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魏晉時期,由于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儒學勢微,許多名士轉而尚談老莊,而此時佛教的傳入也開始盛行,三教合一的趨勢為玄學的發展奠定基礎,《世說新語》對于名士的集中描寫就鮮明體現了這種玄風,支道林是歷史上著名的佛學家、文學家,本論文主要從外部形象“器朗神俊”和精神形象“才藻奇拔”等方面研究《世說新語》中支道林的形象刻畫。
關鍵詞:世說新語;支道林;才藻奇拔;器朗神俊
作者簡介:張珊珊(1991-),女,漢族,山東德州市樂陵市人,研究生,文學碩士,遼寧渤海大學文學研究生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9-0-01
一、支道林其人
支遁(公元314—366),東晉時期陳留人,字道林,另外還有支公、林公、林道人、林法師之稱,其本姓關,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兼佛學家。支道林出生于世代崇尚佛理之家,他25歲出家,曾在剡縣沃洲小嶺立寺行道,僧眾達到百余人,晉哀帝時支道林曾應詔進京,居東安寺傳經說道,后在剡而卒。
支道林精通佛學,是“六家七宗”中色宗一派的代表人物,在《即色游玄論》中提出“即色本空”的著名理論,創立了般若學即色義。另外支道林還有詩文傳世,其中有《道行旨歸》《圣不辯論》《學道戒》等等,其中河南師范大學張富春副教授在《支遁集校注》中收錄了支道林傳世的大部分代表作品。
二、《世說新語》中支道林的精神形象——“才藻奇拔”
支道林素有才俊,其才藻清奇、俊拔,不流于俗,在當時南北名士之間皆負有盛譽,其間數有難者,理皆有所屈,支道林一生著述亦是頗豐,因此在《世說新語》中,涉及支道林的共有三十九則,其中《文學篇》即占有十五則。
(一)尚談玄理有清奇之論
魏晉時期,“清談”幾乎是當時大部分名士文人趨之若鶩的一種思想碰撞行為,名士文人們會經常匯聚一處各抒己見,三教合一也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加速了交融的速度,而支道林也是在這種背景下,其思想得以享譽南北。
支道林其言常有清奇之論,《世說新語·文學》中一則記載:“褚季野語孫安國云:‘北人學問,淵綜廣博。孫答曰:‘南人學問,清通簡要。支道林聞之曰:‘圣賢固所忘言。自中人以還,北人看書,如顯處視月;南人學問,如牖中窺日。”此則支道林的意思是北人博學而不精,南人精學而不博,南人北人各有所長,同時也各有所缺,其言出人之外,且精簡有理,令人不得不服。另有一則記載:“有北來道人好才理,與林公相遇于瓦官寺,講小品。于時竺法深、孫興公悉共聽。此道人語,屢設疑難,林公辯答清析,辭氣俱爽。此道人每輒摧屈。孫問深公:‘上人當是逆風家,向來何以都不言?深公笑而不答。林公曰:‘白旃檀非不馥,焉能逆風?深公得此義,夷然不屑。”由此可見,林公之清談,正顯示出其才華思想之清奇,才藻之俊拔。
(二)佛教與儒道意識的交融
魏晉時期,佛教與儒道之相交融達到空前的盛況,尤其支道林生活的東晉時期,天下動亂,東晉偏安一隅,隱士游士可以說已經成為當時文人普遍的一種生活方式。三教的思想激蕩在此時正式成型,支道林在精通儒道、尚談老莊的基礎上,對佛教的發展也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也由此顯示出了其才藻之清拔。
《世說新語·文學》有云:“支道林造即色論,論成,示王中郎。中郎都無言。支曰:‘默而識之乎?王曰:‘既無文殊,誰能見賞?”,另有一則“王逸少作會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孫興公謂王曰:‘支道林拔新領異,胸懷所及,乃自佳,卿欲見不?王本自有一往雋氣,殊自輕之。后孫與支共載往王許,王都領域,不與交言。須臾支退,后正值王當行,車已在門。支語王曰:‘君未可去,貧道與君小語。因論莊子逍遙游。支作數千言,才藻新奇,花爛映發。王遂披襟解帶,留連不能已。”前者講支道林作“即色論”之事,其中用到《論語》“默而知之”的典故,顯示出當時佛教與儒學交融的潛移默化,后者講到支道林對于《莊子·逍遙游》篇的標新立異之語折服了王羲之的故事,這兩則故事都顯示出了支道林對于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綜合精通以及其才藻之清奇、俊拔。
三、《世說新語》中支道林的外部形象——“器朗神俊”
魏晉時期,對于人物的品藻和賞譽非常盛行,而在當時對于人物整體外部精氣神形象的評論在名士眼中也是尤為重要。
《世說新語·賞譽》篇中有云:“王右軍道謝萬石‘在林澤中,為自遒上。嘆林公‘器朗神俊。”由此可見,支道林不僅精神思想形象在當時頗有贊譽,其外部形象也是很為人稱道,王羲之對支道林的“器朗神俊”之形容也是生動至極。此外劉孝標注引《支遁別傳》還有“遁任心獨往,風期高亮”之說,《賞譽》篇還有一則曰:“王、劉聽林公講,王語劉曰:‘向高坐者,故是兇物。復東聽,王又曰:‘自是缽釪后王、何人也。”將支道林比作魏末晉初時期的王弼與何晏,也是當時名士對于支道林器朗、神俊形象的一種肯定。
另外《世說新語·言語》篇中還記載有“支公好鶴”卻因不忍折翼囚鶴最后欲任其本性而放鶴的故事,還有支道林因“重其神駿”而養馬的典故,可以說《世說新語》中對于支道林的描寫完整地體現了一代名士“風期高亮”的形象。
參考文獻:
[1]余嘉熙.世說新語箋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0.
[2]房玄齡.晉書[M].上海:中華書局出版社.2014.6.
[3]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1.
[4]張富春.支遁集校注[M].四川:巴蜀書社.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