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項目基金課題階段性成果,項目基金名稱: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路徑研究”項目編號:142400410361。
摘 要:作為具有中原特質的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是我國主體功能區劃中唯一明確了文化使命和功能的經濟區域,借助其厚重積淀歷史脈絡的優勢,河南在“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的傳承與創新層面大有作為,探討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的路徑選擇,提升河南發展潛力并實現由傳統農業大省向文化強省的跨越是當下亟待解決的課題,具有重大現實和理論價值。
關鍵詞: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路徑;闡微
作者簡介:李鵬鴿(1979-),女,河南洛寧人,哲學碩士,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基礎部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6--02
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是國家賦予中原文化發展的戰略任務,是國家賦予河南的重大文化使命。“華夏歷史文明”具有獨特性,其傳承和創新發展是當下亟待解決的課題,對于提振河南經濟社會發展影響深遠。
一、河南傳承創新華夏歷史文明的獨特優勢
中原地區在華夏歷史文明傳承中地位獨特,華夏歷史文明主體思想的形成與早期發展植根于中原大地,以河南文化為代表的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要源頭,中原歷史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縮影。深深植根于有著獨特內涵又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其文化的持久力奠定了中華文明的深厚根基。因此,傳承與創新華夏歷史文明,是當下中國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一)中華始祖文化,全球華人根親文化圣地
以“三皇五帝”為代表的中國始祖文化是中華根源文化。“三皇五帝”的活動核心區在黃河流域。河南是中國始祖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伏羲、女媧、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等文化遺存均有分布。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文化、母文化和主流文化。河南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也是中華民族的根脈所在。我們民族的姓氏三分之一起源于河南,河南是華人姓氏的搖籃。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后代,我們常以“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引以為豪,千百年來“龍”已經成為中國和中華的圖騰,追溯6000千年前的“濮陽龍”,則進一步驗證了中原是華夏歷史文明之根。“濮陽龍”和“姓氏文化”把中華民族緊密相連,而河南則成為全球華人的根親文化圣地、靈魂皈依之地。
(二)河南歷史文化厚重而龐大,奠定了華夏歷史文化的根基
河南歷史文化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居于顯赫的核心地位,裴李崗文化等代表著河南的史前文明,黃帝建都新鄭統一中華則奠定了中華初基,締造了中華民族,播百谷、造文字、定算數、創醫學,成為中國發展的歷史開端。其后,隨著歷史發展,中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中心,從先秦時期到宋元時代,各種文化思潮齊聚中原。孔子見老子于中原,成就了儒家和道家的特殊地位,東漢洛陽白馬寺的營建,彰顯了佛家成為中華文明的淵源,北魏洛陽成為首次民族大融合的范例。中國有“八大古都”,其中四大古都均在中原腹地,“古都建筑遺址”展現了中國歷史不同階段國家發展的縮影,成為華夏文明中內容最豐富、意義最重大的“歷史縮影”。鄭州代表文明之源:新鄭是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出生、創業、立國、建都之地,新鄭由此被譽為“中華第一古都”。新鄭擁有8000年的裴李崗文化、5000年的黃帝文化和2700年的鄭韓文化。安陽的殷墟甲骨文被稱為中國古代最早的“檔案庫”,是中國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直接催生了漢字書法藝術。洛陽是千年帝都,從夏朝開始共有13個王朝在洛陽定都,是河洛文化發源地,是千百年來中國政治經濟中心。開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軸線從未變動的都城,城摞城遺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一副清明上河圖再現了北宋時代城市的繁榮,宋代理學發展成為官方哲學。四大古都基本構成華夏文明支點。[1]中國社科院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一書中,古代河南籍一流詩人和文學家占全國50%以上。[2]
(三)中原地區的歷史文化遺產豐富
中原地區的歷史文化遺產豐富,河南是文化遺產大省,地下文物全國第一,地上文物全國第二。洛陽的龍門石窟、安陽的殷墟、登封的“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三大世界遺產,彰顯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新鄭鄭韓故城、鄭州大河村遺址等19處遺址以及安陽殷墟等5處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中原地區文化遺產豐富多姿。加強保護物質文化遺產是當務之急的第一要務,這些物質文化遺產看得見摸得著,比較容易轉換成旅游資源,開發遺產背后的歷史與文化,才能使這些物質文化遺產煥發生命力,變成有生命的遺產,吸引人們去參觀學習。要做好洛陽、鄭州兩個大遺址片區的保護工作,推進東漢帝鄉的修整等。修復、還原、開發河南的歷史文化遺址,使它們重新閃爍歷史中的文化光芒,照亮河南的厚重歷史發展,再現河南在歷史長河中的文化溢彩,為河南的發展開辟文化發展之旅。
二、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的路徑選擇
(一)發揮文化優勢,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
中原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中原文化是建設中原經濟區、實現中原崛起的助推器,是塑造河南新形象、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原,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中原地區是華夏民族的發源地,中原是全球華人的“根”所在,如果沒有中原文化,我們的靈魂將無所皈依。因此,河南要做好中原文化的建設和開發,全面整合中原文化資源,打造中原文化品牌,推動中原文化走向世界,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探尋自己民族的起源也是每個民族孜孜以求的偉業,根親文化是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促進祖國統一的重要紐帶,新鄭黃帝拜祖大典已經享譽海內外,并成為海內外華人尋根祭祖的圣地,除了一年一度舉行的大典外,我們要打造日常的祭祀活動,使之形成一定的活動機制傳承下去。我們應該充分發揮河南豐富的文化資源,增強海內外華人的文化認同,使中原文化真正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二)發揮新媒體優勢,重點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河南文化資源的發展空間。
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之源、華夏文明之根。中原文化源遠流長、厚重而博大精深。當今時代隨著互聯網高速發展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中原文化大發展應抓住這一良機,將其獨特而豐盈的內涵向世界傳播。借助于新媒體優勢將聲音、影像、文字、圖形等通過復合形式,進行跨時空的信息傳播。如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風靡上海世博會無疑成為中國館最大的亮點。所以,我們要進一步創新文化傳播形式,借助新媒體,運用鮮活生動的圖片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效整合文化資源,培育一批具有中原特質的文化品牌。大力推進文化品牌推介戰略,使河南更多的文化品牌走向全國和世界。比如:以《禪宗少林·音樂大典》為代表的大型實景演出文化,借助新穎的傳播手段,讓人穿透歷史云層,領略中原文化風韻,以洛陽牡丹文化節、鄭州少林武術節為代表的節會文化等,都是獨特的河南文化品牌,河南電視臺的《梨園春》、《華豫之門》、《漢字英雄》、《武林風》等具有中原風格特色傳媒文化品牌,都極具審美和文化教育價值。要積極推進三網融合,利用互聯網、手機、動漫等新興媒體作為傳播中原文化的有效載體,創新更多的中原文化品牌,使每個人成為中原文化的傳播者和受眾者,讓河南品牌產生更大的社會影響和經濟效益。要大力支持重點媒體建設,加強中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精心策劃,擴大中原文化的輻射力和影響力,讓中原文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三)積極培養重點大學的文化資源,加強人才戰略實施工程,做好文化強省的人才培養工作。
河南地處中原腹地,人口眾多,歷史上的名人典故多如繁星,人才輩出的河南為后世子孫留下了豐厚的文化瑰寶,可是,目前一億人口的河南只有一所211大學(鄭州大學),沒有一所985工程大學,這使得河南成為文化強省的道路漫長而曲折。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需要有大量的人才做支撐,也離不開高校、學術研究機構的領航,充足而優秀人才儲備是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不竭發展的動力。人才是增強文化競爭力的第一要素,只有充分發揮河南各個高校在服務社會、傳承文明、咨政育人、創新理論等方面的文化引領作用,才能更好地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人才戰略是河南實現文化強省根本保證的,為此,政府應該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重視教育力量的輸出,積極培育河南重點高校的建設,為河南培育更多的人才支撐力量。目前河南各地高校在文化傳承創新發展中各具特色,結合本地歷史文化資源優勢,建立了眾多的文化研究機構。如:鄭州大學的中原文化資源與發展研究中心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河南大學的宋文化研究院和中原民俗與文化研究所,安陽師范學院的甲骨學與殷商文化研究中心,洛陽師范學院的河洛文化國際研究中心等等,[3]這些都顯示出高校在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中擁有強大的科研基礎平臺。
(四)保護好河南的文化遺產,積極推進旅游文化產業
河南是文化遺產大省,不可再生性是文化遺產固有的特質。通過對歷史文獻資料的整理、研究、保存及開發工作,展示優秀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結合現代科技,推進各級、各地博物館建設,讓歷史走向平常百姓生活,提高全民保護文化遺產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向公眾普及文化遺產保護常識,使其認識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人文價值,從提高全社會遺產保護意識,提升河南文化遺產的國際知名度。
依托河南非物質文化資源優勢,在構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同時,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區作為載體,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使洛陽的唐三彩,南陽的玉雕,開封的汴繡、木版年畫、官瓷,禹州的鈞瓷,寶豐、汝州的汝瓷,豫西民間的剪紙藝術等走向世界,成為中華文化的閃光點,借助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形式的多樣性以及現代科技的宣傳推動,進而增強中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優勢,可建設旅游景區和主題園區,以促進河南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諸如河南各地市相繼建設的各種主題景區、文化產業園區等就是最好的實踐創造。古都洛陽于2007年伊始就著力恢復古城遺風,打造高品位的多功能景區,鞏義康百萬莊園、宛城范蠡文化產業園、禹州呂不韋故里文化旅游景區、社旗山陜會館等,都已初具規模且帶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唐三彩、鈞瓷、木版年畫等作為旅游商品,其帶來的收益不可小覷。還可通過創新中原圣賢精品旅游線路,依托圣賢的人物故事創意式開發相關旅游服務專線,進而促進河南文化旅游產業的可持續大力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冰波.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路徑思考[J].學習論壇,2013(10).
[2]徐光春.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N].河南日報,2009-10-30.
[3]黃文熙.論河南高校在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中的任務及對策[J].安徽文學,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