論的發揚和拓展。縱觀文明的發展,不僅文學史,還是藝術史,甚至哲學史于似乎都可以看作是對境界追尋的歷史。
一、文學對境界的追尋——象外之象
作為語言的藝術,文學試圖用語言來反映生活,反映我們所能認識的所思考的社會生活。然而我們的古人早就認識到: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1]
這是《系辭傳》上被人人反復征引的句子,語言作為認識事物的工具,他不是事物本身,那么“言”與“意”之間就出現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西方語言學也認為,語言由能指和所指構成,“認為在語言符號的能指與所指之間存在著結構性的偏離,能指無法得到確定的所指,因此,從語言的此岸無法達到現實的彼岸。[2]”既然無法直接打破而越過這一條語言與現實的鴻溝,古人想到的解決之道就是“立象”,“立象以盡意”。那么“象”就成溝通了“言”與“意”的橋梁。
正是“立象盡意”思想的發展,文學上的反映就是從賦到詩的一個過渡。《文心雕龍·詮賦》中:“賦者,鋪也;鋪采文,體物寫志也。”這也是最為原始樸素的人們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他們試圖窮形盡相的對外界進行把握。所以賦給人的感覺往往是各種物什,目不暇接。雖然同是對“象”的描繪,而詩則發揮像的立意功能。《詩經·碩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碩人其頎,衣錦褧衣。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3]
從一開始直到“螓首蛾眉”一句,用的是“賦”,作者從社會關系到儀容反復的對莊姜進行進行描寫。但是真正具有詩意卻是后面兩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人選取動態的“象”,將美人莊姜的活潑可愛,顧盼多情的言外之意表現出來。雖然這是同一人所在,我把寫前面幾句時的稱為“作者”,而寫作后面兩句時兩句的作者稱為“詩人”。前幾句除了所描繪的事物本身之外的遠沒有后面兩句多。這樣,就涉及到詩人怎樣去選擇表意之象,才能以最簡短的語言來獲得最多的信息?司空圖在《與極浦書》中說:
“戴容州云: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豈容易可談哉?然題紀之作,目擊可圖,體勢自別,不可費也。”[4]
雖然,這里沒有對“象'的選擇做出規定,但是我們卻可以讀出來,這種“象”的規定性在于,它能生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這樣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如果給一個命名的話,它就叫做“境”。
境界有大有小,大則壯美,小則優美,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寶簾閑掛小銀鉤,何遽不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也。”這樣的境界不分優劣,但是境界的大小與所選的“象”有關。
也是在《人間詞話》中,王國維獨標“境界”,把他作為評判詞的優劣的一個標準。他說: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從而把文學上對境界的追尋推到了巔峰。反觀我們的論述和文學史的脈絡,我們可以說,文學尤其是韻文學的長長的歷史,正是在追尋它的境界。
二、哲學對境界的追尋——不在場
作為現代西方哲學家中,最富詩性智慧的一位,海德格爾的哲學浸韻著獨特的詩性關懷。具有代表性的詩歌不僅是他主要闡釋和建構的對象,而且他的思維里面有著“詩”的一面。因為“勢必先作為詩人直接體驗著自己的境界,然后才有可能用理性的語言間接的言說這個境界,這也就是說,人必先有詩意,然后才有哲學。[5]”
張世英在轉述海德格爾思想時認為:早期希臘人的思想本認為在場與不在場、出現與未出現是結合在一起的,但那時對兩者的關系沒有作具體的考慮,以致到古希臘后期,兩者的關系被遺忘了,于是思想家們把在場或出現看成是單純的在場或出現,而不在場或未出現則被驅逐于不真實之列,無的原則完全被否定,形而上的永恒現在成了唯一真實的基礎。柏拉圖的“理念”就是這樣一種永恒現在的東西。而回到事物本身,回到遺忘之前,海德格爾從巴門尼德那里重拾存在的概念。
張世英認為,海德格爾的哲學,打破了自柏拉圖以來的主客二分的傳統思維模式。傳統的思維模式,強調在場的永恒性之探索和對規律性的把握。而西方現代哲學轉向對不在場的關注,也就是對目前事物的過去未來以及與此相關的不在場的事物的深度追尋。
“總之,拓展想象,超越當前超越自我,超越自己所屬的領域,一句話,超越一切當場的東西的藩籬和限制,放眼一切未出場的東西,就會展現出一個無限廣闊的天地,這就是新哲學指引我們的方向。[6]”
這個意義之下的哲學的任務就成了把握天人合一之整體,“就此而言,哲學與詩是完全一致的,但就把握的通道和途徑來說,哲學畢竟不是詩,哲學總是要說理,要運用概念式的語言。[7]”
所以,哲學所要追尋的境界就與詩存在這統一性,但是就起言說方式而言,一個以說理為主,一個則訴諸于意象。
三、繪畫對境界的追尋——留白
作為一種藝術,繪畫也體現出其獨特的對境界的追尋。而體現這一追尋的是繪畫的技巧之一的留白。顧名思義,白,既“無”,而留得前提是“有”。在一幅畫面之上,數筆就能勾勒出一幅意境極佳的畫來。如宋代馬遠根據柳宗元的《江雪》所做的《寒江獨釣圖》就是留白手法運用的典型范例。該畫作者以嚴謹的鐵線描,畫一葉扁舟,上有一位老翁俯身垂釣,船旁以淡墨寥寥數筆勾出水紋,四周都是空白。四周的空白就是留白,這些留白正是對“獨釣寒江雪”的意境的恰到好處的詮釋。
而這種留白產生的思想資源,有兩大源頭,一是儒家的中庸傳統所標舉的“滿招損”。一個道家思想對于“無”的高揚。這兩大思想深深的塑造這中國古代文人的人格與靈魂。
在西方,對繪畫的分析,海德格爾在《藝術作品的本源》中則分析了梵高所畫的農鞋。從物的角度來看,他只是一只農鞋,再無別的。但是,“從鞋具磨損的內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著勞動步履的艱辛。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舊農鞋里,聚集著那寒風料峭中邁動在一望無際的永遠單調的田壟上的步履的堅韌與滯緩。皮制農鞋上粘著濕潤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臨,這雙鞋在田野小徑上踽踽而行。[8]”海德格爾是從存在的敞開入手來分析農鞋的,但是他所道說的正是農鞋這幅畫的不在場的境界。
四、境界得以產生的基礎——想象能力
總的來說,無論是文學、哲學、還是繪畫,對境界的追尋都體現為一種超越“有”,而指向“無”的傾向,而這“無”不自生,它是通過一些特殊的有“有”(包括意象、在場、線條等)來烘托出來,而從“有”到“無”的基礎則是人在這種“有”的暗示之下所展開的想象。
那么什么是想象呢,想象它是一種特殊的思維形式。是人在頭腦里對已儲存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它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束縛。所以不僅哲學家海德格爾對想象情有獨鐘,而且在他的哲學分析中,大量的運用,如上面的對農鞋的分析,就是想象的運用。而在文學的鑒賞中與創作中,想象也是至關重要的能力。如:
“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人間詞話》)
在這一句詩中,“紅杏枝頭春意”只是一般的“言”和“象”人們很容易就想到的是春天來了,一株紅杏獨立的情景,但也僅僅到此而已。而真正能讓人聯想到蜜蝶蹁躚,翻飛上下,花瓣飄然而落等等這一切,都有“鬧”這個字烘托出來。用海德格爾的話說,一個鬧字,是“紅杏枝頭”這一存在敞開來,讓我們看到它的所以不在場,而這正是這句詞的境界之所在。
五、如何利用西方哲學來轉化中國古代文論
顯然,文學、哲學對境界的追尋,不僅是文學的目的,也是繪畫、哲學的目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帶有終極目的的意味。在當代語境下,如何把古代文論的傳統進行現代轉化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而實現這一轉化的重要途徑就是在中西對照之中,以西方的哲學系統來闡釋我們的資料。從前文的分析中我們也看到,西方現代哲學,尤其是海德格爾的哲學,與我國的天人合一思想追尋境界的思維趨向極其相似。張世英在對比中認為在超越主客二分式的高度的重歸天人合一,是世界哲學的新方向。那么我們的“境界”學說的將來作用和影響是可以預期的。
注釋:
①轉引自葉郎.中國美學史大綱[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70.
②趙炎秋.20世紀西方語言論文論的興起與發展[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7(4),167.
③郁賢皓主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C].北京:高動能教育出版社,2003,27.
④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01,
⑤張世英.天人之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55
⑥張世英.進入澄明之境——哲學的新方向[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7-18.
⑦張世英.進入澄明之境——哲學的新方向[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69.
⑧海德格爾.《藝術作品的本源》[M],孫周興譯.林中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17.
參考文獻:
[1]王國維,黃霖.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王德明.前無古人的創造——王夫之的詩景理論[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2002(3).
[3]馮利源.中國畫發展之我見[D].東北師范大學,2002.
[4]陶水平.王夫之“詩藝渾成”詩學觀平議[J];呂梁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