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政府為了發展經濟、支援抗戰,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結合實際情況運用科學技術發展經濟。這些科技政策和措施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為抗戰勝利提供了物質保障,為推動延安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奠定了物質基礎。
關鍵詞: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科技事業
作者簡介:王園園(1985-),女,陜西延安人,延安革命紀念館講解員,大學學歷。
[中圖分類號]:G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5--01
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地瘠民貧,幾乎是科技的荒漠,同時又受到國民黨反動派的經濟封鎖和日軍的進攻威脅。在如此復雜艱苦的條件下,中國共產黨毅然舉起了科學技術的大旗,領導邊區人民掀起了科學技術事業的熱潮。
1939年12月黨中央發布了《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決定》指出“沒有知識分子的參加,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解放日報》發表了《歡迎科學藝術人才》的社論;號召全黨同志要尊重科學知識,重視科技人才。邊區的民主氛圍和共產黨所提倡政策,使大批科技人員奔赴邊區,延安一時間成為他們心目中的圣城麥加。
同時,中共中央還以優惠政策吸引各行各業的科技人才以完善科技政策系統的建立。如在《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中規定:“尊重知識分子,提倡科學知識和文藝活動,歡迎醫務人才”,使一些決議和指示能夠得到法律上的保證。1942年5月《關于建設廳技術干部待遇標準的命令》分別在福利待遇、津貼補助、飲食補助、交通補助以及書報供給等方面給予優先照顧。不久,又批準實施《1943年度技術干部優待辦法》、發布《文化技術干部待遇條例》。這些法令規定中所實施的優惠政策吸引了許許多多各行各業的科技人才投身于全國各地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文化建設、經濟建設、農業建設、工業建設等。中共中央為促使邊區各行業的生產和發展,在延安創建了光華農場,有組織地吸引國內外各行業科技人才,共同研究、改善和計劃當前所需要的一切建設,致力于爭取抗戰勝利為人民謀福利的建設中。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和支持下,多種科技團體出現并成為邊區科技研究、科技教育和科技宣傳的重要組織。
為了培養自己的科技人才,1939年黨中央創辦自然科學院。徐特立、李富春任院長。毛澤東在自然科學研究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中說:“今天開自然科學研究會成立大會,我是很贊成的,因為自然科學是很好的東西,它能解決衣、食、住、行等生活問題,所以每一個人都要贊成它,每一個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學……自然科學要在社會科學的指揮下,去改造自然界”。自然科學院成立后,在教學上實行理論聯系實際,還把辦起了機械實習工廠、化工實習工廠,建立了酒精、玻璃等試驗性工廠。1940年2月成立了自然科學研究會,吳玉章任會長。自然科學研究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自然科學工作者的組織,是研究科學技術的重要機構。即自然科學研究會成立之后,陜甘寧邊區先后成立了土木工程學會、機電學會等十多個自然科學學會。他們開展了科普宣傳,舉辦了報告會、講座、展覽等活動,為促進邊區科學普及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中共中央科技政策的指引下,科技工作者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對自然科學技術的研究,在農業方面,科技學技術人員推廣了興修水利、增施肥料、推廣優良品種,科技工作者根據陜北地區多旱少雨的實際情況,研究改進推廣穗長而粗、顆粒大而多、不怕蟲蝕耐旱、耐風特點的優良品種狼尾谷和金皇后玉米,他比過去種的品種增產百分之十以上。工業方面,邊區的建設離不開大量的紙張,可邊區用紙的原料稻草和麥秸等非常缺乏,為了解造紙原料問題,自然科學院派出華壽俊前往安塞縣振華造紙廠展開研制工作,他發現當地群眾用馬蘭草搓草繩,但卻不能作為牲口飼料,這說明馬蘭草有韌性。于是就選用馬蘭草洗凈、曬干,用石灰水浸泡一至兩天,然后放進大鍋中用慢火煮半天到一天,就成了像麻絮一樣的纖維。將這種纖維用清水洗凈后,放到碾槽里碾成細漿,在經攪拌、撈紙、晾干,即可成紙。在初步試驗成功后,有反復用堿法處理,分解纖維,并對撈紙和曬紙工藝進行改進,使馬蘭草造紙技術得以完全解決。 這一成功的發明使這種牛羊也不吃的馬蘭草紙頓時變成了寶貴資源。當馬蘭紙正式生產時,已是寒冷的冬季,邊區群眾被迅速發動起來,紛紛上山割草,成捆的馬蘭草被源源不斷地運往造紙廠,華壽俊和工人一起迎著刺骨的寒風,破冰洗槳。大家積極性高漲,紙產量迅速由過去的每人每天生產500張四開麻紙提高到生產1000張對開馬蘭草紙,從而滿足了邊區機關、學校和普通民眾的用紙需要。馬蘭草的創舉受到了黨中央、邊區政府的表彰,華壽俊被譽為“我們的科學家”。
馬蘭草紙的創舉對于現代科技發達的今天雖微不足道,但這無不浸透著邊區廣大科技工作者戰勝困難的勤勞智慧和汗水。科技工作者經過不懈努力他們在農業、工業、畜牧業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就,到抗戰勝利前夕,邊區已建成紡織、造紙、兵工、機器制造、玻璃等八十余個大小公營工廠。這些體系形成,為抗戰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邊區的科技事業能在極端艱苦的情況下獲得巨大的成功,是與黨領導科技人員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分不開的。在改革開放的今天,發展科技事業的客觀環境不同于延安時期,但是我們只有堅持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發展科學技術事業,促使我國的科技力量健康成長、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