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曼殊是晚清翻譯領域的主要代表之一,其對拜倫詩歌翻譯的影響尤其深遠。蘇曼殊的譯作特點在拜倫的《哀希臘》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對《哀希臘》蘇曼殊譯本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了解蘇曼殊的寫作及譯作,也有助于我們了解拜倫的詩作及晚清翻譯家的譯作特點。
關鍵詞:蘇曼殊;譯作特點;《哀希臘》
作者簡介:遲雯雯,性別:女,民族:漢,學歷:碩士研究生,工作單位:青島理工大學琴島學院,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翻譯方向。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5--01
與林紓、嚴復相比,蘇曼殊可能不如他們著名,然而蘇曼殊與他們的翻譯活動的時代稱為晚清翻譯“三足鼎立”的時代[1]。他在向中國介紹英國詩歌作品方面起了開拓作用[2],并且是中國第一個介紹拜倫文學的人。他的翻譯作品中最著名的就是其翻譯的拜倫的《哀希臘》,本文將根據蘇曼殊譯詩特點對《哀希臘》進行微觀分析。一方面使讀者來更好地掌握蘇曼殊的寫作和翻譯風格,另一方面使讀者更方便地了解拜倫的視作,同時也能透視晚清各大翻譯活動家的翻譯風格。
一.譯詩特點之一: 以四言、五言為主
古今中外,學者大都持有“詩人譯詩”的觀點[3]。蘇曼殊在譯詩中更多運用“五言”,因為他自己擅長詩歌寫作,對原作者作詩的意境、韻律、特點更容易把握,所以經過他自己作為詩人的用詞、音律,他的譯作更接近詩歌,優美古雅。
拜倫的《哀希臘》共有16小節,每小節六行,內容上看,該詩渲染了大氣磅礴的氣氛,悲憤、哀嘆之情盡含其中。從形式上來看比較自由,音律上呈四步抑揚格,抑揚相連,樂感較強。蘇曼殊的譯本從內容上看則比較內斂,結合當時中國受侵的背景來看則顯得更加悲痛。從形式上來看,譯文為五言,每小節八小句話,用語更加精煉,意味深遠,如一些疊詞如“滔滔”“ 峨峨”等詞的運用使詩作讀起來朗朗上口,又有古典美;其中音律也很優美,每小節第二、四、八句韻律一致,非常符合中國古詩特點。
二.譯詩特點二: 注重讀者意識
蘇曼殊翻譯時還非常注重中國讀者的意識,即將中國讀者的意識形態、讀詩習慣等考慮在內,使譯作更容易被中國讀者所理解,同時也能了解原詩作者的創作精神。翻譯過程中,蘇采用了靈活的翻譯策略,對原文恰當地進行了增減和改寫。為了讓國人理解譯詩中所傳達的歷史意義,蘇將“lover” 翻譯為“靜女”讓人聯想到《詩經》戀人的表達,非常古雅。蘇用“坎侯”和“箏”來代替“harp”和“lute”。前兩種樂器都能令中國讀者聯想到博大精深的中國民族藝術與中國古代文化,更符合中國人的意識形態。例如,《哀希臘》的第四節最后兩行為 “He counted them at break of day---And, when the Sun set, where were they?”蘇曼殊最后則為“晨朝大點兵,至暮無復存。一為亡國哀,淚下何紛紛?!弊詈髢尚【錇樵娙俗约核?,一來更符合中國人對詩歌的閱讀習慣,而來使亡國之痛更加深沉。
三.譯詩特點三: 譯詩與作詩的特點緊密
蘇曼殊的詩有很多都是疑問句句式。如《有贈》:“春雨樓頭尺八簫,合適貴刊浙江潮?芒鞋破缽無人識,他國因故啊第幾橋?”[4] 其中就有兩句是疑問句,使是個感情更加深刻凄婉。同樣,蘇的譯詩中也有很多地方被翻譯成疑問句,拜倫《哀希臘》第12節“The Tyrant of the Chersonese, Was Freedom's best and bravest friend; That tyrant was Miltiade! Oh! that the present hour would lend, Another despot of the kind ! Such chains as his were sure to bind.”蘇曼殊譯為“羯島有暴君,其名彌爾底。闊達有大度,勇敢為世師。今茲丁末造,安得君如斯?束民如連鎖,豈患民崩離?”最后兩句蘇曼殊扔將其進行了疑問句式的處理,更能表達作者對希臘人怒其不爭的情感。
四.譯詩特點四: 用詞生僻,古奧難懂
1914年胡適在自己著手翻譯《哀希臘》的時候,仔細對照閱讀了之前的各個譯本,認為蘇曼殊的翻譯“失之晦”,并認為“晦者不達,非善譯者也”[5]。在胡適以后,各評論家幾乎眾口一詞,批評蘇曼殊的譯詩語言的古奧與晦澀[6]。如《哀希臘》譯文中,“亹”( wěi,文采斐然的樣子)、“樾下”( yuè xià,樹蔭下)等。然蘇曼殊的譯詩盡管比較晦澀,但在其文學上的成就卻不能低估。柳無忌在比較馬君武、蘇曼殊和胡適的譯詩后,認為“在韻律和格式的整齊、語言的凝練和藝術性、優美而又值得引用的詩句數量之多等方面,蘇曼殊的譯詩似乎都勝過一籌?!盵7]
蘇曼殊的《哀希臘》譯本不僅體現了蘇曼殊個人的詩作特點,反映了時代翻譯特色。以四言、五言為主,是因為他本身也是個詩人,擅長作詩的韻律;用詞生僻,古奧難懂是因為他是屬于“新文化運動前”的學者,對于顧問比較有研究和喜愛;注重讀者意識說明他比較注重當時中國讀者對外國文化元素的理解能力,也比較注重本國文化的傳承;翻譯也是一種創作,對譯詩與作詩的特點緊密則反映出他個人表達感情的特點,同他本人的性格和時代背景更加貼切。對于這些特點我們要從具體語境出發,用辯證的眼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去理解、包容和學習[8]。
參考文獻:
[1]錢基博. 現代中國文學史[M].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7:316.
[2][3][8]黃元軍,覃軍.蘇曼殊翻譯實踐評述[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8(1):25-30.
[4]柳亞子.蘇曼殊全集 [M].哈爾濱: 哈爾濱出版社, 2011: 290.
[5]胡適.嘗試集[Z].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92.
[6]廖七一.現代詩歌翻譯的“獨行之士”——論蘇曼殊譯詩中的“晦”與價值取向[J].中國比較研究.2007(1):68-79.
[7]柳無忌.蘇曼殊傳[M].王晶垚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