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唐宋詞的女性化特征演變史》是孫艷紅教授的著作。該書將性別詩學與唐宋詞的研究結合起來,將唐宋詞的內在特質——即女性化特征做了一個全面的梳理。該文是筆者對這篇大作的一點感悟和理解。
關鍵詞:唐宋詞;女性化;演變史
作者簡介:張震,女,吉林省集安市人,吉林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生,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9-0-02
詞從誕生伊始便帶著它獨特的烙印:女性特質、香軟華貴[1]。這種女性化特征是詞的本質特征,伴隨著詞體的發展始終。吉林師范大學的孫艷紅教授一直致力于唐宋詞研究,于2014年9月由中華書局正式出版了《唐宋詞的女性化特征演變史》一書。該書立足于詞體發展史,從詞本體特征出發,系統地闡釋了唐宋詞的女性化特征發展演變過程,開拓了唐宋詞研究的新領域。
孫艷紅教授從2000年開始將性別詩學與唐宋詞結合,突破傳統意義上“女性詞史”中單獨以作者性別劃分而進行的詞體研究,并主持完成《唐宋詩詞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和《性別詩學視域下的唐宋詞研究》兩個吉林省社科規劃項目,先后發表了二十余篇有關于詞體女性化特征方面的學術論文,并于2009年獲得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資助。《唐宋詞的女性化特征演變史》就是國家社科項目的最終成果。該書共十七章,依據時間線索細致而全面地介紹了二十一位詞人或群體的詞作所展示出的女性化特征。每一位詞人都從詞作概說、女性化特征成因、文本分析和詞作的詞史意義四個方面進行論述。研讀此書,有如下感受與體會:
一
對于每位詞人的詞作論述,都從題材和整體風格特征入手,概括出其所呈現的獨特的女性化特征。比如李白這樣的文學巨擘,大家更多知道的是他在詩歌方面的建樹,他的詩作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然而在孫艷紅教授的大作中讓我們對詞學界的李白有個全新的認識。陳洵《海綃說詞》中談到:“詞興于唐,李白肇基,溫岐受命。五代纘緒,韋莊為首。溫韋既立,正聲于是乎在矣。”[2]由此可見李白參與了宮廷詞的創作。因詞“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3],有別于士大夫借詩言兼濟天下,憂國憂民的感情。李白詞諸如《菩薩蠻》《清平樂》《憶秦娥》這些應聲而制的宮廷詞,就完全不同于他清新飄逸的詩歌,而從屬于閨情宮怨詞。詞中所展示出女性的體態容貌、女性的宮廷生活、女性的相思綺怨,孫艷紅教授將其精準地概括為“富艷雕琢”的女性化特征。雖然這些宮廷應制詞是詞人模擬女性口吻所作,是代言體,但還是成功塑造了一個個能歌善舞、明媚動人的女性形象,給我們展示了唐代宮中女性享樂生活的富貴氣息。直接影響了后來花間體“香軟華貴”的女性化特征。
二
對于蘇軾、辛棄疾等詞人的詞作風格學界幾乎形成共識,但是孫艷紅教授并沒有拘泥于前人的評論,俗中有新,又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對于蘇軾學界早已將其定義為豪放派詞人的代表,且相關研究成果極其豐碩。蘇軾憑借三十多首豪放詞以及詩詞一體的詞學觀念和“自成一家”的創作主張,開辟了一個新的風格流派,他的創變之功是顯而易見的。孫艷紅教授對蘇軾的三百余首詞作做了一個量化的分析,發現有二百多首都直接或者間接地涉及了女性或者閨情題材,得出結論“蘇軾詞的主體風格仍舊是對傳統詞風的繼承與發展,其詞本體的女性化特征仍非常鮮明。只不過蘇軾詞的女性化特征不同于花間詞人的艷筆寫柔情,也不同于柳永的俗筆寫柔情,他吸納了晏歐式的雅筆寫柔情的特色,并在晏歐詞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以健筆寫柔情”。[4]換言之,以陰柔為美的詞風到了蘇軾這里不僅沒有消褪,反而更加出彩。只是較之前代的“艷”與“俗”,融入了一股雅健之風。他筆下無論是多才多藝的歌妓侍妾還是愁緒萬千的佳人思婦,都不單單是“為文而作”的簡單女性形象,而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隨物賦形、人物合一,詠物的同時又是言情,讓這些詞作有所寄托,做到詩詞有別,讓詞真正稱其為詞。
另一位能與蘇軾并肩而稱的豪放詞人就是辛棄疾,他的詞慷慨悲壯、筆力雄厚,帶有濃烈的愛國主義思想與戰斗精神。田同之曾說“詞之為體如美人,而詩則壯士也”,[5] 辛棄疾的詞作似乎更貼近于“壯士”,而孫艷紅教授指出辛棄疾在詞本體的必然要求、文學傳統的前后繼承和辛棄疾個人的特殊經歷的共同作用下,“借女性題材詞的創作,描寫自己的情愛生活,抒發自己的懷才不遇之感,甚至于南宋柔弱背后詞人無法言表的深沉的愛國之情也通過女性題材的詞創作婉曲地表達出來,使其詞具有了陰柔剛健之美”。[6]辛棄疾的女性題材詞在分類上上與蘇軾詞十分接近,詞中都有歌妓、思婦、妻妾甚至農婦,對于農村人物和景物的刻畫,進一步擴大了詞的題材范圍。
蘇辛詞都沒有脫離詞的本體特征而發展,一人豪邁奔放,一人慷慨悲壯,不過是詩莊詞媚整體方向下的新變,為以陰柔為美的詞作注入新的活力,提高詞的氣格又平衡了陰柔之美與陽剛之美的關系。
三
對于李清照,女性詞人遵循詞體的女性化特征進行創作,似乎沒有什么可繼續探討的。但孫艷紅教授挖掘出女性詞人身上不同于“男子作閨音”的、女性視角下的、更貼近于詞本體范式的女性化特征。中國傳統女性一直處于一種“失語”狀態,詞從誕生開始就是代言體,男性詞人將自己假想成女子,用女子的思維和口吻來創作。然而這種猜測揣摩式的寫意方式始終有一層膈膜,并不能真正觸及女性幽深微妙的內心,亦不能全面展示出詞的“要眇宜修”,即是“一種女性的美,是最精致最細膩最纖細幽微的,而且是帶有裝飾性的非常精巧的一種美”。[7]而李清照本身作為一個女詞人,她的快樂、憂愁和哀思都是其內心世界最真誠、最深切的情感表達,是本真的流露。由于女性詞人的性別特征所致,詞作不僅可以表現,甚至是更加直接地詮釋了詞的本色當行。孫艷紅教授將其總結為“真純自然”的女性化特征。
讀此良書,受益匪淺。經過分析和整理發現,每一位詞人身上都可以找到女性化特征的印記。因為這是詞最本體的特征,是不因時代變革而改變的。依照孫艷紅教授為我們提供的這種思路,可以順承唐宋詞,接著做清詞的女性化特征演變史,甚至做成詞本特特征演變通史。
該書凝結了孫艷紅教授近二十年來的辛苦與汗水,數十載耕耘,一朝收獲碩果。這本書的問世不僅為唐宋詞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甚至為詞本體特征的演變通史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木齋.論初唐近體詩形成的宮廷文化屬性[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3(46):60.
[2]王兆鵬.唐宋詞匯評(唐五代卷)[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3.
[3]王國維.人間詞話[M]//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896:4258.
[4]孫艷紅.唐宋詞的女性化特征演變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4:214.
[5]田同之.西圃詞說[M]//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1450.
[6]孫艷紅.唐宋詞的女性化特征演變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4:366.
[7]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M].長沙:岳麓書社,198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