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丁
摘 ?要:愛爾蘭曾是英國的殖民地,為了走上名族獨立道路付出了愛爾蘭人的努力,因此愛爾蘭歷史與英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愛爾蘭步入“凱爾特虎”經濟騰飛時期以后,愛爾蘭民族意識的覺醒、民族形象的重建都成為愛爾蘭的民族文化焦點。馬丁·麥克多納作為一名出身于英國倫敦的愛爾蘭人,作為一名新生代的戲劇作家,他眼中的愛爾蘭人掙扎于愛爾蘭民族文化和英國殖民文化之間的現實糾結,以及他對傳統田園式的愛爾蘭文化的批判,都值得細細咀嚼與探究。
關鍵詞:黑色暴力;田園式的愛爾蘭;愛爾蘭性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2--01
1996年,馬丁·麥克多納的處女作The Beauty Queen of Leenane (《麗南鎮的美人》)首演于英國皇家劇院,獲得極大的成功。《麗南鎮的美人》是一部混合了黑色幽默、血腥暴力的情節劇。觀眾對充滿了暴力的作品需求一直都是存在的,一方面是對潛在緊張刺激的渴望,一方面了又不用承擔道德的批判。戲劇,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傳遞方式,能夠一直延續至今是因為它沒有電視、電影帶著一層屏幕的虛化效果,戲劇直接把現實生活中的情景搬到舞臺上,讓觀眾直接看著故事發生,直接感受故事發生的每一個細節。對于馬丁·麥克多納來說,戲劇更是可以承載黑色暴力的載體,也可以為他帶來更多的評論和,無論褒揚。可以說,是馬丁·麥克多納用其獨特的喜劇視角殘酷的批判了傳統的“田園式的愛爾蘭”,把人們重新帶回愛爾蘭現實生活,逼迫人們去思考愛爾蘭的現實。他的戲劇將幽默、昆丁式的暴力以及后現代的主題融為一體,但這也使得學者們很難將麥克多納歸屬于哪種愛爾蘭戲劇傳統。大部分人都贊同麥克多納是一個極富天賦的劇作家和舞臺設計者,他的特點在于他能夠超越觀眾的期望,把殘酷現實“地震式的”傳遞給你,并撇開以往已經過時的戲劇慣例,給戲劇注入新鮮的血液。
戲劇結構極其嚴謹的《麗南鎮的美人》呈現了愛爾蘭一對鄉間母女從扭曲的仇恨到血腥的虐殺的一幕幕扣人心弦的場景。但是,令人意外的是《麗南鎮的美人》主題是沉重黑暗的,去走了喜劇的路子,讓觀眾能夠在笑聲中喘息,在了然中自省。”1 第一幕,愛爾蘭西部小山鎮麗南的一間起居室和廚房里,住著一對扭曲的母女。七十多歲的母親梅格坐在火爐前的搖椅上,爐旁醒目的掛著一把大火鉗,大火鉗一開場就為后面的殘忍殺害埋下了伏筆。梅格的女兒莫琳,一個四十多歲失意的老處女,她的精神極其脆弱,感情上陷入了困境。莫琳在一次鄰居舉辦的聚會上重新遇見了佩托,一個在英格蘭工作的愛爾蘭移民者。這次相會使他們愛火重燃,并發生了一次未完成的一夜情。很另莫琳無奈的是,母親梅格是一個極其自私又守舊的人,她想永遠控制住女兒留在自己身邊,她試圖破壞莫琳和佩托剛剛萌芽的感情。梅格故意隱瞞佩托給莫琳的晚會邀請,被莫琳發現后莫琳報復梅格給她吃難吃的餅干和已經結塊的康補倫。晚會結束后,莫琳把佩托帶回家中過夜,梅格非常震驚,為了拆散他們,梅格第二天早上一邊拎著尿壺把尿液倒進洗碗池一邊對佩托說莫琳曾經因精神崩潰住過瘋人院。后來,佩托回到英格蘭以后寫信給莫琳希望她能和他一起去美國,但是信件被老梅格截住并燒毀了它,因此,莫琳錯過了佩托,也錯過了她唯一可以幸福的機會。為了報復母親,莫琳用滾燙的油來燙傷梅格,梅格說出了信件的原委,莫琳痛苦的回想起在車站送別佩托并約定去美國情景,她意識到自己失去了唯一可以擺脫母親,得到愛人的機會,這最終導致莫琳失去理智,從火爐邊操起那把巨大的火鉗,狠狠地舉向母親梅格,梅格突然倒地,血淋淋的顱骨開裂,而自己也陷入無盡的瘋癲之中。幾周以后,佩托的弟弟雷蒙上門來告訴她,他的哥哥要和另外一位姑娘訂婚了。莫琳痛苦的讓雷蒙帶信給佩托告別。幕終,在漸暗的燈光中,莫琳在母親那把搖椅中一前一后地搖動著……也預示著她終究無法擺脫自己的宿命,終究成為了母親梅格的另外一種存在。
《麗南鎮的美人》故事結構環環緊扣令人贊嘆,母女倆都異常焦慮,他們感情上的互動減少到日常最低標準,并由兩種主導情感控制而相互折磨——即渴望得到愛和由于愛的缺失而導致的絕望。同時,母親這一形象也代表了傳統的愛爾蘭,在愛爾蘭步入“凱爾特虎”經濟騰飛時期以后, 社會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經濟的騰飛并不意味著傳統愛爾蘭式的思想和社會習俗會相應的變化,它們也會變,但是這種變化是緩慢的甚至是被逼迫的。就像劇中的莫琳,明知道自己已經用人生一半的年華守護了母親,遇到佩托,就應該大膽地去追尋,可她依舊擺脫不了母親亦或者說愛爾蘭這塊土地對她的束縛,瞻前顧后,猶豫不決,以致錯失了得到幸福的機會。
麥克多納在劇中圍繞兩個主題來批判現實社會:第一是母女家庭關系與之對應的是愛爾蘭傳統的束縛,第二是愛爾蘭移民與之對應的是愛爾蘭新生代的改變。愛爾蘭候鳥們對家鄉的情感和對新生活的期待和女兒對母親的情感同時對愛情的渴望形成一種互補關系,通過候鳥們對故鄉愛爾蘭的態度可以進一步理解莫琳與梅格的母女關系。
注釋:
[1]胡曉慶《在笑聲中喘息,在了然中自省》