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岳劍鋒,上海交通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6--01
拉夫爾·沃爾多·埃里森(1914-1944)是美國著名小說家,作品內容主要為美國黑人努力嘗試融入白人社會的艱辛歷程,埃里森最為著名的作品《看不見的人》于1952年首次出版,并于1953年獲國家圖書獎。
《看不見的人》是基于當時黑人生活的現實主義刻畫,講述了一位普通的黑人小伙子在白人主導社會所受到的巨大創傷,該作品以自傳式口吻闡述了黑人青年尋找自我的艱辛,以體現該作品關于個人危機的主題,并揭示了即便美國社會已終止一切種族剝削行為之后,黑人群體仍感到一種隱形的壓力,無形的剝削。因而,后殖民主義理論能夠為此主題提供詳盡深入的解釋。在當今后殖民主義研究界,愛德華·賽德以其對后殖民主義文化的研究大受盛譽,賽德的著作《東方主義》(Orientalism)在1978年出版后,迅速成為后殖民主義研究道路上的里程碑。
賽德在《東方主義》一書中清晰描繪了壓迫者與被壓迫者的形象?!霸谌魏文挲g階段,任何社會階級,個體的構建都要受到他者的影響”后殖民主義理論體系中的“他者”指一定社會階級結構下,上層階級對下層階級心照不宣式的暴力壓迫。此處的暴力壓迫并非是指身體的武力攻擊和壓迫,而是一種無形的心理壓抑。因此,這所謂的冷暴力對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乃至整個世界格局產生了很大影響。在美國社會中,作為“他者”的美國黑人,他們集深重的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和強烈成為美國社會的真正組成于一體,強大的矛盾集中于一身使得他們無法正確地認識自己,在他們找尋自我的道路上,也受到強有力的“他者”力量的影響。
《看不見的人》一書中非常清晰地體現出白人主導文化的絕對統治地位,并且白人主導文化為大部分美國人所接受,所歡迎,且大部分教育機構所傳授的也是此種理念,置身于白人主流文化且失去自己本種族文化的黑人主人公“我”因此經受了強大的個體危機?!拔摇痹趯ふ覀€體的過程中,分別經歷了如下幾個階段:少年時的幻想,初入大學的自信滿滿,被迫輟學踏入都市的迷茫階段,處處碰壁的懷疑階段,以及最終的覺醒階段。最終一個人在地下室,回想起自己如何一步步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卻又無法融入白人社會,最終失去自我的困窘狀態。在“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祖父在彌留之際的教育就讓主人公感到深深迷茫,不知該如何塑造自身的個性,一味臣服白人是否意味著對本民族的反叛,而與白人叫囂會不會在社會無法立足。當“我”被白人的黑人大學所錄取之后,這種矛盾性就愈加充分地體現出來,一方面,主人公努力使自己順從于白人,對白人校長所說的一切俯首稱是;而另一方面看來,他確實也有自己的想法,比如他開車將諾頓先生載至黑人居住區和金日酒家;他既想要改變自己在白人主導社會的階級身份,也想改變自己黑人兄弟的命運。正如賽德在《東方主義》一書中指出的,由于長期的殖民統治,前殖民主義國家的本國文化長期處于陳舊不變的狀態,無法隨著時代而前進,最終他們成為“失去了依靠的個體,沒有地平線的人種,沒有膚色的人種,沒有階級的人種,沒有根基的人種”。
被迫輟學之后,主人公“我”只身前往北方,幾經周折最終在油漆廠工作,相當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的工作居然是向白色油漆中滴入黑色液體,使其更白,在此埃里森巧妙展示了他對不公平的社會現象的極為不滿,白人仍然是美國社會的主流,而黑人投身其中,卻無所匯報;而“我”因為誤加入另一種液體而導致油漆變黑招來了主管的一頓棍棒,這暗示了如若黑人在白人社會展示出自己的個性,結果勢必是白色社會的大力打擊。離開油漆廠,“我”遇上了好心的黑人婦女瑪麗,瑪麗善良不求回報的淳樸舉動不由得讓主人公反思自己一路走來的歷程,為何自己要拋棄本民族的文化而執意融入一個無法加入的白人社會,主人公經過數次掙扎反復,逐漸接收了自己的黑人身份,并加入了黑人兄弟會,決意為美國黑人民主自由而戰,卻屢屢失望地發現黑人兄弟會是個虛偽,爭權奪利的組織,沒有人真正關注的是黑人命運。此時的主人公忽然警醒發現,他既不屬于黑人也不屬于白人。強大的身份失落感讓他一人躲入洞穴中,思考著自己一路而來的個體身份在階級社會中不斷游離,一切努力和掙扎都以迷茫失落告終。因此,“他者”是主人公多重身份迷失,乃至身份危機的根本原因。
小說作者指出,個體性對任何種族而言都十分重要,而出于后殖民主義的創傷,黑人群體始終無法找到自己的心理歸屬和社會歸屬。賽德認為,在“西方”的知識、制度和政治經濟政策中,長期積累的那種將“東方”假設并建構為異質的、分裂的和“他者化”的思維。在一些激進作品中,東方甚至被認為是西方的對立面;即將所謂的“他們”表現成“我們”的反面。處于這一社會環境的主人公“我”,雖然有著黑色的皮膚,但在社會性和心理上早已和他的非洲祖先割裂了聯系,卻又難以融入美國社會,這一強烈的矛盾之不可調和最終導致“我”的深重個人危機,迷失在地下室沉重的反思為何他會被無視,被隱形。
參考文獻:
[1]Ellison, Ralph. Invisible Man. New York: Vintage International, 1995. 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