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霞
摘 ?要:玉是一種珍貴的物品,外形美好而性質溫潤長久。因其珍貴,也因其質性,在歷史的進程中逐漸被抬高到很重要的地位,并因一系列的品種而形成了光輝燦爛的玉文化。《詩經》是人類早期的見諸篇章的作品之一,必然會對此有所反映。因此,以它作為研究玉的一個小角度,來探討玉在人類發展中所起的巨大影響。
關鍵詞:詩經;玉;文化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5-0-01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雖然僅收錄305篇,卻包羅了非常豐富的內容和古代文化,古往今來,不少學者對它進行了全方位的分析,著作可以說是汗牛充棟,研究范圍也涉獵了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如植物文化﹑酒文化﹑服飾文化﹑婚姻文化﹑農耕文化等,而“玉”,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現象。“玉”在《詩經》中共出現17次,而斜玉旁的字更多,涉及到禮器﹑等級﹑愛情﹑飾物﹑品德等各個方面。
考古材料顯示,中國最早的玉文化可以追溯到8000年以前的興隆洼文化,而在5000年以前,形成了多個玉器文化中心。玉文化是如此源遠流長,玉在古代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以《詩經》為出發點,稍稍觸及這一豐富優美的文化話題。
一﹑用具玉(含武器)
這應該是屬于最初的混同于石頭的時期。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過玉制的鑿和斧等,有的還帶有使用痕跡。還有玉斧﹑玉刀﹑玉匕首等,如江蘇邳縣大墩子曾出土玉刀和玉匕首各一件,戰國以后用具玉有帶鉤﹑發簪﹑劍飾。越到后來,玉的象征意義多于實用價值,最后完全脫離生產工具的用途,逐漸演化成禮儀性用具,象征權力和威嚴。這個演化過程在《詩經》出現以前就已經完成。
二﹑禮器玉
貴族們朝會和祭祀時奉持之物,或諸侯和他國進貢之物,有圭﹑璋﹑璧等。《左傳·哀公七年》【1】中有記載:“禹合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今其存者,無數十焉。”而在《詩經》中,《大雅·韓奕》云:“韓侯入覲,以介其圭,入覲于王。”《說文》釋曰:圭,瑞玉也。上圜下方。
三﹑等級名位玉
古人將玉分為:美玉﹑玉﹑次于玉的美石﹑似玉的美石﹑含玉的石頭,等級不同,佩玉就不能同,《禮記·玉藻》【2】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世子佩瑜玉,而綦組綬。士佩瓀玟,而缊組綬。”這說明在最初的玉的用途中,玉就作為等級身份的標志,一直延續到后來。
《詩經》中的玉在等級名位上亦有體現。《鄘風·君子偕老》云:“君子偕老,副笄六珈。”毛傳:珈笄,飾之最盛者,所以別尊卑。《衛風·淇奧》云:“有匪君子,充耳璓瑩,會弁如星。”毛傳:充耳謂之瑱。璓瑩,美石也。天子玉瑱,諸侯以石。這些詩句都說明了在周代,玉作為等級標志的貴重作用已經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這也深深影響了后世對它的重視和使用。
四﹑饋贈玉
饋贈玉在《詩經》中可以粗略分為兩類。第一是作為愛情信物的饋贈,第二是其他饋贈。
如《衛風·木瓜》云:“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毛傳:瓊,玉之美者。琚,佩玉名。以及“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瓊琚”﹑“瓊瑤”﹑“瓊玖”在此處代表美玉贈送給對方是不會產生歧義的。《鄭風·女曰雞鳴》:“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毛傳:雜佩者,珩﹑璜﹑琚﹑瑀﹑沖牙之類。這么多種類的玉都被使用在男女雙方的互贈中,可以知道以玉作為愛情的贈物不但非常普遍,而且是必備的。
另一類如《秦風·渭陽》:“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贈之?瓊瑰玉佩。”這是親戚間的贈送,表達一種依依不舍之情。
五﹑飾物玉
目前已知最早的用玉器作裝飾品的是距今7000到6800念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璜﹑玦﹑管﹑珠﹑墜等。《周南·卷耳》云:“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韓詩》云:罍,天子以玉飾,諸侯﹑大夫皆以黃金飾,士以梓。這里不但體現了玉比黃金都貴重的地位,還說明了玉是一種最高等級的飾物。《邶風·旄丘》:“瑣兮尾兮!流離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毛傳:充耳,盛飾也。在《衛風·淇奧》中,毛傳云:充耳謂之瑱。《說文》:瑱:以玉充耳也。即玉是作為一種塞在耳朵中的裝飾品的。這些玉活躍在《詩經》中,使一部《詩經》充滿環佩叮當之響,其創造的美好境界或畫面至今令我們神往遐思,吟詠不絕。
六﹑道德玉
《禮記·玉藻》【3】:“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孔子闡明玉有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11種品德,將玉擬人化。《荀子·法行》謂玉有七德,《管子·水地》謂玉有九德等等。
因此,“玉比德”在古人的眼里,已經成為了一種毋庸置疑的理論。《詩經》中更是多次將玉和德聯系起來。《召南·野有死麕》:“白茅如束,有女如玉。”毛傳:德如玉也。《衛風·淇奧》:“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魏風·汾沮洳》:“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異乎公族。”《秦風·小戎》:“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小雅·白駒》:“皎皎白駒,在彼空谷。生芻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爾音,而有遐心。”這些例子都直接將人之德與玉相比,認為最好的品質就是像玉一樣,反映了人們對玉的喜愛以及對玉被使用以來所逐漸蘊涵的意義的認可,也包含了古代人們對“德”的向往與追求。
中國古代的玉器用途除了上述所列之外,尚有殮葬玉﹑藥物玉﹑玩賞玉等,但在《詩經》中基本沒有涉及,很大部分原因是因為用玉來殮葬﹑服食﹑玩賞等風氣大行時是在后世,這里也就不談。
參考文獻:
[1]李學勤主編.《春秋左傳正義》下卷第五十八,P1641—1642,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2][3]阮元等.《十三經注疏》,P1473,中華書局,2009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