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洋+楊威+張海玉
摘 要:“90后”作為一個特殊的名詞形式近年來在中國大地逐漸興起,在中國群體意識中,它代表著“個性”“叛逆”“獨立”等多元文化概念,預示著中國新一代青少年在新時代下的意識轉變與自我追求?!?0后”在進行個性展示時必須借助一定的文化載體,其心理訴求與非主流文化的內核相契合,著重表現為追求個性與自主,期盼與眾不同?!?0后”非主流文化已經逐步融入一代人的精神血液中。但精神懸空與理想矛盾造成的信仰危機相伴而來,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仍會伴隨社會變化不斷演進。
關鍵詞:90后;非主流;文化形態;信仰危機
指導教師:王銳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1--01
一、非主流文化的產生
非主流文化是相對于主流文化而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文化的發展必定根植于一定的經濟、政治基礎之上。文化主流的發展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與可預見性,而非主流文化則可能以一定的形式獨立于社會之中,試圖去打破一些舊有的理論,以成為時代的主流。
自21世紀以來人為本成為我國發展的一個重要價值導向,個人價值本位被極大的推崇。我國經歷了打開國門,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和發展過程,社會的震動過后帶來的是物質的極大豐富,90后作為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在享受前人所創造的成果的同時,也接受了打開國門后外來的文化的影響。作為一種文化符號,非主流并非中國本土的文化概念,而是從外國傳入,在傳播過程中也必然受到中國的文化侵染,從而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形態。時代的發展使90后期望張揚個性、不盲目、不跟風的心理訴求與非主流文化的文化內核中的“個性、叛逆”等諸多因素不謀而合。
90后的價值取向不同于80后等其他年齡層次群體,狄爾泰在其釋義學《草稿》中提出了三種類型表達區分,即:邏輯表達、行為表達和體驗表達,90后的意識展現便可以歸為體驗表達,是在感受過一種事物后而形成的意識觀念,而表達不同于傳達,表達更側重于個體的創造性。90后非主流文化既根植于社會發展的文化土壤又獨立于主流文化之外,崇尚異于他人、要求個性解放,與美國曾經興起的嬉皮士文化有很多相同之處。
二、90后非主流文化的表現形態
非主流文化屬于文化形態的主要表現為一種,表現形式豐富多彩,從較為淺顯的層面,體現在追求標新立異的外貌。從文字角度看,近幾年來越來越備受關注的網絡用語的出現,如“表醬紫”“萌萌噠”等。乃至轉向到精神層面的意識轉變,如從個人生活領域逐漸轉向參與、表達等社會生活領域擴展。
(一)新的心理訴求的形成
90后非主流青年強調個性解放,中國傳統文化講求的卻是中庸之道,恰到好處是處事理想,隨著時代改變,以往的價值觀念已經無法適應新一代90后的心理訴求。他們渴望通過一種載體表達自己的存在,于是不同的穿衣風格成為他們表達的方式。
(二)網絡語言的影響
作為年輕的一代,90后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極強,網絡的風行帶動網絡用語的出現與火爆,這些用語在年輕一代口中筆頭經常提到。如囧指的是出錯時的尷尬狀態,醬紫則指的是“這樣子”絲帶則指的是英文中的“風格”即style。
(三)精神匱乏與理想缺失
90后生長環境相對安逸,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使得大部分90后成為家中的獨生子女。這就導致了“90后”當前的理性迷失與信仰危機正是與社會轉型期的核心價值變換聯系在一起的。馬克思曾經提出“我”和“為我”的意識就構成了價值觀橢圓中的核心價值意識,而現代社會,這種概念的實質已被偷換,著重表現在90后身上,缺少理想和信仰、功利欲望心強、過分自我和追求個性,很多青少年處于一種精神匱乏的“懸空狀態”,心理學強調個性的發展取決于遺傳與環境的雙重因素,班杜拉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表明90后的發展是先天和后天共同決定的。他們迫切需要從認知上建立合理的機制,逐漸的認識到存在的意義。
三、社會變遷下的發展趨勢
非主流文化的產生的促進因素不是單一的,社會環境、時代變遷等都對非主流文化的產生提供了動力,而中國近代的社會轉型以及經濟與文化的不和諧增長更是為其提供了土壤。其與美國曾經盛行的嬉皮士文化大有異曲同工之妙。每種文化都有各自的文化表征,當一個陌生奇崛的東西變得為人們所承認它便變成了主流,如第一個吃被稱之為毒果西紅柿的人,當這被人們所接受,便變成了普遍性的一種存在。但是中國固有的價值思想已經成為多數人的思想內核,非主流文化無法超越與取代。
近年來,思想的解放逐漸成為一種發展大勢,以人為本的理念已經被大眾廣為傳誦,真正意義上的人本位思想便是尊重人的多重發展訴求,允許人們需要的多種文化發展。非主流文化沒有融入任何的行政力量因素,它完全是社會大發展所促生的產物,因而其發展必定具有相當的自由性并易于受到社會發展的干擾。但目前90后的非主流文化是接受了中國本土的影響后的中國化的“非主流”,在一定意義上已經背離了傳統意義。90后接受此類非主流文化,對其價值走向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產生的必要性,在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必然留下痕跡。在00后逐漸成長起來的當下,90后非主流價值形態不會銷聲匿跡,仍舊會伴隨著90后的成長而變化發展,注入新的形態。
參考文獻:
[1]狄爾泰.狄爾泰文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13
[2]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08-31
[3]陳躍、莫小麗《當代大學生信仰問題探討》,《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六期
[4]陳麗君.(2012)大學生問題發現過程中的元認知特點研究.心理與行為研究.365-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