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小敏
摘 要:《歸田賦》體現了張衡的歸隱思想,但他并沒有真正實現“歸田”這一理想,于是張衡借由虛構的田園來消解心理上的苦悶,并渴望“縱心物外”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所以張衡的“歸田”思想并不是一定要讓身體回到實實在在的田園中去,而是讓精神回歸到最本真、自由的狀態。
關鍵詞:歸田;歸隱;精神;縱心物外;榮辱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6-0-01
《歸田賦》開篇言“游都邑以永久”,都邑,指首都洛陽,一個“游”字,張衡對首都洛陽的情感不言而喻。“田”與“都邑”是相對的,它是張衡曾經離去的和想要回歸的居所。“歸田”,即以田園為家,體現了張衡晚年欲歸隱田園的愿望。
在《歸田賦》中張衡表現出對世事的疏離與逃避和對隱逸生活的向往,然而張衡并沒有真正地實現其歸隱的愿望。《文選》李善注:“《歸田賦》者,張衡仕不得志,欲歸于田,因作此賦。”《歸田賦》中所描寫的隱居生活不過是作者之“欲”,屬于理想中的生活圖景,當時的他并沒有實現歸隱田園的生活。《歸田賦》作于永和三年(公元138年)春天,即張衡任河間王劉政的相國的第三年,張衡在任河間相期間“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可見張衡在賦中描繪的田園生活在當時為止并沒有實現。同年冬,張衡“上書乞骸骨”未被批準,而是“征拜尚書”,被召回京城任尚書一職,在宮廷中協助皇帝處理政務,并于次年卒。所以直至終老,現實也沒能提供給作者這樣的生活空間與時間去實踐歸隱田園的生活。
張衡精神歸隱的方式可從兩個層次來理解:
(一)借虛構的田園來消解心理上的苦悶
張衡“歸田”的外在形式就是于真正的山水田園中享受身體的自由,雖然張衡并沒有實現這個歸隱理想,但是他卻在賦中虛構了這樣一個虛擬的山水田園,在對于田園生活的想象之中,張衡宣泄了內心的憤懣和不滿,雖然無法完全割舍紅塵俗世,卻有助于他暫忘煩憂,具有精神治愈的作用。
張衡借詩意的想象來消解苦悶,以逃避世俗來忘憂。在這篇僅211字的小賦中張衡開篇即用了60字闡發了政治不清明不如遠離塵世,所以這篇賦中描繪的田園風光明顯地帶有精神層面的消解作用。張衡虛構的自然風光和漁獵生活中,只有作者一人的身影,皆在遠離塵囂的地方,這正是體現了作者對于世俗的逃避,只有遠離塵世方才能讓自己忘卻世俗的煩惱。無論是賞春日的美景還是馳騁畋獵,作品中甚至連親人或朋友都未曾提及,更不用說其他的俗人、俗事和俗物,作者似乎在構建的精神田園中有意避開這些。
(二)“縱心物外”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張衡雖然欲在山水田園中尋找自由,但這畢竟是想象的圖景,作者依然有感于逸禽“觸矢而斃”,魦鰡“貪餌吞鉤”,借以大發世事之險惡,官場之傾軋的感慨,飽含了作者一生宦海浮沉的種種悲憤與心酸。并且作為傳統儒士的他,認識到不能一味耽于“般游”之樂。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曠達呢?張衡認為除了縱身于山水之外,更為重要的是縱心物外。于是張衡在文章末提出要“彈五弦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茍縱心于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
《文選》李善注:“《禮記》曰: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鄭玄注曰:南風,長養之風也。《毛詩》曰: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是古代樂曲名,相傳為虞舜所作,三國魏人王肅注《孔子家語·辨樂》云:“子路鼓琴,孔子聞之,謂冉有曰:‘……昔者舜彈五弦之琴,造南風之詩。其詩曰: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唯脩此化,故其興也勃焉,德如泉流,至于今王公大人述而弗忘。”借孔子對其學生冉有涉及琴音的分析闡發了琴音正人心的觀點,盛贊遠古虞舜奏五弦琴,歌《南風》用琴音感化人民,故其國生機蓬勃,美德如泉流不絕,至今王公大人講述,無所遺忘。由此可見張衡所書的“彈五弦之妙指”并不是為彈琴而彈琴,而是為了以琴音正人心,流露的仍然是解人民之苦難,國庶民豐的政治理想。“周孔”,是中國古代兩位圣人周公和孔子的合稱。周公,被尊為儒學奠基人,孔子,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都是儒家尊崇的圣人。《文選》五臣注濟曰:“圖書,周公、孔子之所修之書,言慕古人之道,故彈此琴而詠此書也。” 良曰:“翰,筆也。奮藻,謂著文章,陳述伏羲、神農、黃帝之道徳。”所以“周孔之圖書”乃儒家典籍,“三皇之軌模”乃古代圣王的教范,張衡此時仍然是記掛蒼生、追慕先賢,心系上古圣皇法則、儒家的學說,心懷“圣君賢臣”的理想。
可以明確的是張衡雖然欲歸隱田園,但是心中還是放不下對蒼生的牽掛,那么這是不是與張衡文章末提出的“縱心于物外”相矛盾呢?并不是的。這里的“物”是指名利、權勢等功利的、世俗的東西,在張衡看來,地位和利祿遠沒有道德修養和真才實學來得重要,不應汲汲于權勢、榮華富貴的追求。張衡的“縱心于物外”大抵是超脫于世間俗物、功名利祿之外。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張衡心游物外的不徹底性,張衡雖然能逃脫開名利、權勢的牽絆,但并不能完全超脫于世事之外、世俗之外。
當儒家提倡的“兼濟天下”的熱情消失時,道家隱逸思想這種超然物外而融己于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文化心態和思想意識,便促使人們在動亂年代尋找到一個避風港,即使身體不能回歸于寧靜的自然,也能在精神上不被外界所擾,充分享受精神上的自由,這才是張衡“歸田”的真正內涵。
參考文獻:
[1]蕭統.六臣注文選[M].北京:中華書局,2012.
[2]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2.
[3]孫文青.張衡年譜[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5.
[4]王肅.孔子家語[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