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寶
摘 ?要:東晉偉大的詩人陶淵明,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上,他的成就和地位以及對后世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盛唐,是我國古代詩歌發展的巔峰時期。這個時期以其名家之多、作品之盛,為后世歷代詩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至高點。盛唐幾位著名的大詩人與陶淵明在精神世界上亦有許多的契合點。
關鍵詞:精神世界;契合點;人格魅力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5-0-01
在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長河中,陶淵明的詩學成就無疑為盛唐諸家大詩人的輝煌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而陶淵明被盛唐許多大詩人接受乃至推崇的原因絕不僅僅是他的詩藝成就,還因為他們通過對陶淵明作品的解讀,認識到陶淵明的人格魅力,進而發現他們之間在心靈深處,在精神世界有著許多契合點,這才是盛唐諸家推崇和景仰陶淵明的根本原因。
下面就盛唐幾位大詩人(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與陶淵明在精神世界的契合點做簡要分析。
一 、王維與陶淵明的精神世界契合點
作為有唐一代山水田園詩第一人的王維,他與陶淵明的相似點體現在:
(一)親近自然
兩位詩人都格外鐘情于大自然的山水田園,渴望融入大自然,去尋求心靈的慰藉。詩作是詩人性情的反映,陶詩中,有“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這樣的直抒胸臆之語,也有通過對大自然中的景色、萬物飽含深情的描寫,來表達自己的情懷,如形容雪景的名句“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癸卯歲十二月仲作與從弟敬遠》),還有“秋菊有佳色”、“悲風愛靜夜”等等,在作者眼中,大自然的萬物無不具有自己的神韻。
王維也善于在清新寧靜、生機盎然的山水中,精神升華到空明的境界,自然的美與心境的美完全融為一體。體現在其詩作中,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創造出一種純美的詩境。
(二)超然物外的隱逸情懷。
陶淵明是中國古代“隱逸第一人”,在《歸園田居》其一中,這種隱逸情懷得以充分的表達:“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馀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馀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書寫自己終于辭官歸隱,夢想成真的欣喜之情。而在王維的詩作中,他的隱逸情懷也時有流露:“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酬張少府》)“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竹里館》)王維的這類詩總給人一種自己在清冷中與自然融為一體之感,隱逸之情凝注在字里行間。
二、孟浩然與陶淵明精神世界契合點
孟浩然是唐代隱逸詩人的典型,其人品和詩品與陶淵明最為相似,所以他們之間的契合點是非常多的。
(一)“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精神。
孟浩然終生布衣,秉性孤高狷介,他雖抱有濟世之心,但他不愿向世俗低頭,他的人格高尚峻潔,安貧樂道。對陶淵明的人格極為仰慕和推崇:“嘗讀高士傳,最嘉陶征君。日耽田園趣,自謂羲皇人。”(《仲夏歸漢南園寄京邑耆舊》),可見,他對自己和陶淵明在人格上的契合點有十分清醒的認識。
(二)都有“真趣”。
孟浩然和陶淵明之間最為突出的契合點就是他們在隱居生活中都會用一種淡泊的心態去體會和賞愛“真趣”。陶淵明自是以“真”著稱,親近自然、淳真自由的人生情趣和精神世界,是陶淵明人格和詩品的底蘊,他對官場的厭倦、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和熱愛、躬耕的辛苦、失去親人的傷痛……這一切無不是他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而孟浩然也寫真事、真景、抒發真性情,極盡自然真樸。“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夏日南亭懷辛大》)這首詩寫景自然,流露出高雅脫俗的真性情。感情率真質樸,意境古風浩然。
三、李白和陶淵明精神世界契合點
李白與陶淵明的契合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傲岸的人格。
陶淵明是清高耿介的,他不肯順應世俗改變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毅然棄官歸隱。并流傳下千古名言:“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在這一點上,李白最似陶淵明,決不會為追求功名利祿而委屈自己的人格。他永遠保持著純真的天性,高尚的節操,不為塵俗所玷染,豪邁超拔,兀傲不屈,糞土王侯,蔑視豪門。而他們之所以在這方面有契合點,是由于他們靈魂深處道家哲學“任真”、“存道”和儒家固窮精神合力作用的結果。
(二)親近自然的隱逸情懷。
李白是向往隱逸生活的,在他的人格里,有一種與自然的親和力。“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獨坐敬亭山》)一人獨坐時的寂寞心情與寂靜的山景忽然冥會,感受到與自然相親近的溫暖,人與山霎那間靈性相通,渾然一體了。李白一生都向往隱逸生活,當然,他把“功成身退”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即“功成”之后,再把隱逸作為自己人生的最終歸宿:“功成拂衣去,歸入武陵源。”(《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
以上是我對王維、孟浩然、李白、白居易與陶淵明在精神世界的契合點的一點兒認識。正是由于契合點的存在,所以盛唐的幾位大詩人在接受陶淵明的時候時時與他產生共鳴,引以為異代知己。由此也可以看出陶淵明對后世的深遠影響,不僅僅是他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所給予的,而他的思想和精神,也無不充滿了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