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敏
摘 ?要:中國古典詩詞中出現了很多意象,“簾”就是其中之一。追溯“簾”的本義,可以發現現在所寫的“簾”在古代表示兩種事物。本文試從兩種“簾”的本義、在唐宋詩詞中出現的狀況以及作為意象出現的原因和表達效果這幾個方面對“簾”進行辨別。
關鍵詞:簾;簾;詩詞;意象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2-0-03
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進程當中,文學作為中華文化中一個重要的分支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而詩詞則是中國古典文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后代許多人說詩詞“緣情”、“言志”,創作者從客觀事物中有所感悟,激發內心的情感,進而創作出詩詞來表達內心的情感與志向。在創作的過程中,意象是古典詩詞抒情言志的重要方式。歷代的文人不斷使用同一事物來表達相似的情感,久而久之,這一事物便成了一種意象,如:“月”表達思鄉、“菊花”表達高潔、“南浦”表達送別、“紅豆”表達相思等等。我國關于意象的理論,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哲學。在先秦哲學中,“意”指人的思想,“象”指物的表象,表述“意”和“象”的物質媒介是“言”,即語言,《周易·系辭上》中說:“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最早提出“意象”的是南朝的劉勰,他說:“是以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然后使玄靜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窺意象而運斤”,就是運用筆墨描述作者想象中的景象。[1]意象是作者對于表象的再創造,意象中增添了作者的情感因素。“簾”作為詩詞中的意象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出現,如南朝謝朓詩《玉階怨》:“夕殿下珠簾,流螢飛復息。長夜縫羅衣,思君此何極。”但是這個時代運用“簾”這個意象比較少,到了唐代,“簾”意象仍然運用不是很廣泛,到了宋代,詞這一文體得到了迅速發展,“簾”被廣泛運用到詞中,如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出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柳永的《隔簾聽》:“咫尺鳳衾鴛帳,欲去無因到。蝦鬚窣地重門悄。認繡履頻移,洞房杳杳。強語笑。逞如簧、再三輕巧。梳妝早。琵琶閑抱。愛品相思調。聲聲似把芳心告。隔簾聽,贏得斷腸多少。恁煩惱。除非共伊知道。”
一、“簾”的本義
一般認為,“簾”的繁體字是“簾”,東漢許慎的《說文·竹 ?部》釋之曰:“簾,堂簾也。”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注:“簾,施于堂之前,以隔風日而通明;簾,析竹縷為之, 故其字從竹。”清人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簾,堂簾 也,從竹廉聲,聲類廉,戶蔽也。按:縷竹為之,施于堂戶, 所以隔風日而通明者,亦曰薄,今作箔。其布曰 。”然而遍查《康熙字典》“簾” 并非“簾”之繁體字,書中對“ ? ”、“簾”、“簾 ” 的解釋分別是:
——《唐韻》力鹽切《集韻》離鹽切,音廉。《說文》帷也。《玉篇》帳也。施之戸外也。《釋名》,廉也,自障蔽爲廉恥也。《急就篇》承塵戸 ?絛繢總。《註》戸,戸上之幔也。又《集韻》犁針切,音林。 ?幓,羽毛貌。
簾——《廣韻》《正韻》力鹽切《集韻》《韻會》離鹽切, 音廉。編竹作幃簿也。《釋名》簾,廉也,自障蔽爲廉恥也。《禮緯》天子外屛,諸侯內屛,大夫以簾,士以帷。《前漢·王貢傳序》嚴君平卜筮于成都市,裁日閱數人,得百錢,足自 養,則閉肆下簾。而授《老子》。又《韻會》籜名。
簾——《廣韻》《正韻》力鹽切《集韻》《韻會》離鹽切, 音廉。《廣韻》靑簾,酒家望子。《韻會》酒家幟。《韓非子·外儲說》宋人有沽酒者,懸幟甚高。《註》幟,卽簾也。亦謂酒旗。又《廣韻》士臻切《集韻》鋤臻切,音蓁。《廣韻》幕也。又《類篇》一叫切,音要。義同。[2]
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四版中關于“簾”是這樣解釋的:
簾①:古代酒家用作標志的旗子。《廣韻》:“簾,青簾,酒家望子。”李中《江邊吟》:“閃閃酒簾招醉客。”
簾②(簾):門簾,窗簾。《漢書·外戚傳下》:“美人當有以予女,受來,置飾室中簾南。”劉禹錫《陋室銘》:“草色入簾青。”(入:映入)【注意】在古代,“簾”和“簾”是兩個字,意義各不相同。門簾的“簾”古代寫作“簾”,不寫作“簾”,現“簾”簡化為“簾”[3]
綜上所述,“ ?”、“ 簾”與“簾”三個字在古代并不相同,所指的并非同一事物。“ ?”主要是懸掛在門上的或者在戶外的簾,“簾”主要指的是用竹子編制的簾,而“簾”主要是指酒簾。后世將三個字混淆,都寫作“簾”字。這三個字在宋詞里面都作為意象出現過,但出現的情況都有所不同。就作為意象而言,“ ?”與“簾”應當是相似的,起到的效果和作用也是基本相同的,最大的區別應該是材質的區別。但是“簾”與它們卻不同,“簾”不具有它們的作用,而與“酒”相關。
二、“簾”意象在詩詞中出現狀況
據初步統計,《全宋詞》共收詞21000余首,其中以“簾”入詞者多達2200余首(不含詞牌中有“簾”者,如《隔簾聽》、《真珠簾》等),約占《全宋詞》的10%,在字頻表中排第130位[4]。《全唐五代詞》收錄了2849首詞,其中“簾” 出現了199次,在字頻表排102位,《全唐詩》收錄了48900多首詩,“簾”意象出現了1400多次。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與“簾”意義相近的詞,如“幕”、“帷”、“帳”等等。
由此可見,“簾”在詩詞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但是我們這里所說的“簾”,卻是“簾”、“ ?”和“簾”的疊加,這一點很值得注意。我們前面已經提到,“ ?”和“簾”是基本相似的事物,表示門簾、窗簾之類的置于房屋內外用于裝飾、擋風、遮光、御寒等的事物,并且在后世的文獻中基本都寫作“簾”,因此在這里我們不做深入的討論。三者在今天都寫作“簾”,但是本義是酒幌子的“簾”在詩詞中卻出現的相對極少。根據中國基本古籍庫中顯示,《全唐詩》中出現了1400多次“簾”,卻只出現了6次“簾”,《全宋詞》中“簾”出現的頻率也是很低的。
在唐宋詩詞當中,“簾”大多出現在一下幾種類型的詩詞當中:
(1)抒發孤寂愁苦的心情,如王昌齡的《青樓怨》:
香幃風動花入樓,高調鳴箏緩夜愁。
腸斷關山不解說,依依殘月下簾鉤。
再如晏殊的《浣溪沙》:
小閣重簾有燕過。晚花紅片落庭莎。曲闌干影入涼波。
一霎好風生翠幕,幾回疏雨滴圓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2)抒發思念之情,這種詩詞以閨怨詩詞居多,如李白《玉階怨》: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這類的還有游子對于家鄉的思念,對于親人的思念等等,此處不一一列舉。
(3)抒發對于自然和人生的感慨,如李煜《浪淘沙》
往事只堪哀,對景難排。秋風庭院蘚侵階。一任珠簾閑不卷,終日誰來。
金鎖已沉埋,壯氣蒿萊。晚涼天凈月華開。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
而“簾”一般用于抒發人生失意的閑愁,如牟融的《沈存尚林亭夜宴》:
草堂寂寂景偏幽,到此令人一縱眸。
松菊寒香三徑晚,桑榆煙景兩淮秋。
近山紅葉堆林屋,隔浦青簾拂畫樓。
終日忘情能自樂,清尊應得遣閑愁。
此外,還有對于人生的放逐,在喝酒中暢談自己的理想與抱負,抒發一種豪邁的心境,頗有一種“人生得意須盡歡”的意味,如李曾伯的《滿庭芳》:
山接平蕪,煙橫遠墅,修眉淡抹晴妝。菊梅交際,天未十分霜。幾許無窮秋思,空凝佇、衰柳斜陽。溪頭路,黃蘆一片,鳧雁兩三行。平章。風景似,畫圖一幅,著我徜徉。山中無事,聊爾適吾狂。不用登臨感慨,青簾外、新酒堪嘗。何為者,東家宋玉,千古嘆凄涼。
三、“簾”意象頻繁出現于詩詞中的原因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簾”出現于唐宋詩詞中的原因:
(一)從社會背景角度:
唐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輝煌的時期,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在大一統的王朝,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我們可以從柳永的《望海潮》中看到當時城市的繁華景象: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 ?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從這首詞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那個時代,城市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人民安居樂業,處處顯現出繁榮富足的景象,商業十分發達。“簾”作為一種生活用品,自然存在于人們的生活當中,詩詞屬于藝術創造,來源于生活,以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來入詩詞,這就很容易理解為何詩詞中頻繁出現“簾”這個意象了。
(二)從創作主體來分析:
相對于宋詞而言,唐詩中出現“簾”意象的比較少,這也與唐宋文人的性格不同有關。唐朝的社會風氣整體比較開放,唐朝的文人寫出的詩句也相對比較豁達豪放,李白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當然,晚唐時期由于社會動蕩導致許多人顛沛流離,因此也產生了許多憂國憂民,慨嘆命途多舛的詩詞。而在宋代,統治階級采取重文抑武的政策,表面看來似乎文人獲得了更多的機會,實際上,社會的等級觀念卻比其他朝代都要濃厚,文人被禁錮在等級森嚴的社會當中,身心失去自由,社會體制上的問題導致國家積貧積弱,許多文人雖有一番報國之志,卻報國無門,仕途上的失意、人生際遇的坎坷造就了他們避世的性格。他們更愿意透過一層簾來看這個世界,而不是直面慘淡的現實。內心的孤僻讓他們尋求與這個世界的隔離,尋求保護。在“簾”的遮蔽之下,他們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看待外界的事物。“簾”更像是一道心理防線,防止別人窺探到他們的內心世界。
(三)從客體角度
唐宋時期,封建等級制度森嚴,“簾”能夠滿足統治階級對于禮制的要求。并且,當時的人們十分重視隱私觀念,所謂“家丑不可外揚”等等,“簾”是隱秘的,簾內的狀況不會為外界所知,具有很強的隱私性,而簾內的人卻可以觀察簾外的動靜,這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屋內的人以安全感。“簾”具有遮蔽光線、御寒、隔音等作用,它能夠滿足創作主體的要求,將他們與外部世界隔離。“簾”是朦朧的,它能夠很好地與詩詞含蓄的風格相融合,與創作者內斂的性格、欲說還休的苦悶相呼應。風吹簾動,外面世界的喧囂與繁華,似乎與詩人無關,可是他們的內心仍然在寂靜中張望、企盼,側耳傾聽著這個世界的一點點風吹草動,外面的光、影、聲、色,一切都像是一場鏡花水月的夢,從簾中一點一點泄進來,“簾”是溝通他們與現實世界的媒介。風吹簾,就像外面的世界挑撥著詩人的心,可詩人不愿意走出去,就像垂下來的簾終究不去卷,縱使“欲卷”,卻還是“不卷”。從某種程度上,“卷簾”表達的是積極地投入到眼前的世界中去,外面的世界足夠精彩,同時內心也愿意去接受,去面對,“卷簾”表現的還是相對樂觀的心理狀態。相反,“垂簾”所反映的則是詩人內心的關閉。縱觀唐朝詩詞與宋代詩詞,不難發現,唐代的詩詞中“卷簾”居多,宋代的詩詞中“垂簾”居多,這也體現文人不同的觀念。此外,屋內屋外一動一靜,以及外界的光通過簾投射進來,更渲染了朦朧凄涼的氛圍,便于詩人情感的醞釀和抒發。同時,“簾”本身也具有美感,有利于入詩,增添詩意,具有畫面感。并且從韻律角度來說,“簾”是高平調,“an”發音響亮,更利于押韻,而且古代詩樂不分,更偏于吟唱。
(四)從唐宋時期的文學審美風氣角度
從唐代到宋代,審美風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盛唐時期詩詞風格趨向于雄渾高昂,而到了晚唐,詩詞的審美趨向于婉約陰柔,宋代更是追求恬靜淡泊、沉靜內斂的詩詞風格。“審美趣味和藝術主題已完全不同于盛唐,而是走進更為細膩的官能感受和情感色彩的捕捉之中。”“時代的精神已不在馬上,而在閨房;不在世間,而在心境。”[5]在這個時期,時代的審美風格促使文人將目光投向自己的內心,在有限的空間里去體會內心細膩的情感變化。情感的抒發更為細致入微,周圍環境一絲一毫的變化都能引起文人的遐想和感觸,意象的選擇也更加細膩,著眼于周圍的事物,“簾”自然得到了文人的青睞。
“簾”出現于詩詞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第一,唐宋時期造酒業十分發達,出現了許多酒肆,萬俟詠的《戀芳春慢》中寫道:
蜂蕊分香,燕泥破潤,暫寒天氣清新。帝里繁華,昨夜細雨 初勻。萬品花藏四苑,望一帶柳接重津。寒食近,蹴踘秋千, 又是無限游人。紅妝趁戲,綺羅夾道,青簾賣酒,臺榭侵云。 處處笙歌,不負治世良辰。 共見西城路好,翠華定、將出巖宸。誰知道,仁主祈祥為民,非事行春。
繁華的帝都,賣酒之處更是云集于此。自古以來,文人與酒都是分不開的,吟誦酒的詩詞更是不勝枚舉: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李白《行路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白居易《琵琶行》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 ? ? ? ——蘇軾《水調歌頭》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柳永《雨霖霖》
“簾”在詩詞中指酒簾,因此也隨著酒而入了詩詞:
青簾沽酒送春歸,莫惜萬金擲。 ? (葛立方《好事近》)
系船沽酒碧簾坊,酒滿勝鵝黃。醉后西園入夢,東風柳色花香。 ? ? ? ? ? ? ? ? ? ? ? ? ? ? ? ? ? ? ? ? ? ? ?(范成大《朝中措》)
第二,古代文人好酒,“簾”作為酒店的代表,是酒的名片
酒作為一種神奇的存在,自古以來就和文人結下了不解之緣,歷史上很多著名的大文豪,往往同時也是大“酒豪”, 仕途失意之愁、游子羈旅之情、生離死別之恨、無路報國之痛都借酒來排遣。如果說,書是文人的生命的話,那么酒便一定是文人的靈魂了。“酒逢知己千杯少”、“以酒會友”、“一醉方休”等熟語似乎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文人墨客往往能在酒中找到情感的共鳴。因此,在詩文中寫酒的意象自然成為了家常便飯。然而一旦酒意象泛濫之后,很多文人又會標新立異,尋找酒的別種說法,“佳釀”、“瓊漿”等不僅修飾花哨、不夠含蓄,而且差不多也已經被用爛了。自然而然地,酒旗、酒幌、酒簾便進入了文人的視野,這些意象一方面可以借以指代美酒佳釀,另一方面也可以含蓄地表達內心的愁苦,同時還能收獲動感、畫面感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唐宋文風轉變之際,這樣的表達效果能夠適應作者的需求,自然也就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意象。
第三,“簾”有很強的表現力
酒簾是酒家掛在店門外的一種“招牌”,詩人既然寫酒簾,或遠觀或近看,自然是還未進入店中;既然未進入店中,自然是欲飲而未得;既然未得,愁緒自然是還未排遣。仿佛是一個酒鬼聞著酒香卻嘗不到酒味,別提多難受了,讀者不知道詩人接下來到底是進去喝了酒還是沒喝酒就離開了,但不管怎樣,愁還是留在了那里,吊著讀者的胃口,詩詞的格調自然也就上去了。例如陳東的《送友人喪二絕》:
欲認青簾把酒嘗,俄驚丹旐送君喪。
呂莊編戶傷心切,愁對清風想杜康。
正是把這種有愁不能排遣,與飲酒而不得的心境生動地刻畫了出來。
綜上所述,簾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詩詞意象,在唐宋時期,被文人墨客們廣泛使用,后世研究這一意象的人也不在少數。然而簡化字的推行,導致部分具有不同意義的繁體字被合并,給研究帶來了很多困難,也導致很多研究被籠統化。“簾”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詩詞中出現了很多“簾”,然而它們的意義、用法以及表達效果卻并不相同,不可同日而語,本文基于這一點對宋詞中兩種不同的“簾”的意義、使用原因以及表達效果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希望本文能為古代詩詞的研究獻一份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 夏之放.文學意象論[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3.12
[2] 鄧龍飛.宋詞簾意象研究[D].福建:華僑大學,2012.3.12
[3] 王力等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4] 鄧龍飛.宋詞簾意象研究[D].福建:華僑大學,2012.3.12
[5] 李澤厚.美學三書·美的歷程[M]. 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