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年來,盡管我國社會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轉型期社會矛盾日益凸顯,主要表現在勞資糾紛、貧富差距擴大、就業壓力大等多個方面,面臨嚴峻、復雜的社會、經濟、政治等深層次矛盾,我們該如何應對,如何構建起完善、健康的體質來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的成就,如今,已是擺在執政者面前最為重要的課題。
關鍵詞:轉型期;社會矛盾;勞資矛盾;化解途徑
作者簡介:戴其超(1988-),男,滄州人,河北大學政法學院,研究方向為政治學理論,在讀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1--01
三十余年的改革開放已經走到了一個十分關鍵的攻堅期,中國的社會經濟也正經歷著劇烈的變化。正是在這樣一個巨變的中國大背景下,我國的社會經濟轉型之面臨著諸多艱巨的挑戰。何謂社會轉型?社會轉型發生的前提條件是什么?這些問題的解答對我們認識當前中國社會面臨的轉型之路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轉型期矛盾的主要表現形式及其成因
1、勞資糾紛
勞資矛盾是市場經濟最根本的矛盾之一,如今,我國勞資糾紛案件總量逐漸上升,形式已向多樣化轉變。勞資糾紛之所以如此集中地發生,主要源于以下幾方面:一是,一些企業及資本家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淡薄。為降低企業成本,隨意拖欠員工工資,由此引發勞動爭議。二是,受國際經濟大環境不利影響,多數企業內外交困。很多以出口為主的外向型企業,面臨困境,出現了很多拖欠工資、卷錢跑路、企業倒閉的現象發生;三是,如今我國勞動者的維權意識逐步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增強。
2、貧富矛盾
中國雖然在經濟總量上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中國卻是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一種“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所以說過大的貧富分化必將導致社會的動蕩和民心的不穩。造成當今中國社會貧富差距懸殊的原因可以主要歸結為兩大方面:一是,當前的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二是,階層固化。一小部分富人、權勢者掌握了中國大部分的財富、資源,這一切都在加深貧富差距。
3、就業困境
當前中國就業矛盾就要表現在勞動力總量大、勞動者素質較低等方面。每年由農村向城鎮轉移的富裕就業人群數量巨大,加之于每年畢業的大學生和待業大學生不斷增長,都加大了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就業難度。并且,我國勞動力素質偏低,對農村勞動者培訓不系統、不完善,大學生所學知識與現實工作操作有一定的距離,所以,種種因素導致了如今我國比較嚴重的就業矛盾。
4、干群矛盾
近年來干群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之一。黨員干部首先是人民的公仆,而很多黨員干部將自己的利益置身于人民利益之上,踐踏了社會主義公平公正,危害了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黨員干部中的一些人利用人民賦予的職權,權力尋租,貪污腐敗,甚至于打壓群眾的合理訴求,這一系列違法亂紀行為都加劇了干群之間的矛盾。
5、社會保障及民生問題
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存在很多不完善、不全面之處,增加了人民生活的后顧之憂。我國在民生保障方面投入相對不足,幾十年發展來的欠賬較多,各項社會保險制度、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和其他社會救濟、社會救助制度仍存在很大的不足。由于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完善,人們的生活就會存在后顧之憂,不能充分帶動消費,反過來會抑制經濟的發展。
二、我國轉型期社會矛盾的解決機制
針對當前中國社會面臨的諸多矛盾,我們應該根據中國的現實國情,將深化改革工作逐步地開展下去。因此,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主要方面入手:
第一,要加強勞動執法,完善勞動爭議處理機制,改善勞動條件,保障勞動者權益。健全勞動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增加勞動者的話語權;完善多層次糾紛解決機制,簡化處理程序;加強勞動執法,建立勞動爭議預警制度,通過危機干預制度預防群體性糾紛的發生。
第二,需要政府、企業、勞動者三方共同努力,化解就業難題。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的轉型升級。進一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提供更多地職業技能培訓和再就業培訓,使更多的人掌握一技之長;引導人們自主創業,提供優惠的創業政策支持,構造良好的創業法制和金融環境。
第三,強勢反腐,提高黨員干部公仆意識,建立公平、公正的法制環境。加強干部隊伍作風建設,堅決反對官僚主義;拓展和完善群眾利益訴求渠道,保證下情上達。認真落實信訪制度、聽證制度,改善溝通機制。
第四,加大對社會保障事業的資金投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大制度建設力度,實現新農保制度全覆蓋;完善城鎮職工和居民社會保險制度,建立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各方面的承受力,逐步提高各項社會保障待遇水平;全面開展門診醫療費用統籌,穩步提高醫療費用報銷比例。
參考文獻:
[1] 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4—6.
[2]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單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5.
[3]朱書剛.試論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體系[J].江淮論壇,1997,(1).
[4]遲福林.“十一五”時期要加快建立公共服務體制[N].中國經濟時報,2006-2—20.
[5]羅斯愛.社會控制[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202.
[6]陳剩勇、趙光勇:《“參與式治理”研究述評》,《教學與研究》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