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被譽為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的《李爾王》流傳至今受到諸多熱愛文學藝術、戲劇的人們所追捧,《李爾王》源自于英國的一個古老傳說,故事的內涵較為復雜,將歷史文化變遷的過程穿插其中,卻也帶有不可窮盡性的意味。從生態批評的角度來審視文學作品《李爾王》中的“自然觀”,能夠發覺到來自整個自然環境系統內部的微妙關聯,并由此引出對人與自然、人與非人類世界關系的感慨與反思。本文就從“生態批評”的視角來討論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李爾王》這部文學作品的特征,以及它留給世人有關“自然”的思考。
關鍵詞:生態批評;《李爾王》;文學
作者簡介:孫浩(1992.5.24-),男,籍貫:陜西省榆林市綏德縣,學歷:大學本科,專業:漢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5-0-02
前言:
針對《李爾王》的研究,很多專家學者是從本質論、認知論等角度來切入到文學戲劇作品中文字的層面,從不同的角度所得來的研究成果,讓世人更全面、更客觀地理解《李爾王》中所闡釋的內容。與此同時,我們也能夠看到,在現代社會環境中,帶有“生態批評”色彩的研究已經屢見不鮮,有關這一領域的評價聲音呈擁護與反對兩派,可見,以生態批評視閾來評價《李爾王》需要很嚴謹的理論或邏輯來支撐。
一、《李爾王》作品研讀的發展歷程及其主線
(一)《李爾王》作品研讀的歷程
在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中,《李爾王》當時以其獨特的存在主義文學創作特色受到了藝術各界評論家的熱切關注。《李爾王》的出現伊始,人們將它定位在了悲劇式文學的框架內,但隨著人們對文學本質認知的范式變化,針對作品《李爾王》的研究也出現了較大的變化,即從不同的角度以及不同的層面來看待這一作品,包括宗教角度、歷史政治的角度等等。直至二十實際中后期,當人們普遍以生態批評的角度來解讀《李爾王》,則會被文中所描繪的以“荒野”為意象的“自然”原型所吸引,并將視線延伸至自然界本身,轉而對現世環境中的生態惡化以反思。
(二)研究《李爾王》作品時所能抓住的主線
通過研讀《李爾王》這部作品,能夠看到整個故事充滿了戲劇化的意味。故事主線是,主人公李爾王令其三個女兒說出各自心中對父王的愛戴,其中,格納利爾和里根極盡花言巧語之所能,得到了李爾王的贊賞,而相反的是,小女兒科迪莉亞質樸而誠實,反而遭到了無情的驅逐。那時,失去了家園以后的科迪莉亞成為了法國的王后,而得到了父親大片疆土的大女兒和二女兒則將李爾王趕出了家門。戲劇化的渲染,吸引觀者繼續追溯下去,當看到流落荒野無處可去的李爾王的時候,人們對人類間復雜的關系有所感慨,此時,李爾王也才明白自己犯了天大的錯誤,他一邊責怪自己的愚昧,一邊心痛科迪莉亞的遭遇。而這時,也已經為時晚矣。
在莎士比亞的其他著作中,其實有很多環節都是描述精神世界的,尤其是在《李爾王》中,描述“荒野”意象的文字往往會將作品推向高潮,比如,在該劇的第三暮第一場的情節中,主人公李爾被其兩個女兒驅逐后,流浪在暴風雨肆虐的荒野之中,無比慘烈,作者為了突顯主人公李爾內心世界的激烈狀況,則轉而再次運用了“荒野”來闡釋人物的心境,將李爾在“荒野”中對人類、對世事的深深反思精彩地描繪出來。此時,人類認知世界里的“善惡美丑仿佛更加明顯,正如文中所敘述的那樣:“當一個人到了窮困撂倒的時候,微乎其微甚至是卑賤的物質也會變成無價之寶。”這就是從人性的角度來窺視當時人們的日常生存狀態,也可以說是以生態批評的角度來審視人類的罪惡。實際上,有很多學者以及專門從事文學研究的精英人士認為“生態批評”是當下最具價值的文學研究項目之一,且有利于探知人與自然界間和諧相處的“金鑰匙”,值得深入研究。社會無時無刻都在發生著變化,無論我們看到的或是看不到的,都無法否認“自然”的客觀屬性。正如李爾的那種對“人類罪惡感”的認知變化,發生在他為了避開他的兩個女兒的舉動以后,同樣都是來到“荒野”之中,所引發的感慨。這樣來看,“荒野”等自然界的意象,則就是人類意識到自然存在的“本源”。由此可以總結的是,生態批評的角度,即以“自然生態”的角度來看待事物以及社會的發展規律,它的核心內容不僅包括試圖解救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而且包括還人性以自然,進而解決人性異化的社會問題。
二、以生態批評的角度來品讀《李爾王》
經研究發現,在文學作品《李爾王》中,“荒野”意象的出現頻次較多,多出現在主人公李爾的精神世界面臨絕望的時候,他期盼著能夠有一種不可控的自然力的存在,將人類所受到的精神之苦澆滅。主人公李爾對人類的力量十分敬畏,且有很多無奈,但盡管如此,在他眼中,自然之力才是能夠解決一切紛擾的最強大的力量。在大師莎士比亞的筆下,將以“荒野”為主導意象的心理積淀以“自然”的形式刻畫出來,令人自然而然地陷入到深深的反思情境之中。
(一)生態批評對于解讀《李爾王》的意義
客觀來看文學創作的多種形式,很多作家的精神世界往往是促使其在描述地域文化及日常生活時有所偏頗,不自覺地就朝向理想主義的方向駛去,或是希望能在現世中找到一個所謂的“世外桃源”,能夠解決一切人類不堪的紛擾。基于此,生態批評這一文學理論的優勢便突顯出來,從“自然”的角度來審視文學藝術作品,則能夠清晰地看到“自然”這個不可抗力的巨大影響力,以及人們對它的深深膜拜。從生態批評的角度來看《李爾王》這部作品,相對于單純地從文學修辭、存在主義等視角來解讀作品更為理性、更加全面系統。深受西方基督教派所影響的大師莎士比亞,在創作的過程中融入了諸多主觀因素,正是因其所受到的文化教育的熏陶對其價值觀的形成有著很深的影響。在其作品《李爾王》中,“荒野”意象已經深深地滲透在作品的種種“黑暗”角落。在劇中,就以麥克白那個預兆命運跌宕的荒野之中,李爾在經歷了暴風雨的“荒野”蹂躪以后,其精神世界也有所改變。
(二)以生態批評的角度來欣賞《李爾王》的現實意義
相對于傳統的文學研究角度而言,從生態批評的角度來闡釋一部文學作品并非易事,因其所涉及到的內容往往是交叉學科間的知識。實質上,“生態批評”是一種在近幾年經文學討論形式發展而來的新型理論雛形,它的出現帶給現代文學理論體系以前所未有的活力,人們能夠從一個嶄新的角度來解讀文學作品,這一過程所帶來的價值將是不可限量的。如若追溯“生態批評”的產生源頭,從以往的研究文獻中能夠看到,“生態批評”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由歐洲文藝界流傳至國內的文學理論。將自身沉浸在某一高度,在以“生態批評”的視角來探視人類住所,那么你會驚喜地發現,你所窺視的人類家園景象別有洞天。
結束語:
不可否認的是,早在二十世紀中葉,英國學者就開始研究“自然”在《李爾王》中所起到了核心作用,并將作品中所蘊含的“仁愛自然觀”與“殘酷自然觀”思想釋放出來,令人意識到故事背后所表述的萬物生長本源于自然界之中的關鍵“位置”。正是有了生態批評的論調,世人能夠更加直接、更系統地將《李爾王》中的所闡釋的兩種自然觀的范式轉換呈現給后人,以便于人們從中攫取自然哲學的人類智慧。總而言之,以生態批評的角度來解讀《李爾王》,會對人類自我認知以及人類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等方面的研究帶來一定的啟示。
參考文獻:
[1]劉文華.君權衰敗與道德淪喪的一面鏡子——評析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李爾王》的一個側面[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1(01):89-91.
[2]郭方云.三分天下的地圖舞臺和國家身份的空間推演——《李爾王》和《亨利四世》[J].外國文學評論,2013,02(02):18-19.
[3]厲婉露.莎翁筆下的社會現實——《李爾王》中的權力關系解析[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5(05):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