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國際貿易日益頻繁,商務談判隨之增多。非語言因素的重要性已經凸顯,如時間觀差異,不像語言可以通過后天的學習達到一定的水平,它已經融入到一個民族獨有的文化體系中,體現在人們的行為和思維方式中。如果在商務談判中沒有意識到雙方時間觀的差異,就很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誤解,影響商務談判的進程。因此,正確把握時間觀差異在商務談判中的影響就顯得很有必要。
關鍵詞:時間觀差異;商務談判;非語言因
作者簡介:張曉光(1988-),男,河南經貿職業學院外語旅游系助教,主要從事跨文化交際、英語語言教學方面的研究。
[中圖分類號]:G0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5--02
1.引言
時間具有一定的非言語意義,在人際交往中通常可以傳遞出許多非語言性質的信息。這些信息往往比語言直接所傳達出來的信息更加隱蔽。它存在于人的潛意識之中,通過其言行體現出來。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時間觀念,是不同文化的一種體現。當兩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坐在一起談判時,時間觀的不同勢必會影響跨文化交流的效果。本文嘗試從時間觀的文化差異,時間觀差異在商務談判中的表現,時間觀的融合與統一三個方面來闡述時間觀差異對商務談判的影響。
2.時間觀的文化差異
2.1單向計時制與多向計時制
人類學家霍爾提出不同文化對時間的使用分為兩種:單向計時制與多向計時制。工業化程度較高的社會一般采用單向計時制,比如德國、美國。霍爾認為,西方世界的人們尤其是美國人傾向于把時間看做是自然中固定不變的成分,時間無時無刻都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經歷它,它是環境中永恒存在的因素就像我們呼吸的空氣一樣。單向計時制把時間看成是一條直線,是可以進行分割并進行管理的。西方人習慣在特定時間內只專注于一件事情,較為注重計劃的周密性與嚴謹性,所制定的計劃因此具有高度約束性,即使事情在既定時間內沒有結束也必須停止,絕對不能影響下一階段安排的順利實施。因此在西方社會里,日程安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遵循多向時間制的人們的時間觀念完全不同,他們全面性地看待時間,習慣在同一時間做多件事情或跟多個人一起做事,采用的是一種靈活的時間模式,不強調一切都按照時間表制定的計劃進行。如果事情沒有做完,計劃可以改動,時間可以拖延,像阿拉伯,亞洲以及拉丁美洲的文化均是如此,他們對活動本身和與人交往建立關系更感興趣,時間經常可以更改,計劃可以變動,這就導致了其生活方式更加隨意和無組織性。因此,持有多向時間制的人們不太重視時間安排和計劃,要找人可以隨時登門拜訪而無需預約,有時預約了的來訪者因突發事情還可以臨時取消。
2.2過去時間取向和將來時間取向
時間取向一般來說是與本民族長期積淀的歷史背景息息相關。歷史悠久的國家常采用過去時間取向,而歷史相對較短的國家往往采用將來時間取向。中國屬于前者,較注重過去,尊重歷史,傾向于把過去的經驗作為寶貴的財富,尊重長輩,認為年齡越高越是智慧的象征。因此,從古到今中國都有祭祖的傳統,并把尊重長輩當做是傳統美德。中國有句諺語:“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句話就是把過去經驗和對長輩的尊重看得尤其重要的例證。過去時間取向為主的國家有中國,日本,法國等,當遇見新情況時,習慣借助以往的經驗來解決新的問題,所以當需要做決定時,通常都不是一蹴而就、當機立斷,而是深思熟慮、瞻前顧后才做出最后決定。
將來時間取向的國家相對來說歷史較短。美國人最典型的就是將信念寄托在將來,他們更加追求創新和改革,現在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為將來做鋪墊。“美國夢”就是詮釋這種時間取向的最好例證。無論個人的家庭背景或是社會地位如何不同,只要經過不懈的奮斗就能獲得更好的生活。他們并不像中國那樣關注過去,而是把過去看過是陳舊的象征。在中國,一位能夠身居高位的領導必定是40歲以后的事情,年齡代表的是經驗,見識和智慧,而在美國,只要有能力勝任就無所謂年齡的大小,所以即使是年輕人身居高位也不足為奇。
2.3圓形時間觀與線性時間觀
東方以農耕為主并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的特殊方式在整個社會的經濟生活中占主導地位,這種田園文明將人和自然界視為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因此形成東方社會“天人合一”的圓式時間觀念,這就意味著時間的變化與自然節律相協調,是一種始終沿著自身做永恒周期性圓弧式或螺旋式運動,如晝夜交替,季節的往復,月份的輪流,年齡的更迭,植物周期生長,農時勞作更替,都有圓周式去而復始的自身復歸的周期性循環運動(賈玉新,1997:71)。這種循環的時間觀讓人們覺得時間是可以循環的,例如佛教所主張的生死輪回、投胎轉世就是對這種觀念的反應。
西方文化則把時間看成是一條直線,有頭有尾,有始有終,就如同一條河流一樣,從這頭流到那頭。某個規定的時刻是這條線上的點,兩點之間的空間則是一段時間。西方人對時間的把握十分精確,凡事精確到每分每秒,甚至毫秒。
3.時間觀差異在商務談判中的表現
3.1單向計時制與多向計時制國家在商務談判中的表現
單向計時制的人們喜歡在會談前把日程安排得妥妥當當,甚至精確到小時、分鐘,相關負責人會把會談中每個人的責任,每一個步驟安排清楚,明確談判要達成的目標并在會談前告知個人。如需會面,必須要有一個確定的時間和地點,且認為按時到達是禮貌和責任感的體現。單向計時制的國家把關注點聚焦在每分每秒上,更注重效率,注定了他們無法忍受拖延和推遲。而多向計時制的人則期望建立長久的合作,把精力和時間更多用于了解合作方的相關喜好。在商務談判中,會談一開始,單向計時制的國家希望馬上進入正題,速戰速決,而多向計時制的國家則會寒暄較多,為了解合作方會進行長時間與商務無關的談話。對于這種長時間的寒暄,前者是無法接受的,后者則已經習慣成自然。如果一次會議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解決既定的問題,會議會往后拖直到解決為止,甚至在會議既定的議程中出現了其他情況,大家也可以暫時擱置手頭上的事情先去應付其他情況。這對以單向計時制為主的國家是難以接受的,他們會覺得單向計時制國家的談判缺少原則性,明明在前一個環節討論過的議題又會在接下來的議題中出現,甚至有時單向計時制國家會在接待他們的同時又接待其他的客戶,同時進行幾項會談,這在他們看來是沒有誠意的表現。
3.2將來時間取向與過去時間取向國家在商務談判中的表現
將來時間取向的國家更注重的是創新突破,他們思維往往比較活躍,好動求變,喜歡打破常規,推陳出新,為的是實現他們商務會談的既定目標也就是將來要實現的目標,他們會積極探索各種可能的途徑來解決談判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哪怕是曾經沒有嘗試過的方法,只要可行哪怕有風險他們也會嘗試。而過去時間取向的國家更注重的是循規蹈矩。對于商談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他們會回顧過去的經歷來尋求解決的方法,他們崇尚經驗,哪怕沒有完全相同的經驗可以遵循,他們也會盡力去找出那個最相似的案例作為參考,因此會遲遲做不了決定,前者會因此而變得很沒有耐心,甚至覺得后者古板僵化,而后者也會覺得前者太冒險,沖動,魯莽。這無形中會在雙方的心理上產生隔閡和誤解,最終影響商務談判的進程。
3.3線形時間觀與圓形時間觀國家在商務談判中的表現
傾向于線型時間觀的國家會在談判中盡量縮短各個環節的談判時間,他們不喜歡停下或者保持沉默,習慣了集中精力在每個議題,每個細節上,使每個問題都能夠用最短的時間達到最好的結果。對他們來說要,衡量一個談判進程的標準就是看在規定的時間里達成了多少既定目標。而持圓形時間觀的國家常常希望能夠了解議題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較注重合作目標的達成,對完成談判的時間長短不會有苛刻的限制,不愿將整個談判分成幾個單獨的議題分別討論,因此才會出現將討論過的議題又重新在下一個議題中提及的情況,并且同時討論幾個議題,且不按照議程安排進行。此外,圓形時間觀的國家商務活動進展緩慢,喜歡在飯桌上邊吃邊談。圓形時間觀國家喜歡使用模糊的時間概念,比如“有時候”、“很快”、“馬上”、“一會兒”等。諸如此類不確定的字眼經常隨意使用,這在線形時間觀的國家看來是困惑的,認為對方沒有合作誠意,含糊其辭。
4.時間觀的融合與統一
人們的時間觀是在歷史的發展中慢慢形成的,是一種文化的產物,具有相對穩定性,但這并不意味著一成不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促使國與國之間不同的文化相互滲透,相互學習,這無疑將會對不同文化下的時間觀產生微妙的影響。舊的時間觀受到了沖擊與挑戰,全新的時間觀正在形成。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4.1時間觀念增強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時間緊缺意識不斷提高,生活節奏加快。現在的社會是一個商業的社會,在商業社會里,人們更加重視效率和效益,主張“時間就是金錢”,在最短的時間里獲得最大的利潤是每個商務人士共同追求的目標。中國有句俗話叫做“慢工出細活”,雖然不假,但對于當今社會來說更喜歡的是“快工出細活”。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不論哪種文化都應該充分珍惜時間,挖掘自身潛在的文化優勢,爭分奪秒,合理支配,將時間用在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上。
4.2尊重對方文化和差異
時間觀差異是一個民族固有的認知差異,已經融入到人們的思維理念和生活習慣當中。所以在商務談判中不可能做到完全認可對方的行為和立場,但只要我們存著一顆尊重對方文化,善待對方差異的心,包容,理解,那么一切的摩擦和誤解都會冰釋前嫌。這樣的心態和行為方式不僅有利于商務談判目標的順利達成,也能彰顯一個大國在待人接物、接受外來事物方面博大寬廣的胸襟。
5.結語
時間觀差異的存在是客觀的,它無意識地作用于人們的思想,言語和行動中,任何文化都沒有好壞之分,只是側重點不同而已。21世紀,人們的觀念中更多的是理性,務實和效率。時間作為跨文化交際中的一種非言語因素,在影響人們交際效果的同時,又借助一定的行為反映并傳遞關于時間觀的某種信息。因此,在進行商務談判時,我們應該深刻意識到時間觀所扮演的潛在角色,努力避免因時間觀差異而引起的摩擦和誤解,懷著包容理解的態度去看待商務談判中遇到的問題。更好地了解時間觀差異可以變主動為被動,運用時間觀差異掌握談判策略和技巧才能讓交際達到人們預期的目的,達成順利合作的愿望。
參考文獻:
[1]愛德華.霍爾. 無聲的語言[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5.
[2]汪天文,王仕民. 文化差異與時間觀念的沖突[J]. 學術研究,2008,7.
[3]賈玉新. 跨文化交際學[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4]鄭立華. 時間觀與跨文化交際[J].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0, (1):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