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霞
摘 要:自中國教育體制改革以來,高校大幅度擴招,我國大學畢業生人數直線上升,大學生就業也開始面臨著極其嚴峻的挑戰。多方面因素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重重。因此,本文就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困難現象進行分析,指出引起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因素,并提出適當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困難;影響因素;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9--01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穩則心定、家寧、國安。大學生就業問題與國家發展密切相關,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國家的發展速度,同時也將決定我國能否在高速發展的經濟時代中站穩腳跟。因此,關于大學生就業困難現狀分析及對策等問題的探討研究,有不容忽視的社會價值。
一、新時期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的三大因素
1.社會因素,供求嚴重失調。為促進教育事業發展,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時代。高校畢業生人數從初期的幾十萬人增加到近千萬。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增長,而社會上所能供給的工作崗位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增加,并且兩者的差值還在不斷增長。這就意味著我國人才市場的供求已經顯現出很大的矛盾。即使近些年大學生就業已迅速轉向基層化,就業難卻并沒有取得大幅度改善,情況依舊不容樂觀。
2.大學生自身因素。就業觀念陳舊是現階段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據調查顯示,在就業單位選擇方面有近60%的畢業生希望在科研機構,政府機關等單位就業;地域選擇方面有近20%的畢業生選擇留在一線大都市,這就使可就業范圍嚴重縮小。作為剛邁出校門的大學生,社會適應性普遍較差,自身的綜合素質也有待提高。再加上所學知識大都是書本上理論知識,短時間內很難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這就導致畢業生求職意愿與用人單位要求有很大出入。此外,部分大學生,特別是名校畢業生很容易在自我社會定位上出現偏差,求職過程中,總認為自己的工資報酬應高出一般社會標準。因此,對薪水較低的用人單位不屑一顧,不予理睬。這種求職心態造成了大學生就業“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使就業求職的機會嚴重減少。
3.就業單位高條件。近些年,很多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常會要求求職者至少有兩年以上的工作經驗、非211、985院校不予招聘等硬性條件。導致很多應屆畢業生被拒之門外,無法就業。并且目前大多數公司、企業更傾向于考察求職者自身能力,致使部分高學歷人才也受到冷遇。部分一線城市用人單位在招聘時,甚至要求應聘者須為本地戶口,很多優秀的畢業生因此與心儀的工作單位失之交臂。
二、大學生就業困難問題的對策分析
1.大學生自身應作出調整和努力,這是改善就業難的基本策略。隨著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科技力量日益提高,知識與能力已成為社會優勝劣汰的唯一標準。因此,大學生在校應努力學習,加強專業技能,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及社會生存能力。掌握過硬的專業本領,有較強的社會適應力,才能在就業中占據有利位置,取得理想的職位。求職時應從實際出發,樹立正確的擇業觀。面對任何工作都應抱有從基礎開始,一步一個腳印,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思想覺悟。此外,大學生應樹立基層立業的意識,嘗試著去基層去鍛煉自己,提高自身能力。擺脫傳統就業思想的束縛,把眼光投入急需人才的發展中地區,去最需要人才的地方拼搏奮斗。同時,大學生也可以解放思想,緊抓社會提供的多種機遇,發揮自身優勢,走上創業之路。這樣既能解決自身就業問題,也能緩解社會就業壓力,為社會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
2.科學合理的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高校應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不僅要加強對即將畢業大學生的指導,剛入學的新生也應納入就業指導教育的范疇,并將就業指導工作持續貫穿到大學生整個教學中。使學生從一入校就理性的面對當前就業難的社會形勢,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同時也能使學生在大學期間對自己做出現實理性的定位分析。
與此同時,學校就業指導工作也需要一個高質量、高能力、專業性的指導團隊來完成這項工作。積極吸收有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等相關專業知識,并經過專門培訓、了解當前社會就業形勢的老師來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并對以往的指導方式采取進一步的改革與創新。從專業教育來看,高校應對以往“輕實踐,重理論”的教育模式進行適度改善,多開展一些具有專業特點、實踐性強的課程,使學生全方位掌握專業能力、社會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
3.政府等相關部門應加強對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扶持。政府等相關部門應加大對大學生就業的政策支持,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避免戶籍限制、性別歧視等不利于公平就業的現象。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保證大學生就業的規范化。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鼓勵學生最大程度的發揮自己的才能,為社會為自己創造更多的財富。
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是當前高校學生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應從各方面努力,多管齊下,為大學生就業提供幫助。暢通大學生信息獲得渠道,增加學生就業機會。相信在社會、高校及大學生自身努力的基礎上,就業難問題定能得到有效地解決。未來的征程中大學生將依然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前進最大的動力,為我國科技化建設發揮更大的能量。
參考文獻:
[1]劉子婷.當代大學生就業指導[M].鄭州大學出版社,2003.
[2]陳巖松.大學生就業指導[M].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4.
[3]王伊芬. 高校擴招與大學生就業率相關性探討[J].株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
[4]袁飛.淺析當代大學生就業心理[J].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