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臺灣導演李宗熹的戲劇作品向來以貼近生活,感情真摯為標簽,在很多作品中向觀眾傳遞生活中的幸福為重點。而這部《郵差》,更是大步向前,通過超現實的舞臺表現,讓走入劇場的觀眾發現隱藏在生活每項細節背后的感動。
關鍵詞:臺灣話劇;郵差;溫情
作者簡介:高菲,女,出生日期:1988年2月,碩士在讀,學校:山東藝術學院,專業:戲劇與影視學,研究方向:傳媒藝術與制作。
[中圖分類號]:J8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5-0-01
這是2006年最為感人的魔幻喜劇,飽含著臺灣戲劇表演家、知名話劇導演李宗熹的情感構思和藝術理念,從他以往的戲劇作品中可以體會到生活的氣息,以及漸漸遺失的情感,而這也正成為了話劇《郵差》的創作主線。
這部話劇以主人公林和平為人物線索,從1945年為故事發生的起點,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變遷,話劇中的一些標志性的事件如同文章中的分割線,無論是動蕩或者和平的年代,濃縮出了臺灣的一部近代史。主人公在不斷地長大,周圍的環境和人物也都發生著變化,在這個舞臺上,關于成長的情感,始終貫穿在每一場,每一幕的情節變化與戲劇沖突之中,伴隨著主人公的起伏跌宕,喜怒哀樂,使觀眾切實感受到了那份共同的生活體驗,回顧了那個屬于整個社會的歷史,引領著我們走進戲劇的世界。
“你有幫別人送過信嗎?你相信郵差能把信送到嗎?”在話劇的一開始,歡快、活潑的漫畫和音樂就奠定了一種溫馨的情調和氛圍,看似平常的問題點明了話劇的背景,或許能夠讓觀眾回憶起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關于郵差和信的故事。隨著幾幅泛黃和黑白照片的切入,讓我們真正進入了郵差的世界。60歲的林和平是一名退休郵差,內心還固守著對紙質信件的依賴,要求外孫給老伴寫信,而完全受現代社會熏陶的外孫,則對E-mail情有獨鐘。這樣一個小的細節,似乎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那么一絲的共鳴,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確實網絡帶來了極大的便捷,但是同時也疏遠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雖然交流沒有減少,但是依然統一的字體和樣式依然傳達出了陌生感。
1945年8月15日,是主人公林和平出生的日子,在這一天也發生了許多歷史性的事件:日本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臺灣脫離殖民統治……不同的事件在舞臺上的不同角落得以形象的演繹,將舞臺的功能最大化的得以展現。1950年漁港里的一家人,開了一家雜貨店,1952年雜貨店成了漁港的物流中心及八卦的聚集地。在這里,話劇的故事才真正開始發生,與現在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信件是人與人溝通的最為重要的工具,也是人們情感的寄托。與現在人們的開放心理不同,含蓄的表達方式是那個時代人們的真實寫照。在小時候林和平的眼中,漂亮的字體,水果糖的氣味,就是信的重要標志。他送出的第一封信是哥哥的情書,一次小小的送信的經驗,看著哥哥幸福的身影,林和平有了極大的滿足,實現了自我價值。那一天晚上,他立下了他的終身志愿—當一名郵差,從此以后郵差就與主人公林和平發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郵差是一份普通的職業,在這部舞臺劇中,郵差更是上升到了情感的高度去理解。郵差可以傳遞他人的心情,他人的思念,他人的思想。只要有郵差在,信就一定可以到達目的地。這是一種職業精神,也是一份堅定不移的信念,這份信念不僅在林和平身上生根發芽,也如同一個情感線索貫穿到話劇的始末。在劇中,林和平拾到了阿忠與阿芬的信,從此郵差的使命感就滲透到他的生命當中。“有沒有人認識阿忠與阿芬,有兩封他們的信……”簡短的兩句話,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人生階段,回響在舞臺上,林和平尋找了40年,這兩封被遺落的信如同林和平的心結。軍營時期,認識6個阿忠的戰友陳明宏幫林和平一起尋找,后來,女兒歡歡也成為了爸爸尋找阿忠與阿芬的幫手。直到2004年,林和平以終身全勤退休,發布了尋找阿忠與阿芬的消息,一對情侶才得以重聚。觀眾在劇場中見證著這一切的進行,跟隨著主人公的腳步一同去經歷,去感受,這份跨越了大半個人生的尋找與等待,重新賦予了郵差新的定義,他不僅僅是情感傳遞的橋梁,更是愛與關懷的呵護者、見證者,溫暖了每一位觀眾的心。
在郵差自己的世界里,信也是必不可少的情感寄托,在追求自己的愛情的時候,林和平邁出的第一步就是用別人的身份給自己喜歡的女生寫信,安慰她受傷的心。這種默默的舉動,打動了小蝶的心,于是信幫助了他收獲了想要的愛情。在小蝶離開他之后,身為爸爸的林和平的肩上,多了另一份責任感。在女兒吵著要媽媽的時候,女兒去靜坐的時候……女兒漸漸長大,在女兒成長的不同階段,小蝶給女兒的信,林和平一直都細心保存,然后交給女兒。在這個時候,可以把他重新放在郵差這一位置上,他連結著女兒與小蝶的母愛與溫情,那一封封信件,雖然沒有具體向觀眾透露內容,但是我們依然可以讀出那份感動。
另外,從話劇中的其他細節和橋段,也充分彰顯了這個職業的真實和可敬。親人之間的關愛,情人之間的思戀,鄰里之間,軍旅生活,都充斥著一份份的溫情與關懷,傳達出了人性中的平凡與感動。李宗熹的劇中人物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甚至可以說是生活在底層的小人物,郵遞員,小市民等等,每一個人都活生生地生活在我們的身邊,在這部話劇在藝術形式上也表現出了巧妙的構思,頗有趣味的臺詞,形象生動的戲劇人物,以及獨創的舞臺設計,都集中反映了戲劇創作者對生活的真實感觸。
一部《郵差》,一個人物核心,見證了這個世界幾十年的愛,孕育了兩岸同胞的感動,講述了一段最為溫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