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街頭女郎瑪吉》中女主人公瑪吉的悲慘命運一方面再現了當時社會的現狀,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家庭倫理環境與社會倫理環境的冷漠對一個人的摧毀性。在那樣一個年代,即便是有少數人心懷大愛,也很難在那樣的環境里艱難求生。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以從生活環境與人物性格兩個方面去剖析。
關鍵詞:斯蒂芬·克萊恩;《街頭女郎瑪吉》;命運悲劇
作者簡介:呂鑫(1984-),女,吉林長春人,吉林工商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6--01
《街頭女郎瑪吉》是斯蒂芬·克萊恩的第一部小說,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該小說采用反諷的手法描寫了貧民窟的一位追求真善美的少女被親情、人情以及愛情無情拋棄之后而最終選擇走向死亡的悲劇,并希望通過該篇小說喚醒人們的良知,共同創造一個美好和諧的生活環境。
一、《街頭女郎瑪吉》的創作背景
《街頭女郎瑪吉》是由美國自然主義的領袖——斯蒂芬·克萊恩創作于19世紀末。19世紀末,美國的工業化改革正在推動者城市的快速發展。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人們的傳統思想也正被這種改革所帶來的貧富差距撞得粉碎。人們開始質疑舊的道德理論體系,但對新的道德是非觀念又無從感知。在這種迷茫困頓的思想掙扎里,很多生活不如意的人都選擇了漠視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企圖從比自己更悲慘的人身上尋找一點安慰。而《街頭女郎瑪吉》的作者斯蒂芬·克萊恩根據自己早些年對曼哈頓區南部的貧民區的人們生活的觀察,越發感覺到社會道德的淪喪,人們價值觀的扭曲現象日益嚴重。因此,他創作了瑪吉這一人物形象,希望能喚醒人們心底的善,并營造一個社會倫理與人情回歸正常的生活環境。
二、瑪吉的人生悲劇的原因
1.生活環境的冷漠
根據小說的描寫,瑪吉的生活環境是極其缺乏人情味,極其冷漠殘忍的。從家庭環境來講,瑪吉和她的兄弟們從小生活在一個缺乏父愛與母愛的家庭里。在他們的世界里,父母一直是以爭吵和打斗的粗暴方式進行溝通。父親酗酒成性,母親也是瘋狂可怕。在文中,父親也直言自己的家庭如地獄一般,而母親對傳統道德教條的絕對信從也近乎瘋狂。所以,當被逼出家的女兒瑪吉被情人拋棄之后,在尋找唯一的溫暖時,母親也從未同情關心她。相反的,母親認為瑪吉的所作所為有辱門楣,并在家里家外對女兒百般地嘲諷與指責。而且,當母親得知瑪吉死了之后,母親所表現出來的極度冷靜與無情也讓人感到無比的悲涼。除了瑪吉的父母,瑪吉的哥哥吉米也把瑪吉向死亡推進了一步。雖然,在小的時候,瑪吉是如何的照顧哥哥,他們兩個曾經那么的相依為命,但是,在面對被拋棄的妹妹,吉米表現的也是相當的無情。當然,哥哥的表現也足以說明當時的社會環境與家庭環境對一個人人性的侵蝕是多么的厲害。從社會環境來看,瑪吉被情人無情地拋棄,被鄰居冷眼旁觀,甚至被有意的嘲諷。當瑪吉不堪忍受家庭的粗暴野蠻的環境并選擇與皮特私奔之后,皮特并沒有對瑪吉從一而終可是,在瑪吉決定與皮特在一起的時候,她是將她對未來的唯一希望完全寄托在他身上。所以,當皮特拋棄她之后,這對她無疑是一種重重的打擊。然而,這一事實的發生,從剛開始就已經注定了瑪吉被拋棄的命運。因為,皮特追求瑪吉并不是因為愛她,而是因為瑪吉的美麗以及對她的渴望。所以,當皮特已經厭煩瑪吉的時候,也就是瑪吉被拋棄的時候。在瑪吉選擇與皮特未婚同居的時候,鄰居們并不是好言相勸,為瑪吉分析其中的利害。相反的是,鄰居們是帶著嘲諷意味的唾棄。所以,當瑪吉被拋棄之后,這無疑又讓鄰里鄉親過了一把嘴癮。這接二連三的打擊,確實很難讓人喘的上氣。瑪吉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只是人們消遣的對象,根本不會有人在意她內心的感受。所以,瑪吉的人生悲劇是注定的,即便她最終不選擇死亡。
2.人物性格
小說中的瑪吉本是一位對未來充滿了想象的天真爛漫的女孩兒。她向往一種美好自由的生活,所以當她面對皮特的出現時,她的心里是無比的歡喜。當她不堪忍受冷漠的家庭時,她不受傳統的思想束縛,而是勇敢地選擇了與皮特在一起。但是,也由于她貧乏的閱歷所養成的天真的性格,讓她沒有認清皮特的虛情假意。瑪吉活在自己對皮特的想象里,因此瑪吉對皮特的盲目崇拜也絕非偶然,而是她本身的性格使然。以上種種的原因使得瑪吉的生活一敗涂地,生活的無奈讓她淪為妓女。然而她最終選擇死亡,卻是在以上種種外部因素對她身心雙重打擊的基礎上,她與生俱來的性格使得她除死之外,別無選擇。因為,她成為妓女之后,她的內心并不能寬恕自己,她無法容忍自己像內爾那樣隨遇而安,得過且過。在她的內心深處,她仍具有強烈的羞恥感和自尊心。所以,在內因與外因共同的推動下,瑪吉只能選擇死亡來讓自己解脫。
三、總結
瑪吉的悲慘命運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事實:一個人的命運除了自己的性格在起作用之外,他的生活環境也會影響著他的命運。如果瑪吉生活在一個健康的環境里,無論是她面對愛情、親情、友情哪個方面的打擊,她都會有活下去的希望。所以,斯蒂芬·克萊恩的這部作品對推動當時的社會倫理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進. 《街頭女郎瑪吉》中瑪吉的人物形象解讀[J].芒種.2014.10.
[2]肖西西. 貧民窟中的“他者”——淺析斯蒂芬·克萊恩的《街頭女郎瑪吉》[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2.06.
[3]陳向俊. 瑪吉的倫理悲劇——倫理視角下的《街頭女郎瑪吉》[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14.2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