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思佳+++王鑫++++劉洋
摘 要:本文通過對《偷南瓜》的分析,展開了對祁太秧歌角色分配,語言特色,題材特點的研究,描述了祁太秧歌的發展弊端和現狀,并提出相關的解決方法。
作為晉中戲曲的一個分支,祁太秧歌以它獨特的魅力感染著晉中地區的民眾,豐富了當地人民的精神生活,為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關鍵詞:祁太秧歌;地方小戲;偷南瓜;傳承;解決方法
[中圖分類號]:J722.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1--01
祁縣秧歌是一種以晉中祁縣、太谷為中心呈放射型發展的民間小戲種,也是山西省目前5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深受當地老百姓的喜愛。通過不斷地發展,祁太秧歌的各個方面都得到了發展,例如聲腔,調式調性,服飾的由簡到繁等等。但是祁太秧歌跟許多同樣的民間小戲種一樣,都收到了現代文化的沖擊,傳統的劇目大多已經失傳,藝術家年紀偏大,沒有新生代的力量、而且缺乏保護劇種的資金,這些問題逐漸凸顯出來,急需相關部門和社會群眾的支持與保護,使這朵民間戲曲之花可以繼續綻放下去。
本文主要以祁太秧歌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偷南瓜》為例,淺談祁太秧歌作為祁太地區民間小戲的主要特點。
《偷南瓜》主要講的是祁太地區的王老漢辛辛苦苦種了二畝南瓜,眼看南瓜成熟,王老漢日夜守護在瓜地,就怕別人把他的南瓜偷走。一天,一個婦人因為懷有身孕,想吃南瓜,但是沒有錢買,就去瓜地偷了王老漢的南瓜,當場被王老漢逮到,王老漢非常生氣,說她不應該因為窮就去做偷東西的事情,婦人說明自己的情況后王老漢覺得情有可原,最后還送了少婦兩個南瓜。
劇中演員由一男一女組成,男性演的是丑角,面部勾畫臉譜,自兩眼內側至鼻翼兩側畫一個白色桃型,桃型上方用紅色勾出,面部吊搭須,身著黃色長袍。在表演上:偷瓜婦人被種瓜老農抓住而互相爭奪籃子時一個生氣一個羞愧,一個前進一個后退,一個向左一個向右轉圈爭奪,最終籃子被種瓜老農奪去。像這種表演就是將生活中的現象以夸張的手法再加上舞蹈語音在舞臺上呈現出來,這些都是老藝術家們反復實踐而得來的。
祁太秧歌的劇目是沒有固定的唱法的,一樣的劇目,一樣的曲調,不一樣的藝人有不一樣的唱法,給聽眾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祁太秧歌的唱詞以當地方言為主,創作者都是當地的群眾,他們平常所說的就是當地的方言,再加上他們之中大多數人都是目不識丁的農民,所以他們在創作過程中經常會使用生活化的口頭語,就像《偷南瓜》中“我老漢今年七十三”這一句中的“今”字的發音位置靠后靠下,念作“jing-en”;“村南留的二畝地”中“村”字的唱作“cong”;“祁縣東門外把會趕”中的“趕”字唱作“geng”等等。兒化音偏多,例如:“二八佳人女裙得兒衩,手提上籃籃出得們兒來?!薄皩㈤T兒鎖好么衣兒呦”等。唱詞中還經常出現“得兒丟兒衣大丟兒,得兒丟丟兒衣大丟兒”這種帶有地方色彩的句子。
祁太秧歌的曲目的創作題材大部分取自于當地,所表達的情節就發生在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中,創作者通過自身的想象力寄予曲目完美完整的結局,充分體現了藝術來源于生活有高于生活這句話。因為采用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所以使得祁太秧歌曲目大多非常生動,貼近生活。例如《偷南瓜》就嘲諷了當地人民的偷盜惡習;《算賬》歌頌了用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金全賣妻》反映了災年的時候當地農民的悲慘生活等等。
現如今的祁太秧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的人還是比較少的,作為民間小戲種,祁太秧歌的傳播范圍受到限制,而且受現代文化沖擊也比較大,所以劇團演員年紀整體偏大,而且以女演員居多,但是祁太秧歌開始的時候是以男性演員為主的,所以導致現在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危險;并且他的唱腔仍屬于民歌體系,詞體句格繁雜,也沒有成套的唱腔體系,書面保存的文獻比較少,而且曲目大多是老藝術家門祖祖輩輩口口相傳下來的,流失情況嚴重,并且現代創新曲目不多,導致曲目量劇減而得不到發展,這也是很多地方小戲不能得到更好發展的一個弊端。
關于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我認為政府可以加大對祁太秧歌的保護力度,保持文化的多樣性;可以以“祁太秧歌”這個主題發展特色旅游業,這樣既保證了祁太秧歌的傳承,又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解決了演員難以靠專業糊口的問題,也解決了現在劇團沒有資金更換老舊的設備和服裝。
相關部門加深對祁太秧歌的研究以及加強宣傳力度;由于祁太秧歌的唱詞帶有濃重的地方方言特色,所以我認為可以先在祁縣、太谷一帶的學校增設祁縣秧歌鑒賞課,在山西的大學里也增設祁縣秧歌鑒賞課,鼓勵大學生們去了解,進而喜歡上這種地方小戲。還可以加大祁太秧歌的演出力度,政府予以支持,解決演員們的溫飽問題,這樣藝人們才能投入到創作當中去。把祁太秧歌作為一個旅游項目發展起來,既能解決演員們的生活,又能推廣祁縣秧歌。
祁太秧歌這種民間地方小戲具有它獨特的藝術魅力,我希望可以在社會的幫助下讓這種地方小戲不再局限于其所在的地區,可以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使地方小戲的傳承不會斷層,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